出版时间:2012-1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作者:新京报传媒研究院 页数:3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新号外系列第一部,如果说新京报还是一个8岁的孩子,那么,“新号外”第一部《写在新闻纸背面》,就是一个8岁孩子的成长日记。
8年,成就一份风行京城的权威大报,它的深度报道经常是中央高层决策时候的案头参考,它的时评经常是街头巷尾的热门话题,这里有熊培云、杨东平、薛涌,还有公众关注、民生诉求,这里有王小山、洪振快、加藤嘉一,还有酣畅点评、讲史论剑,这里有程益中、杨斌、迟宇宙、阿乙、潘采夫、绿茶,还有深度报道、书评周刊……
如今,“新号外”将新京报8年来的辛酸、汗水、成功、喜悦、期望……纸上集结,新京报,为什么是新京报?
我们的纸里,永远包着我们的火。
作者简介
新京报传媒研究院,是新京报社成立的从事传媒研究机构,由本社一线传媒业者与外聘专家组成。
书籍目录
新京报高层访谈
社长访谈录·新京报八年风雨回眸办一份进步而美好的报纸/戴自更
新京报采编理念进化之路一张报纸的新北京梦/王跃春
新京报评论的理智话语平台以公民的名义言说常识/王爱军
时事新闻的坚守与突破之路主流大报的价值观力量/王悦
新京报深度报道幕后观察挖掘你不知道的真相/刘炳路
经济新闻采编理念与专业操作致力传播现代商业文明/田延辉
文化娱乐报道的游戏新规则从专业主义到现实情怀/李多钰
杂志化周刊与策划报道的创新路径“好消息”的价值和生产秘密/吕约
新京报视觉策略与摄影经验做中国最美的报纸/何龙盛
传媒学者观察
不管你走得多远,我们为曾拥有你而自豪/范以锦
志存高远-运筹帷幄·毕其功于一役——新京报成功出版八周年基本经验的解读/童兵
对新京报新闻专业主义的民族志研究/吴飞等
论新京报时评生产机制——一个“弱公共领域”的分析框架/展江等
社会新闻调查化的理念与操作——对新京报调查性报道的个案分析/徐泓等
中国社会转型期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及实现途径——新京报深度报道实践的观察与思考/高钢
市民生活图景与时尚游戏/蒋原伦
试论视觉传播与当代报纸核心竞争力的关系及意义——兼谈新京报的相关探索与经验/吕艺
国际媒体的移动新媒体战略与新京报的实践——角色重塑与价值发现/陈昌风等
一份报纸的“品牌探戈” ——新京报品牌分析/张树庭等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今天最稀缺的东西是耐心。现在受众在某一个热点上的注意力,我认为通常不会超过三天。这就要求我们改变原先的操作流程。比如原来一个事情发生之后,我们可以花一个月甚至更长时间调查,等全准备好了再推出一个重磅报道。现在不能这样了,且不说三天过去之后大家已经没有兴趣再看,或者已经有新的热点事件出现了,当你花心思花时间做这个重磅的时候,网站可能花几个小时已经把这个专题做出来了。因为现在信息的传递手段越来越快,越来越直接。比如说成都发生大火,我们记者还在往机场赶呢,这边微博实时报道,对现场最细致的描写、图片、视频已经全部出来了,这个时候我们坐在家里编报纸的人是等记者到现场再说,还是坐在家里头就要开始电话连线,梳理材料,寻找疑点?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武云溥:日报跟网络拼速度肯定是不行的,那有什么别的办法?王跃春:传统媒体的优势是什么?我觉得不是第一手的信息发布,而是对事实的解释,是解释权的竞争,是观点的竞争,是深度的竞争。当然这一点我觉得对于新京报来讲正是长项。我刚才说了,原来强调调查报道,调查是要花时间,现在不是不要深度了,而是更要加强。我们从去年开始在内部提出“快速的深度、全民的深度”,就是所有记者在事情发生的第一时间都要想到去做深度,并且最短时间内做出深度报道。它可能是一篇现场特写,可以是抓住一个方向的疑问调查,可以是一个专家权威解读,也可以是新闻当事人的对话。这些东西可以跟互联网上面的快速信息、滚动新闻形成很好的互补。今天的读者第一时间都是通过网络、通过手机知道哪里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那么为什么事情会发生,发生以后会怎么样,还有一些什么样的故事和细节?以二十四小时为周期的报纸,在这方面能够发挥很大的作用。
编辑推荐
《新号外1:写在新闻纸背面》是由新星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