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8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作者:村郎 页数:229
Tag标签:无
前言
还在路上 接到许彬电话的时候,拉萨正下着雨,空气很湿润。她告诉我出版社计划再版《藏地孤旅》。 许彬是新星出版社的资深编辑。若非她的赏识和坚持,《藏地孤旅》永远不会成为铅字。我从没有称呼许彬为老师过,而是一直叫阿姨,因为从小爸妈就是这样教我的。几年来,许彬一直关注我的藏地旅行和游记,见我许久不更新博客就会冒泡催一下。《藏地孤旅》的创作费时两年,写时完全是为了愉悦自己和朋友,写完后才知道有可能会出版。统计字数,发现不知不觉中已经写了十五万字。我顿时觉得自己很牛逼。谁也别拿写作吓唬我,那不是一件难事。我根本不必绞尽脑汁,完全不用闭门造车,需要做的只是真实还原旅途中的故事和感受。 书名的出炉却没有写作过程那样轻松。我喜欢海子的《九月》,当初想用“只身打马过草原”当书名。出版社不同意,说你去的是高原,不是草原。正式交稿前我才仓促想起“藏地孤旅”这四个字。未曾料到两年后在拉萨,我想用这四个字来注册一家客栈,却遭到怀疑和拒绝。工商局的领导甚至给我打电话追问这四个字的意思。他们把无限的想象力落实到了具体工作中。就这样,客栈变成了“村郎客栈”,听起来很像农家乐。 游记写作一向不被看好,仿佛那是小学生春游后的作文。我想持此观点的家伙们肯定没有读过纪德和奈保尔。所幸《藏地孤旅》出版后很快售罄,没有辜负出版社编辑们的美意,还有读者把书中话语摘抄成村郎语录。我很得意,于是萌发再写一本书的念头。但是至今我没再像以前那样旅行过。尽管还是会出门,却摇身变成了国外高级别旅行团的顾问,拿着高额酬金,坐在陆虎的高级皮椅里,大部分时间睡觉,偶尔睁开眼,发现走错了,就将错就错,告诉雇主驶离正道走歪道,反正也能到。我曾经尝试把这些故事也写下来,但最终不了了之。因为这不是我的旅行。苍茫的远山和无尽的长路依旧,但是风景己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心情。我在乎的是与谁同行。那样的旅行剧情感强,拍成公路片也许会很叫座。 出书是个意外,在拉萨开客栈却是蓄谋已久。我心目中的客栈,应该有一个花草茂盛的院子,有一个可以通宵灯火通明的公共空间和开放的阅览室,有覆盖每个角落的无线网络,有价位不等的床位和房间,有干净的卫生间和24小时热水,有一个厨具和食材齐备的大厨房,有免费提供的茶水和瓜果,有中西式早餐和符合客人口味的晚餐,有狗,有猫……客人踏入客栈,背包仍在肩,就已然如释重负、身心放松。《藏地孤旅》出版的两年后,我真的拥有了一家这样的客栈。我感觉自己还在路上。旅行改头换面,还在延续。 但是,这样的感觉极具欺骗性,因为一旦停下脚步,长久驻留某处,潜移默化中美好变得熟视无睹,丑陋却扑面而来。有时候,旅途中充满假象,我们按需取舍,在冲突的环境里麻痹自己,获取感官的享受和心灵的解脱。时过境迁,过去的旅行令人神往,却只能通过文字而不是足迹再现。我至今都很喜欢这句话:假如不能走向深刻,我就走向广阔。也许这是当初在为自己出门找借口。不料走了很远,自以为很广阔,停下脚步后却不得不面对所谓的深刻。这样的转变极具颠覆性,令我怀疑当初自己的某些感受是否过于主观,体会是否过于草率。 这篇再版的序言写得很辛苦,远比十五万字的游记难写。客栈里人来人往,朋友之间的神聊没有令我文思泉涌,却令写序断断续续,反复无常。Jen因此嘲笑村郎才尽。我原本可以延续《藏地孤旅》中的那些原始冲动和感受,为自己的老驴生涯立块丰碑(我已经把老驴定义为中老年驴子),但那样只会令我言不由衷。我曾经写过,没有哪一个旅行目的地可以像拉萨一样成为那么多人的精神家园。当那些感动归复平静,沉淀却致人痛苦。旅行的自由和美好,城市的禁锢和丑陋,天壤地别,哪怕这个城市是人人向往的拉萨。如18梦醒,后知后觉的我终于明白任何实名化了的精神家园其实都难免名不副实,无法免俗。这些充满个人色彩的看法看上去相互矛盾,但是如果一个人把生命中的十年奉献给一段旅程,那必定是一个内心纠结、再三反思的过程。 现在的我专注于经营位于拉萨的村郎客栈。将来我也许会拥有几家这样的客栈。这是眼下在拉萨我能做而且能做好的一件事情,只需认真努力。忙里偷闲,我还会独自去八廓街和大昭寺广场走走,吃藏面,喝甜茶,淘珠子。看见走过的人们,我就会想,那些怀揣梦想来到西藏的年轻菜鸟,其实也就是当年的我。 村郎
内容概要
本书是一本写给藏地人文地理爱好者的书。藏地,是指包括西藏在内的甘肃、青海、四川和云南的藏族居住区。自2003开始,作者数度沿着不宥常规的线路,独自旅行,或搭车,或徒步,深入藏地,看风景,交朋友,在希望小学代课,多次穿越高海拔的生命禁区,乐此不疲。
书中不仅局限于描绘藏区独特迷人的自然风光,而是更多地关注那里的人文环境,试图通过自己的方式来感悟并传递藏地的文化和传统,流露出作者对那块神奇、神秘、神圣的土地由衷的热爱与关注。
同样,作者在书中披露了许多宝贵的旅行经验,给进藏的旅行者提供了极具针对性的帮助,比如如何搭车、投宿,如何跟不期而遇的陌生人沟通,怎样向当地藏民寻求帮助更恰当,如何与动物和谐相处,等等。所以,此书又不失为一本具有实用价值的旅行工具书。
本书为第二版,在原书基础上作者又增添了一些新内容与照片。
作者简介
村郎,本名卢军,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曾任职于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后转行从事金融业。2003年辞职开始在甘肃、四川、云南、青海和西藏旅行,并在博客里记录自己的藏地旅行观感,现在拉萨经营村郎客栈。
书籍目录
序在路上
川行
夏河
郎木寺
若尔盖
马尔康
丹巴
海螺沟
康定
理塘
稻城
亚丁
东义
东义-永宁
永宁
香格里拉
在那遥远的地方
西宁
玛多岔口
玛多
扎陵湖乡希望小学
玛多-玉树
玉树
囊谦
囊谦-类乌齐
类乌齐
昌都
江达
德格
雀儿山
甘孜
色达
班玛
玛沁
拉加
湟中
零公里
叶城
219国道
狮泉河
札达
古格
札达-塔钦
冈仁波齐
玛旁雍错
巴嘎
巴嘎-萨嘎
萨嘎-拉孜
萨迦
日喀则
江孜
拉萨
西宁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莲花生大师曾经预言道,有一位叫列洛林巴的高僧,将在西藏的康巴地区,建立起利益众生的佛学院。后来,经书里明确指出一位名叫晋美的大师将在色达的喇荣沟,创建显密道场,拥有四方佛徒。一切都像是神的安排,色达佛学院的创始人法王晋美彭措正是十三世达赖喇嘛的老师列洛林巴的转世化身。色达佛学院的全称是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五明取意于古印度的五种学术,即语文学的声明、工艺学的工巧明、医药学的医方明、伦理学的因明、宗教学的内明。旅途中我到过许多佛学院,无论大小,皆以五明冠名。1987年,十世班禅大师批准了学院正式成立。除了为佛学院题写院名,班禅大师还亲自前往学院视察。海内外都承认色达佛学院是不具任何政治色彩的学术机构。佛学院的创始人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在2004年初圆寂一年后,我来到喇荣山谷,听到的是法王无数的神奇传说。据说法王刚出娘胎,就跏趺而坐,念起了文殊心咒。跏趺就是像练瑜珈那样盘腿而坐,脚背放在腿上。家里的大人被惊呆了,赶忙去问活佛。活佛说这肯定是一位高僧大德的转世灵童,叮嘱家人好生看护。六岁的时候,法王无师自通,能读会写,对佛法表现出超常的领悟能力,还经常探囊取物般轻易地挖出佛像佛经。在西藏,这叫掘藏,挖出来的东西叫伏藏。一般是前辈把学佛心得记录下来,藏在山里,等后学来发掘。法王14岁出家,当了一名小沙弥。22岁受比丘戒后,法王还老受到寺庙管家的批评,说他不遵守纪律。法王的上师却不这么认为,年轻人谁不调皮,活佛也不例外。他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法王,因为他知道,这个年轻人的肩上担负着弘法利生的重大使命。
媒体关注与评论
不知道为什么,看完竟然有想流泪的感觉。你所提到的每一个地方都是那么的让人想念,尤其是基乌寺。记得我们去的那天正逢村民们在做法事,有一个老人像极了我去世的奶奶,我记得一个人坐在墙根下,远远地看着她,感觉又回到了奶奶的身边……——远游你已经达到的那个境界,我一直想,却一直做不到的……这说明,你比我们更理解生活的意义,尽管没有人能做到绝对的纯粹,但最起码,你拥有的,你追求的,更接近生活的本质,用一句很俗很流行的话说就是:你的生活很有质感——严重羡慕!——小溪冰冰
编辑推荐
《藏地孤旅》:藏地,始终是旅游者衷心向往的地方,尤其是对于所谓的“驴友”——那些背包一族来说,更是心中最高的理想圣地。对更多没有机会接触藏地或者渴望打起背包要出发的人们来说,这是一本独特有趣的启蒙读物。高原色彩、淳朴民风、乡村生活和宗教信仰,在作者笔下真实地铺陈开来。看似漫不经心的描述,却能使读者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在得到精神愉悦和阅读享受之外,还引导大家开始更深层意义上的旅行。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