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8-20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作者:[美]贝文·亚历山大 页数:604 译者:郭维敬,刘榜离
Tag标签:无
前言
沙博理 先生题词友人贝文·亚历山大先生这部书是一部全面审视朝鲜战争与中美关系,刻意把握历史真实,坦率指出战争后果,启迪人们认真反思的力著。这部书以其独特的色彩,在中国译坛出版后,必会引起各方面读者的浓厚兴趣,并产生强烈反响。SIDNEY SHAPIRO 2000年9月10日 北京寓所*沙博理,英文名西德尼·夏皮罗,中美友好人士,长期定居北京,并加入中国籍。现任中国翻译协会理事、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理事、全国政协委员等。著有《我的中国》(My China: The Metamorphosis of a Country and a Man)等著作,并有大量中国古典文学英译作品。出版前言此书是美国军事战略研究专家依据朝鲜战争资料和自身经历撰写的纪实性著作,作者意图再现朝鲜战争中美军的全部经历,为美国政府在处理亚太地区和中美关系时,提供借鉴。 我们在组织翻译和编辑过程中,力求忠实于原文,对一些词,如“北朝鲜”“南朝鲜”“韩国”、“韩军”、“北朝鲜人”、“南朝鲜人”等,依据原文译出,没有改成今天的用词,希望能帮助读者理解当时历史条件下的朝鲜战争全部情况。特此说明。谨以此书献给我深爱并思念着的父亲——约翰·麦考利·亚历山大(1896—1951),他坚信眼见为实。前 言朝鲜战争作为一次真正的国际暴力行动,自1950年6月25日始,至1953年7月27日止,历时三年之久。这场战争是在吞噬了150万成年男女和儿童的生命,并使250万人伤残之后才得以结束的。这是历史上最具毁灭性的战争之一,由其产生的仇恨、怀疑和分裂的后果迄今尚存。本书试图说明,这场战争无须那么旷日持久,也无须付出那么高昂的生命和财产的代价,同时也没有必要在战后给那些得不偿失的敌对国家留下这样的敌对情绪。该书力图表明,西方领导人,尤其是美国领导人,战前本已收到了充足的信号,倘若他们对此信号作出反应,则有可能避免红色中国介入战争;即使不能避免共产党中国的介入,也有可能以很小的代价尽早结束这场战争。本书试图说明,美国在南朝鲜和一些联合国成员国的支持下,赢得了一场针对北朝鲜的战争,输掉了另一场针对红色中国的战争。这两场战争的起因本质上完全不同:北朝鲜人公然进行侵略而被挫败;红色中国人努力保护其家园免遭潜在的入侵威胁而获得胜利。最后,本书还着力如实地展现朝鲜战争的作战情况,以及在制订战略战术方面的高下之别。本书充分展示了战争双方人员为他们所铭记的国家利益而做出的贡献,以及人类令人敬畏的献身精神与奋斗力量;由于这一力量掌握在各地的领袖手中,因此本书也充分展示了各国领袖在运用这一力量时所承担的重大责任。在朝鲜战争中,双方都有许多人表现出了崇高的英雄主义。不过在刚刚经受了世界大战的普遍创伤之后,像朝鲜所表现的那种英雄主义,无论在当时还是在以后,都一直很少为人所称道。在朝鲜战争中,有些人贪生怕死,有些人则凶残野蛮,而几乎所有人在面临危险时都无不感到心惊胆战。朝鲜战争成了民族意志重大冲突的竞技场。在这一竞技场上,各级领导人都做出了决策。有的决策英明卓绝,有的则铸成了大错。因此,朝鲜战争亦是一部凡夫俗子在危机中依自己的见识而行动的人类传奇。 致 谢在作家当中,能够有幸从私人朋友和以往的战友所著的有关朝鲜战争的著作里引证大量材料来著书的人为数不多,而我却是一位享此殊荣的人。没有这些作家和其他研究人员所做的卓越工作,本书是不可能写成的。这部著作是具有奉献精神的史学家长期以来所从事的大量工作的结果。本书中所包括的事实均出自朝鲜战争基础研究人员和史学家所披露的丰富资料,但书中的结论则由我本人负责。倘若本书能被人们作为一本公允且描写错综复杂战争故事的书来接受,则本书应被视作是对上述那些史学家和研究人员的一座丰碑。我尤其要向以下几位陆军史学家表示感谢,我跟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在朝鲜共过事;像我一样,他们大部分都曾在陆军史学分遣队里担任过领导职务。他们是:罗伊·阿普尔曼、马丁·布卢门森、皮尔斯·W.布里斯科、A.斯图尔特·戴利、埃德加·登顿、罗伯特·F.费克特曼、威廉·J.福克斯、拉塞尔·A.古格勒、亨特·海恩斯、威廉·D.马格尼斯、约翰·梅华、哈里·齐·米德尔顿、比利·C.莫斯曼、詹姆斯·F.施纳贝尔和爱德华·C.威廉森。我特别要提出罗伊·阿普尔曼、比利·莫斯曼和吉姆·施纳贝尔并向他们三人致谢。罗伊·阿普尔曼的有关战争头五个月的官方记载是关于这场冲突的三部开创性著作中的其中一部,其详尽与客观性令人惊讶不已。吉姆·施纳贝尔的有关战争第一年的政策及指示方面的官方记载,以及他跟罗伯特·J.沃森合著的战争期间参谋长联席会议的官方记载,是另外两部具有开创性的著作,这两部书提供了极为生动的历史记录,大大加深了人们对这场战争的了解。比利·莫斯曼从1950年11月起至1951年7月止,一直从事有关朝鲜战争官方历史的工作,他向我提出的建议以及提供的帮助对我极其有益。我不曾有缘跟其他军种的官方史的作者谋过面,但我愿借此机会向他们表示感谢,他们在艰苦细致而又精确的研究中做出了重要贡献。这几位作者是:空军方面的罗伯特·弗兰克·富特雷尔、海军陆战队方面的林恩·蒙特罗斯和尼古拉斯·A.坎佐纳上尉,以及海军方面的马尔科姆·W.卡格尔和弗兰克·A.曼森。供职于国家档案馆现代军事史司令部的约翰·E.泰勒具有百科全书般的记忆力,若没有他随时随地的匡助,我的研究工作将是不可能的。司令部以及马里兰州苏特兰的作战部门的全体职员都为我提供了帮助,我要特别感谢作战部门的维多利亚·S.华盛顿,感谢她在文献方面所做的勤奋研究以及对我的耐心。弗吉尼亚州里士满公共图书馆的参考书管理员V.威廉·S.辛普森尽可能合理地满足我对无名文献和书籍的要求,并且总是悉数向我提供,为此我要向他致谢,并感谢他所给予的多方面的热情帮助。弗吉尼亚州立图书馆助理馆长威廉·R.张伯伦尽力满足我对专门书籍和其他秘密书籍的“蛮横”要求,州立图书馆馆际借阅部门的特里萨·帕克特热情地从远近各地的藏书处为我寻找此类资料,我要向他们二位致谢。我感谢三个儿子所给予的帮助和支持。小贝文首先坚持要我撰写本书,并且帮我应付所有法律方面的工作;特洛伊和他的妻子玛丽在纽约浩如烟海的商业原始资料中搜寻有关战争的图片;戴维在阿尔文-格罗夫帮助收割庄稼,因为庄稼熟了不等人。我要感谢希波克雷茵出版社的总编罗伯特·皮金,他给了我忠告,并给予了很大帮助,而且指引我结识了北京的西德尼·夏皮罗(即沙博理先生——译者注),他是《旧中国的犹太人》一书的作者。夏皮罗先生引导我在中国查找到了有关朝鲜战争的原始资料,给了我极大的帮助。我要向我的责任编辑唐纳德·J.戴维森表示更深的谢意。他无情地,有时甚至是严酷地提出一些明智的问题,找出并纠正了多种多样的讹误,总是将我的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坚定地引回到了可靠的事实上来。制图员威廉·L.赫兹利特和米歇尔·皮卡德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为本书绘制了精确的地图。最后,我还要感谢我的夫人佩吉·廷德尔·亚历山大,她对本书的内容和研究资料发表了聪敏的意见,随时给我以帮助,并且表现出了极大的耐心;她还承担起繁重的任务,在官方档案中搜索,从成千上万幅有关朝鲜战争的图片里找出了具有代表性的照片。贝文·亚历山大于弗吉尼亚州,阿尔文-格罗夫
内容概要
朝鲜战争停战六十年来,半岛局势却一直是东北亚安全局势的主要隐患,冷战前的对抗和冷战后的多国干预,半岛暗战此起彼伏,面目狰狞地觊觎着脆弱的和平。
这是一本著名的美国人反思朝鲜战争的书籍。作者以亲历者的身份,用一个军事史学家和军事战略家的眼光,时隔多年后冷静地审视这场战争的整个经过:北朝鲜的进攻,美国政府的战略决策,美军的战略布局,美军参战前后的战略战术,朝鲜战争的各个战役……其中穿插勾连中美、中苏、美苏等国际关系,将朝鲜战争放在大的国际背景环境进行详细解读,再现六十年前朝鲜战争的真实面目,以及战后东北亚的冷战布局。
朝鲜战争,其实是现代化美军第一次战败的战争,美国人不但没有实现朝鲜的统一,而且因误读新中国保护家园免遭侵犯的信心和勇气,造成了军事、政治上的重大损失。
作者简介
贝文·亚历山大(Bevin
Alexander):美国著名军事历史学家、军事战略专家,任教于弗吉尼亚大学,专门从事各类战争史料研究,出版战争作品《美国国内战争》、《怎样赢得战争》等近十部作品。在朝鲜战争期间,曾任美陆军部派驻前线的战史分遣队队长,后长期在美军各个部门担任职参谋和军事顾问,并为陆军及美国政府撰写军事专题报告。
书籍目录
第1章 1950年的“六二五” 第2章 战争起因 第3章 分 割 第4章 不许干涉台湾和朝鲜 第5章 攻过三八线 第6章 华盛顿抉择 第7章 出兵朝鲜与隔离台湾 第8章 联合国军 第9章 告别美好时光 第10章 第一场阻击战 第11章 大溃退 第12章 幸运一次,失败多次 第13章 锦江之战 第14章 大坪里战斗 第15章 大田之战 第16章 幽灵之师 第17章 退守洛东江 第18章 首次反攻 第19章 洛东江岁月 第20章 我们要守住这条战线 第21章 铸剑复仇 第22章 战略之争 第23章 麦克阿瑟会晤蒋介石 第24章 选定仁川 第25章 麦与杜意见相左 第26章 北朝鲜的最后努力 第27章 参谋长联席会议临阵畏缩 第28章 仁川登陆 第29章 猛攻首尔 第30章 突破防御圈 第31章 决定征服 第32章 红色中国的警告 第33章 清川江上 第34章 目标鸭绿江 第35章 铁拳砸了下来 第36章 云山灾难 第37章 一个营的覆灭 第38章 中国军队突然回撤 第39章 理应三思而后行 第40章 华盛顿的空谈 第41章 这支军队不寻常 第42章 攻入不明之地 第43章 圣诞节前的攻势 第44章 下碣隅里之战 第45章 吃尽苦头的三个美军营 第46章 挑战行动 第47章 突 围 第48章 麦克阿瑟惊慌失措 第49章 重返三八线 第50章 除夕攻势 第51章 艾奇逊的计谋 第52章 北上“堪萨斯线” 第53章 麦克阿瑟一意孤行 第54章 参议院听证会 第55章 春季攻势 第56章 边谈边打 第57章 喋血山岭 第58章 谈判桌上的较量 第59章 战俘营风云 第60章 暴君李承晚 鹰派克拉克 第61章 中立国的介入 第62章 最后的危机 第63章 朝鲜战争的长期阴影 后 记 译后记 地图目录图1 南朝鲜1950-1953 图2 1950年7月5日史密斯特遣队在乌山 图3 1950年7月14日第34步兵团的锦江防线 图4 1950年7月13日至16日第19步兵团保卫锦江防线 图5 1950年7月20日大田陷落 图6 1950年南方前线 图7 1950年9月15日-16日仁川登陆 图8 1950年9月19日-28日攻占首尔 图9 1950年10月-12月北朝鲜 图10 1950年11月1日-2日夜第8骑兵团云山行动 图11 1950年11月27日-12月11日向海边撤退 图12 1951年1月24日-6月24日间的进攻与撤退 图13 1951年8-10月喋血山岭
章节摘录
第1章 1950年的“六二五”1950年6月25日凌晨,北朝鲜的共产党军队攻入南朝鲜,自此之后世界便发生了变化。这场进攻使得两年前因苏联封锁柏林而引起的对共产主义直接入侵西方的担心成为现实。它似乎证实,在世界范围内存在着共产主义企图征服的阴谋。这一广泛流传的阴谋不论是真是假,但其引起的忧惧却会使很多人支持麦卡锡时代对赤色分子及其支持者进行的政治迫害。这一恐慌使欧洲减轻了对德国军队的担心,并允许西德作为一个西方盟友重新武装起来。美国对这场进攻的反应确定了杜鲁门和艾森豪威尔政府对共产主义世界实施的对抗外交手段,而这种对抗外交一直影响到美国在越南战争年代里所采取的政策。朝鲜战争为美国军事史上一位卓越的,但也是最有争议的领袖人物——五星上将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开辟了一个达到其事业顶峰的机会,同时也导致了麦克阿瑟突然一落千丈,过快地跌入其人生的低谷。朝鲜战争使美国人民历经了数周之久的参议院听证会,对美国该如何对待这场战争和共产主义进行审议。然而到朝鲜战争结束时,多年来一直支配着美国政策的有关全面胜利和善恶之间的这一冲突的简单事实,对于许多美国人来说——尽管绝不是对全体美国人来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所造成的令人沮丧的世界里,尚欠充分。北朝鲜军队最初投入进攻的部队有七个师和三个独立分队,计8.9万人。他们分成六个密集的纵队,从三八线攻击南方。他们在战略和战术上完全实现了突然袭击。面对他们的是四个兵员不足的南朝鲜师和一个团,总计3.8万人,而且这些人并不都在前线。一些南朝鲜部队作为后备军驻扎在三八线以南远近不等的地方。由于没有人事前预料到这场进攻,许多南朝鲜士兵离队过周末假期去了。南朝鲜的另外四个师则分散驻扎在南部不同的地方。北朝鲜人数量上占据优势,在战线上他们集中兵力,在一些关键作战地点其优势为五或六比一。北朝鲜人拥有的大炮是南朝鲜的三倍,并且几乎所有的大炮都比南朝鲜的大炮射程远。北朝鲜人可以站在反击炮火远远达不到的地方任意轰击南朝鲜阵地。但是数量和炮火上的优势对于北朝鲜人来说并不是决定性因素,因为他们还拥有一种绝对武器:坦克。第二次世界大战就已毫无疑问地证明了坦克突破敌人防御的突袭能力,但是在二战结束五年之后,由美国装备起来的南朝鲜人却没有任何阻挡坦克的武器——既没有一辆自己的坦克,也没有穿甲炮弹、作战飞机和反坦克地雷。这种情况实在异常。北朝鲜人自己仅拥有150辆坦克,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交战双方所动用的数以千计的坦克相比,这个数字显得荒唐可笑。但是由于很少受到阻挡,这些坦克便形成了一种无所不能、无坚不摧的力量。不论南朝鲜军队表现出什么样的勇气、献身和顽强的精神,在坦克面前都毫无作用。坦克本身是苏制T34型的庞然大物,重32吨,装有厚厚的钢板,外型轮廓低矮,携带有85毫米高速火炮。德国装甲部队司令海因茨·古德里安认为,正是这种坦克挡住了1941年对莫斯科发起的进攻,而当时坦克上只装备有一门76毫米火炮。南朝鲜人拥有的唯一具有一点点抵御T34坦克潜力的武器是美式57毫米低平弹道反坦克炮和60毫米火箭筒。57毫米反坦克炮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废弃不用的遗物,只有靠偶尔侥幸的射击才能阻止身披重甲的T34坦克。坦克上易受攻击的部位不多,其中之一是后部引擎上方的格栅。火箭筒打到北朝鲜坦克的两侧不会造成什么伤害,要么就被弹飞到一边。只有新近研制但尚未试验的、在最初几周匆忙空运到朝鲜的90毫米超级火箭筒,有些情况下才起作用,但并不是在所有情况下都管用。北朝鲜人显然知道南朝鲜人没有有效的反坦克武器,因为他们采取了在通常战争情况下会招致灭顶之灾的战术:他们将坦克车排成纵队,一辆接着一辆,在宽度为5.5米的狭窄的朝鲜土路上向南部进发;其步兵亦排成一行,紧随在坦克之后。哪怕在路基表面的合适地方埋上几颗反坦克地雷,就可以阻挡住整个纵队。南朝鲜人拥有89门野战炮(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步兵火炮连使用的近程105毫米M3轻型榴弹炮),从其中一些发射出的炮弹几分钟之内就可以摧毁受阻的坦克纵队,从攻击机上投下的凝固汽油弹也能将其摧毁。但是由于南朝鲜人最初根本没有这些武器,北朝鲜人便能在白天肆无忌惮地沿路南下,一路摧毁南朝鲜人的阵地,击溃任何鲁莽向他们进攻的部队,为紧随其后的步兵开辟了实际上没有什么反抗的行进通道。北朝鲜人之所以采取这样的战术,不仅是因为南朝鲜人无法与之抗衡,而且还因为朝鲜的地形促使坦克待在道路上。朝鲜的国土约有四分之三是山脉,这对坦克来说十分不利,甚至是致命的。大部分相对平坦的陆地在1950年夏天也都是小块的潮湿稻田,其间被隆起的狭窄走道和路堤分开。在很多稻田里,坦克行动都有困难。正是基于对朝鲜地形做出这样的评价,再加上如下一种判断(该判断后被证明大体上是错误的):即朝鲜小溪上的单车道桥梁十分单薄,支撑不住坦克的重负,因而美国的军事顾问才在1949年拒绝了南朝鲜人对坦克的要求。也许那些顾问推论,苏联和北朝鲜人也会得出同样的结论,从北朝鲜的武器库中撤掉坦克。更有可能的是,美国人用地形作为一种借口,拒绝南朝鲜人对坦克的要求,因为他们担心好战的南朝鲜总统李承晚,一如他曾威胁要做的那样,会用坦克进攻北方。虽然美国有意只给南朝鲜提供防御性武器,但正是出于这种独特的美国式思维,美国顾问才未能提供任何足以抵御坦克的防御性手段。首批反坦克地雷是在6月30日,即入侵的第六天,从日本空运至朝鲜的。当时南朝鲜军队状况混乱不堪,地雷的分发及使用方面的训练又花了许多时间。而这时,T34坦克却在滚滚推进之中。北朝鲜人在许多方面很像他们的南朝鲜兄弟。两国的士兵大部分都是农民出身,他们对艰辛劳作、忍耐与贫困已习以为常,并不以胜败为意,对他们信奉的东西则坚贞不渝,而且对上司大都唯命是从。双方的士兵都能够在给养不足的情况下进行远距离的艰苦行军,并且在行军结束后仍能进行战斗。他们可以翻山越岭,又不会因精疲力竭或用力过度而倒下。在这方面,他们不像大多数美国士兵那样,多半属于守备部队,习惯于乘坐机动车辆,很少进行体能训练,几乎没有长途行军和翻山越岭的经历。尽管三八线南北的朝鲜人大体上一样,但他们的军队却大不相同,因为每支军队都各自反映出了他们的缔造者——即美国军队和苏联军队——的军事学说。北朝鲜军队的压倒性力量(8.9万人)分布在七个突击步兵师,一个坦克旅和两个独立步兵团。除此之外,部队还有三个后备师,计2.3万人,另有大约1.8万人的边境保安队。只有5000人分配在指挥和后勤部门。相比之下,南朝鲜军队八个兵员不足的战斗师里,仅有6.5万人,而在指挥和后勤部门工作的就有3.3万人。南朝鲜军队反映了美国的军事编制:与作战人员相比,大量的是支援人员。而在另一方面,北朝鲜军队完全展现了苏联军队的简练学说:将每个人都尽可能地推到前线,给他一件武器去战斗。从短期来看,北朝鲜人还具有一种额外的人力优势:他们的军队大约有三分之一的人曾在中国共产党部队中服过役,在国民党人逃到台湾前后,他们退伍复员回到了朝鲜。这些人给北朝鲜军队带来了一定程度的作战经验和战斗勇气,而南朝鲜军队在开始时却不具备这些。在战术方面,北朝鲜人一次又一次地重复采用一种极为有效的方法:他们向固定的敌军阵地直接发起正面进攻或发射火力,然后派部队从两翼包抄;如果可能,就按计划把敌军包围起来,将其挤进一个小小的环形防线内歼灭之,或者迫使敌人投降;倘若不能形成包围,就在敌军身后设置路障,以此切断敌军的退路或敌人的援军。这种方法在1950年夏季的流动形式下十分奏效。当时,在难以从侧翼包抄的长达数英里的战线上,根本没有兵员充足的主要防线。T34坦克能够直接对着敌军设在道路上的阵地运动,用炮火牵制住敌人,而同时北朝鲜的步兵便悄悄绕过阵地两侧,抵达敌军后方。在这种战术形势下,上述方法尤其成功。即便一场包围不能奏效,其他包围往往能行。双重包围对北朝鲜人来说也是惯用的战术。千百年来翼侧包围一直是战争的基本打法,但是一些士兵运用起来就比其他士兵获取的成功多。当北朝鲜人能够采用此种打法时,他们就仿效擅长包围战术的最伟大的军队的榜样,即十三世纪成吉思汗及其继承人统率下的蒙古人。蒙古式的进攻方法是以其狩猎方法为基础的。成吉思汗在和平时期,每年冬季都通过大型狩猎这样一种手段训练他的军队。通常由一支队伍开始把猎物往后驱赶,然后侧翼的队伍就运动到中心队伍的前头,绕过猎物来到后方,将越来越惊恐的野物包围起来,接着从四面八方把它们挤到一起。对蒙古士兵开展的训练,主要是教他们在收缩包围圈时,不让哪怕一只兔子或一头鹿逃掉。这需要对所有实施包围的部队进行难以置信的高度控制。这种方法奏效时,实际上没有一只猎物能够自行逃脱掉。对于那些在大型狩猎中善于包围动物的士兵来说,猎起人来就变得容易了。当包围战术对北朝鲜人来说产生作用之时——而情况常常如此——事实上没有一支有组织的队伍,并且通常没有几个人能从陷阱中逃离出来。对于南朝鲜来说,幸运的是北朝鲜没有像成吉思汗那样的军事天才,能够将这一有限的战术观念扩展成一项深远的战略方案,在一场大的协同战役中征服南朝鲜。
后记
远自1953年朝鲜停战迄今,美国各方面人士所撰有关朝鲜战争的论著可谓汗牛充栋。据1986年凯斯·D.麦克法兰所编《朝鲜战争目录学》,包括极少量各国同类著作,有关朝鲜战争的出版物竟达2300余种之多。而且此后,美国出版界又不断有新书问世,如本译本所据英文版,即为1998年新书的第3版及2000年最新出版的图文版。 美国为什么会这样热衷于朝鲜战争的研究与著述?一些书目做了明确的说明。如1989年出版的《美国军事年鉴》说:“朝鲜这笔历史,尤其结局,在短时间是决不会被遗忘的。”被誉为美国当代知名历史学家的沃尔特·赫尔姆斯说:“如果因为没有取得胜利,就忽视或忘却通过千辛万苦从朝鲜战争一战争与谈判中所得来的教训,那才是最大的不幸。” 由此看出,美国朝野半个世纪来,确是将朝鲜战争视为其对外战争史上的特殊重大事件而进行深入研究的。 我国素以历史典籍宏富著称于世,朝鲜战争中,我国又是主要与美国对垒的国家,但由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一段历史的曲折及其他原因,与美国相比,我国在研究朝鲜战争方面存在着强烈的反差,并且因此造成了国内60岁以下有几个年龄段的人对朝鲜战争由陌生竟至产生冷漠。近期尤令人不安的是,国内居然还冒出来一种企图全面否定朝鲜战争的谬论,自己往自己民族的脸上抹黑,思之令人愤慨! 贝文·亚历山大是参加过朝鲜战争,又对朝鲜战争有深湛研究的专业作家。他的这本书在美国一版、再版、三版,具有相当的影响。其所以如此,估计可能是因为他站在历史的角度,对战争中杜鲁门政府的错误决策敢于一针见血地进行抨击揭露,又对美国的失败进行了合乎历史事实的深入反思,所做出的结论是为鉴戒,令人信服。 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一名老战士,我为研究朝鲜战争,近年来曾在国内及美国阅读过大量美、英作者撰写的有关朝鲜战争的著作。经过对比、品味,我认为将这本书译出后奉献给我国读者,可澄清若干历史事实。最突出的是,它当会使读者认识到抗美援朝事业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绝不容许任何歪理邪说予以诋毁。同时它也会使读者进而认识到抗美援朝战争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的巨大影响,其意义是永远不可低估的。 经过两年多努力,贝文·亚历山大这部深具历史厚度的朝鲜战争反思录中译本即将付梓问世。我衷心感到欣慰。对曾惠予关注并予实际支持的各方,我现特致以最诚挚的谢意。 友人、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林戊荪同志曾推动我继续研究朝鲜战争,并推荐我结识全国政协委员沙博理先生(SidneyShapiro)。承沙先生介绍和协助,我顺利联系好了本书的翻译与出版事宜。 彭总原办公室主任王焰老曾推荐我访问并向李德生、王政柱等原志愿军领导请教。 总政联络部大校杜汝波同志,在我赴京寻求出版的过程中,曾慨予多方支持。 此外,在本书的论证与翻译过程中,先后承国防大学、总政、河南省军区及郑州大学专家、教授阎稚新、程绍昆、王楠、潘传法等友好帮助,特在此一并致谢。 本书共63章,翻译中具体分工为: 刘榜离:第1—5章,第8—20章,共18章及再版前言,作者说明;另对译稿通读并润色。 姚喜明:第21—35章,共15章。 王胜利:第36—40章;第42章及第44—48章,共11章。 张潮:第49—55章,共7章。 郭维敬:第6、7、41、43章;第56—63章,共12章及作者后记。另对译稿进行复审修订等。 最后还必须说明,翻译一部涉及多国关系、头绪纷繁的重大国际战争题材的著作,对全体译者来说,这决非一件易事。由于缺乏经验及实际水平所限,恐必难免在译文中有生涩欠妥之处,深望有关专家及读者惠予指正是幸。 郭维敬 于郑州寓所
媒体关注与评论
“贝文·亚历山大……在这本经过充分研究并具有极强可读性的书中主张:美国在朝鲜打了两场战争,赢了北朝鲜,却输给了红色中国。” ——《纽约时报》 “这是迄今第一部由专业的陆军战史学家撰写的著作。它感人至深,发人深省,其观点足以挑战现有定论。” ——《图书馆书评》 “最好的朝鲜战争综述……既中立又敏锐的叙述……” ——《柯克斯书评》 “(本书)是大多数军事爱好者渴望收入囊中的猎物。” ——美国图书馆协会书榜
编辑推荐
《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编辑推荐:最全面、最权威、最客观、最深入的朝鲜战争历史记录和背景观察,美军专业军事史家、战略史家、朝鲜战争亲历者力作,本书史料已被美国国家档案馆永久保存,与独立宣言和美国宪法原件同等待遇,六十年来最好的朝鲜战争史。
名人推荐
“贝文•亚历山大……在这本经过充分研究并具有极强可读性的书中主张:美国在朝鲜打了两场战争,赢了北朝鲜,却输给了红色中国。” ——《纽约时报》 “这是迄今第一部由专业的陆军战史学家撰写的著作。它感人至深,发人深省,其观点足以挑战现有定论。” ——《图书馆书评》 “最好的朝鲜战争综述……既中立又敏锐的叙述……” ——《柯克斯书评》 “(本书)是大多数军事爱好者渴望收入囊中的猎物。” ——美国图书馆协会好书榜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