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口费

出版时间:2011-1-1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作者:孙浩元  页数:243  字数:205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中国记者在生命、金钱和良知之间徘徊挣扎的生存启示录!
如果你知道谁做了见不得光的事情,这事一旦说出去,就会对他不利,那他很可能会给你一笔钱,让你不要声张,这笔钱,就是传说中的“封口费”。根据你的身份和影响力的不同,这笔钱的数额也会不同。
面对封口费,有的记者不动声色地收下了,有的记者宁死不要。面对那些记者中的硬骨头,对方可能会通过更暴力的手段让他们永远闭嘴。当下的中国记者,正是生存在这样一种异常荒诞、凶险的新闻环境里。本文讲述的,就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封口费的故事。小说带给了我们惊心动魄的阅读体验,同时也带给我们对当下中国记者生存现状的深层次思考。

作者简介

孙浩元,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现为某卫视记者,出版有《人肉搜索》、《杀人游戏之现场直播》、《媒体暴力》、《谋杀感应》等多部畅销小说。
在这个新闻比小说更悬疑的时代,孙浩元凭借其新闻人的敏锐视角和小说家的本能,以“为新闻立信,为百姓请命,为决策者建言”为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电视台制片人离奇死亡
1. 不要这样,被人看见不好
2. 强力胶水粘住了死者的嘴
3.他是怎么当上制片人的?
4.王八羔子,敢砸我场子!
5.死者是一名记者
第二章 不作批评报道的记者不是好记者
1.花心记者患“性瘾”
2.最后一次作批评报道
3.采访是一件很危险的事
4.莫须有的采访任务
5.殷记者真是性情中人
第三章 记者遇害前泄露了国家机密
1.记者是不能随便关机的
2.你可以拍,但不能播
3.领导说他泄露了国家机密
第四章 跨省追捕“造谣”记者
1.人命关天的事,可不能开玩笑
2.受害者没有共同点
3.对兄弟省市的负面新闻要少报道
4.搞垮一个节目很容易
5.他们都当众说过假话
6.制片人收到一颗假牙
7.舆论对我们很不利
第五章 不完整的新闻事实
1.我知道为什么多抽了一管血
2.新闻教科书里的玄机
3.收视率是万恶之源
4.“犀利哥”之后有“犀利姐”
5.海南蕉农的愤怒
第六章 三鹿奶粉没问题
1.让你说什么,你就说什么
2.六成女大学生愿意嫁给富二代?
3.记者应该是个杂家
4.谁对假新闻最敏感?
5.或许关到审讯室,他就全招了
6.“三聚氰胺”事件后遗症
第七章拿人钱财,却不替人消灾
1.假新闻,是对新闻理念的伤害
2.我不是网络警察
3.有了这张照片,事情就好办了
4.问题疫苗的遗祸
5.凶手留下的遗书
6.拿人钱财,却不替人消灾
第八章总有群众不明真相
1.他俩没采访过问题疫苗
2.他们收了好处费,但还是给曝光了
3.人命真的不值钱
4.谁收了凶手的封口费?
5.幸亏认识电视台的朋友
第九章你以为我不想报道吗?
1.山体滑坡事故
2.不听领导话的记者
3.家属情绪很稳定
4.我们还是要依法办事的
5.工作这么多年,还这么理想主义
6.每栋楼都装了摄像头
7.我想复制一张手机卡
第十章再敢纠缠,我就曝你的光
1.杀人游戏时尚又流行
2.做新闻,就是要有一点杀气
3.采访的时候,不能诱导
4.不要因为新闻被毙掉而哭泣
5.你使用标点符号的习惯是什么?
6.谁给你的权力让你这么嚣张?
第十一章小道消息

章节摘录

  “这次凶手会不会又是我同事?”何旋心惊胆战地问道。  “谁知道呢,现在我只能说不排除这种可能,”苏镜紧张地看着老婆,“你还是辞职吧,这个鬼地方太危险了。”  “我又没做坏事,怕什么?”  “难道以前遇害的那些同事都做过坏事?”  何旋想了想,说道:“我还是蛮喜欢现在这份工作的,不当记者,我真不知道能干什么。”  “你可以到其他地方当记者啊,何必一定要留在《顺宁新闻眼》呢?”  “哎呀,好了,咱们先不说这个。”  苏镜无奈地叹口气,说道:“好吧,说说这个连恒福吧。他是怎么当上第二制片人的?”  “台里搞竞聘,连恒福便脱颖而出了。”  “他能力很出众?”  “确实过得去,曾经因为一篇批评报道得了省里的新闻奖一等奖,这个奖含金量很高的。加上那年我们正好换了新台长,不想论资排辈,完全按照个人能力来,所以连恒福就上去了。”  苏镜揶揄道:“什么竞聘?都是走过场的吧!”  “那次竟聘还真不是走过场,”何旋说道,“据说我们台长那段时间手机一直关机,也不回家,就住在酒店里,找门路托关系的人也找不到他,这样他也不用得罪人了,又能按照自己的意思来。”  “连恒福作过批评报道?”  “除了时政记者,我们谁没作过批评报道?”何旋说道,“连恒福的嘴巴被胶水粘在一起,凶手是不是要警告记者闭上嘴巴不要乱说话?”  苏镜沉重地叹口气,说道:“我还是觉得记者这个职业太危险了,大勇遇害,也是因为作批评报道。”“你怀疑这次也是这个原因?”“我不能肯定。”苏镜倒了一杯水,继续说道,“连恒福这人怎么样,工作中会不会得罪同事?”  “这人没当领导的时候还挺和气的,可是一当领导就跟变了个人似的,经常发脾气。几乎每个人都跟他吵过架。”  “你也吵过?”  “吵过。”  “哈哈哈,想象不出你吵架的样子。”  “兔子急了还咬人呢。”何旋说道,“有一天,他给我安排三单采访,早晨七点出发,一直干到晚上八点,他竟然还要安排我值个夜班,我当时就火了。”  “哎哟,这事以前你怎么没说过呢?”  何旋故作腼腆道:“人家是淑女,不好意思嘛。”  “淑女同志,请问你觉得谁跟连恒福的仇怨最深?”  何旋偏着脑袋想了一会儿,说道:“好像没有,我们跟他吵架,那都是正常现象,谈不上仇怨不仇怨的,吵完就忘了。”  “你会忘,并不代表每个人都会忘啊。”  “有一次,刘春阳跟连恒福说:‘你掰着指头数数,还有谁你没吵过的,你觉得这样有意思吗?'”  “刘春阳真这么说?”  “是啊,”何旋笑道,“据说把连制片给问傻了。”  苏镜沉思道:“今天在电影院时,刘春阳给连恒福打了个电话,我问他什么事,他说要问连恒福片子播了没有。”  ……

编辑推荐

  1. 比新闻更好看,比小说更真实!记者有风险,入行需谨慎!  2. 封口费、假新闻、强制拆迁、非法征地、三聚氰胺、问题疫苗、山体滑坡、跨省追捕记者……所有这些关键词,在《封口费》中都能找到。  3.本书取材于真实新闻事件,聚焦社会热点,所有人物都有原型,对号入座概不负责。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封口费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64条)

 
 

  •   “你可以拍,但不能播”、“对兄弟省市的负面新闻要少报道”、“幸亏认识电视台的朋友”、“再敢纠缠,就曝你的光”……翻开《封口费》,这样的标题比比皆是。而封口费、假新闻、强制拆迁、非法征地、三聚氰胺、问题疫苗、山体滑坡、跨省追捕记者……所有这些关键词,在《封口费》中都能找到。阅读这本书,就像在影院观看一部现实题材的故事片,而且是好莱坞节奏的,眼前掠过的,全是些熟悉的镜头。
    比新闻更好看,比小说更真实”,这是写在《封口费》后勒口上的一句话。这样惊心动魄的故事,伴随着现实中愈演愈烈的“封口费”现象,或许真如朋友所说:此书不红,天理难容!但是,如果可能,我更愿意把真实还给新闻,把好看还给小说。我知道,这只是我的乌托邦,就像孙浩元只能在小说里“替天行道”一样。
  •   “封口费”与灾难、事故等负面新闻从来就是“一条藤上的两个瓜”,阴暗、血腥,经不住阳光暴晒。当矿难发生,事故责任人千方百计“捂盖子”时;当劣迹败露,肇事单位想方设法“封杀”不利报道时,个中往往不难看到“封口费”的重重魅影。正因为这样,多少公共信息、事件真相被金钱吞噬得面目全非,多少血与泪、伤与痛被一纸“信封”伪装得严严实实。

    应该说,“封口费”是一种建立在权钱交易基础上的收买行为,它给予社会公众的阵痛,沉重而几近麻木。“拿人钱财,替人消灾”,当金钱诱惑、利益裹挟,与媒体良知、社会责任发生正面交锋时,记者若抵制不住内心的物欲,毅然决然地接过那一份“见面礼”时,不仅仅出卖了社会赋予新闻工作者“无冕之王”的权力,还辜负了公众对记者“铁肩担道义”的最原始预期,更失守了自己的良心和道德底线。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相较于山西繁峙矿难中收受索取现金、金元宝,以及霍宝干河矿难中排队领钱,紫金矿业污染事故中记者们的表现让人稍感欣慰。面对“封口费”,他们有的严词拒绝“公关”,有的及时给予退还,虽然不敢断定所有人都是如此,但至少让公众看到了曾经几乎丧失公信力的记者们抵制欲念诱惑、挽回自身颜面所做出的努力和尝试。在灾难事故面前,新闻工作者排除各种压力和阻力,扛起正义与良知的大旗,这无疑是值得称颂的。

    不过,欣慰过后依然难掩焦虑。记者拒绝“封口费”是职责使然,本理所当然,如今却成为新闻,受人称道。这何尝又不是对几乎泛滥成灾的“封口费”问题的一种讽刺呢?环顾现实,不难发现,我们处于一个媒体整体环境仍然极为尴尬的时代,媒体责任、记者道德,随时随地都可能受到公众的质疑和拷问。这不是源于人们对媒体力量缺乏信仰,而是因为太多的污点让整个新闻界蒙羞。

    “封口费”就是这样一个抹不去、擦不掉的污点,永远地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并成为警示社会、告诫后人的一本反面教材,无论何时何地拿出来,都带着羞耻性和沉重感。

    ——摘自《中国青年报》
  •   封口费这书写的好,为何好?因为他把我们都知道的事情又让我们清楚的知道了一遍。

    中国记者,一个有话语权却又最容易被话憋疼的人群,无时无刻不在生命、金钱和良知之间徘徊挣扎。说多了,你被封杀,说少了,群众把你封杀;拿了钱,你没良知,没拿钱,你被威胁。总之是,左右不讨好,出了力也就讨点“掌声”,回家媳妇还得追问你,“掌声”能当饭吃啊,往前一步万丈深渊,后退一步臭名昭著。

    其时这就是道选择题,答案分a,b,c,d四个选项,a为仗义执言但有可能被捅死或者是被跨省追捕流离失所,b为选择回避不报道,然后天天想着群众的双眼受着良心的拷问,c为要了钱,把自己的嘴堵住,或者不分东西的乱写,受群众鄙视,但能还房贷吃饭,d为要了钱,但还仗义执言,纯属找死型。我想问我们会怎么选,大概有很多人都会选a,说如果是自己一定会做柴静、王克勤那样的好记者,为民发言,不畏艰难,但我想告诉大家一个普遍的事例,那就是我们的党员同志在考党试的时候,没有一个会选择b为gdp服务的,他们都会很果断的选择a为人民服务,但事实证明,选a的不一定真是选a的,有可能只是一时冲动或者说傻子才会选b。站着说话不腰疼,开发商不知看病难,我们总会津津有味的批评着别人,即使自己比那人还要糟糕一百倍,总有一群人天天骂着地产商,却想赶紧找个地产商嫁喽,天天骂着拿红包的记者,却痛惜自己没有拿红包的机会。

    封口费,随着记者的资历而增多,无疑是件“好事”,有很多行业的薪水是根据资历来的,如会计、医生等,老记者的腰包鼓了说话才更有力度,不是有句老话叫“财大气粗”吗?但,也会使自己陷入我刚才所说的两难境地。红包,把记者分成了两拨,一拨是“偷盗派”,一拨是“敲诈派”,都说是防贼防盗防记者,我看还应该加上防敲诈防勒索防记者,一出事就去敲诈点钱给孩儿买奶粉喝,但未想到买的竟是三鹿牌,于是乎,收红包的记者开始唾骂另外知情的红包记者为何不把这事早曝光,让我儿受此害。

    在中国,记者还被分为在编和未编两类,大多奔波忙碌的都是未编的,他们得赶稿子为儿多赚些奶粉钱,好不容易得次红包不应该被我们这些屁民叫骂,毕竟他们的处境也像我们一样,疲惫不堪,与其骂他们这群良心被钱吃了的人,还不如骂那些真正做狗事的人。

    每个当记者的人都有一份自己的准则和对未来的憧憬,他们报道着真实的现状和自己的无奈,无论他是做吹鼓手还是侠客,都该赢得我们这些只看看不想惹事的人的尊重,他们处境难堪,怯懦很正常,何况,目前来看,在当今你不怯懦也不会如何,前几天有人做两会采访,问我提什么问题好,我说了这么一句,为什么总是有这么多提问题的活动,提了那么多问题,但就是解决不了几个问题,记者报道也是如此,好记者总在不断的报道事实真相,报道这撞人也好,那强拆也罢,得到的只是群众的叹息而不是事情的解决,当然,爆光出来的也只是他们有能力平息的事情,至于那些更狠的,憋在肚里吧,真憋疼了,就回家撒泡尿,别在公共场合到处“放屁”。

    窗外静悄悄,心里乱糟糟,良心被钱吞,困苦得解决。对了,忘了告诉大家,如若是我,我也会像大家一样选a,并不是因为我有记者梦,也不是因为我多么有良知,而是,老子不缺钱,若是哪天没了钱,那就难说了,毕竟要了“钱”又何妨,反正结果都那样。
  •    媒体的力量和影响力在日益提高,这是企业采取“封口费”做法的主要原因。事实上,除了“封口费”之类的利益诱惑,企业经常采取的另一种手段则是暴力威吓。

    7月23日,《经济观察报》记者仇子明因报道上市公司凯恩股份的内幕交易遭“通缉”;
    7月29日,《华夏时报》记者陈小瑛被自称深国商爆料者约出后,遭受袭击;
    7月30日,自称霸王公司人士围堵攻击《每日经济新闻》报社;
    8月6日,《瞭望东方周刊》及《南方周末》两名在吉林桦甸市采访洪水灾害的记者遭当地警方扣留调查,并被强行删除照片和录音等。
      世界新闻学会在新发布的年度《世界新闻自由发展报告》中指出,去年全世界共有110名记者丧生,2009年也成为近十年来对记者最致命的一年。一向被誉为“无冕之王”的新闻工作者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弱势”群体,这不免让人担忧其生存环境。

      丁柏铨则总结了当前“三触及”下记者的“三不容易”:“当记者触及有关部门或企业不当利益、触及有关部门或企业虚假的良好形象、触及后事情败露可能会被问责时,‘权、钱、黑’往往勾结在一起,共同的利益驱动了他们某些违法的作为。在这种情况下,记者要坚持真理并不容易,要坚守职业操守并不容易,要讲真话并不容易。”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新闻学院教授郑保卫则表示,“面对新形势下的新挑战,一方面媒体与记者要不断提高自身职业操守,敢于面对压力与诱惑,要有‘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信念;另一方面,管理部门与行业协会要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全力支持记者正当行使权利,对于压制报道的单位和个人应当运用法律武器,同时对其不当行为进行监管,真正起到规范引导作用。”——摘自《国际金融报》
  •   几年间,孙浩元在《媒体暴力》《人肉搜索》《封口费》等系列反应新闻腐败现象的作品中对当下层出不穷的新闻腐败现象提出了拷问和批判,引发人们对媒体腐败背后成因更深层次的思考。孙浩元说,他追求的是一个理想的社会,他有他的乌托邦,却又不得不面对现实,“我只能在小说里替天行道,我创作新闻悬疑小说的初衷就是:将卑鄙者用文学的形式钉在耻辱柱上。”
  •   在中国新闻界早已不是什么新闻。从最初的“有偿新闻”到后来的“有偿不闻”,从山西繁峙的“小金佛”到河南汝州、山西洪洞的“封口费”,中国新闻界的自我反思和外部审视从来就没有终结过。有人说,这是新闻职业道德沦丧的表现;有人说,这是市场经济大潮对新闻传播业的冲击;还有人说,这是假记者的卑劣行径……

      为什么会出现“封口费”事件?答案似乎很明确:当事利益集团害怕“新闻舆论监督”,防止不利消息的广泛传播。真记者也好,假记者也罢,伺机进行敲诈勒索的事件时有发生。如何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对此,人们通常会开出两个“药方”:其一,在新闻传播业界内部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规章制度建设以自律;其二,对新闻传播业违法行为进行法律严惩。笔者认为,这些做法虽然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和威慑力,但是仍然没有抓住问题的要害,要想彻底根治这一弊病,必须解决关于监督“新闻舆论监督”的问题。

      从政治经济学角度分析,“封口费”事件的实质是当事利益集团无法干涉新闻传播权力时,其对于新闻传播机构或者个人所采取的一种经济贿赂或者新闻传播权力交易的行为。如果我们把两者的关系绘成简洁的图形,“封口费”事件的发生机制就变得显而易见了。

    其中有一个贯穿始终的关键环节,那就是对新闻传播权力的监督。有了对新闻传播权力的监督,当事利益集团购买新闻传播权力时“有需求无市场”的状况才可能实现;有了对新闻传播权力的强力监管,拥有传播权力的机构和个人的违规成本必然增大。总的来看,阻断新闻传播权力买卖的根本路径,就是在加强行业自律和法律制裁的同时,成立媒介监督组织,早日结束“媒体监督别人,无人监督媒体”的尴尬境况。因为“新闻舆论监督”是具有超强社会影响力的新闻传播权力的集中体现,所以监督“新闻舆论监督”是对新闻传播权力监督的重中之重。

    作者:高红波
  •   一口气读完,读到最后又忍不住翻到前面,到处找作者事先埋好的伏笔
    原来,凶手的线索早就提示过了。
    不仅仅如此
    小说更是对当下中国之各种怪现状进行了冷嘲热讽地批判
    这样的小说,真是不多见的
    不仅仅是封口费,小说中还涉及到假新闻、冰岛火山爆发、三聚氰胺、问题疫苗、血铅超标、山体滑坡、环境污染等各种热点问题。
    我决定了
    把作者其它几本小说都买来看看
    这样如此关注社会现实的作家,现在真是越来越少了
  •   任何行业都可能有害群之马,新闻界亦然。
      媒体,是社会良知的代表;记者,是公平正义的守望者。记者在矿难时收受“封口费”,其危害是极大的,不仅损害了记者的社会形象和媒体的公信力,更使正义蒙垢。新闻出版总署重申“不得以‘曝光’相要挟”等纪律是非常必要的。每一名新闻从业者都要爱惜羽毛,恪守职业道德。

      舆论监督,是媒体的职责。
      但是,遮丑或许是一部分人的本能,他们总要千方百计阻挠媒体进行舆论监督。他们采取的办法,通常是“胡萝卜加大棒”。“封口费”,就是“胡萝卜”的一种。

      人们可能要问,拿“封口费”的,肯定是少数记者,如果有记者不吃这一套,他们“封”了少数记者的口,又有什么用呢?别忘了,除了“胡萝卜”外,他们还有“大棒”。个别地方的政府部门,一遇到矿难、重大责任事故等事件,一方面,通过行政手段封杀当地媒体。在蔚县,拿到“封口费”的记者,没有一名来自当地媒体,并非偶然。另一方面,他们采取种种强硬手段封杀中央媒体和外地媒体。县委书记下令进京抓记者的例子,大家记忆犹新。在采访现场对记者恶语相向或是出手动粗,并不少见。在南平,一官员威胁羊城晚报记者:“你等着,我有办法收拾你!”在北京,京华时报女记者被几名彪形大汉如老鹰捉小鸡一般架走。

      我们发现,“善待媒体”之类的话,不少人都会说。可是,他们的做法却是异化了的“善待媒体”。一些部门热衷于与媒体“联络感情”,时不时请记者吃饭、送红包,请求记者“上版说好话,下笔多留情”。“封口费”是这种异化的一个最极端的例子。

      总之,一方面,记者要守住道德底线,与“封口费”绝缘;另一方面,全社会要形成真正意义上善待媒体的氛围。这样,“封口费”就无论如何也封不住媒体的口了。(李天扬)
    ——摘自《新民晚报》评论
  •   包装非常好
    送货非常快
    封面特别有力度
    开头特别有杀伤力
    我已经看了一半了
    忍不住要说一声:如果我要推荐一本小说的话,我一定要推荐这本《封口费》
    太给力了
    不仅仅是封口费
    还有假新闻
    还有各种记者的困境
    真的是太有中国特色了
  •   一本小说不足以改变现状,明明有满腔怒火,却不能任其燎原,只求压抑地表达和释放,不是不激愤,轻言细语有时比怒吼喊叫还有力道,韩寒说得好,“那电影一定像面巨大的镜子,所有看它的人都会映在这大镜子似的电影中。”但求对那些失却操守,或被金钱迷蒙双眼的记者,在《封口费》这场据实改编的电影中,叩醒他们失聪的良知,照亮他们黯黑的灵魂。
  •   在飞机上一口气把孙浩元 的《封口费》读完,吓得汗毛直竖,又乐得喜出望外……要为这种用小说来批判现实的做法叫好。危机事件官方造假和遮蔽信息,新闻报道异地监督受限,假新闻和封口费的利益动机……都有,活生生的新闻业。
  •   也许很多人会觉得,封口费嘛,无非是写记者的那些事
    最初看到这书的封面时,我也有这种感觉
    可是看完之后,心情却无比沉重
    这小说写的绝不是记者那点事情
    记者无非只是个引子,或者是一双眼睛
    带着我们看透世间的丑陋
    也感觉到人间的温暖
    是天堂,也是地狱。这就是中国。
    这就是我看完这本小说的感受
  •   已经不是第一次看孙浩元的作品了,之前的杀人游戏系列,还有致命搜索,总是一看就欲罢不能。这部封口费增加了更多的现实元素,但是环环紧扣的悬疑推理依旧,看起来很给力,笔触真实,不免让人怀疑,这些是不是作者把自己电视台的秘密泄露了呢!!
    总是是一部很给力的作品,中国新闻界不能不说的秘密,都在这书里找到了!
  •   孙浩元认为不光是因为小说可以比新闻尺度更大,还因为小说可以“储存”得时间更长。从这个角度来说,《封口费》整个就是数起虚实相间的新闻事件的艺术化处理,经过若干技术的掩饰,真相被如许保留,而表述的方式巧妙而生动,只求读者看罢,心知肚明,叹息摇头间,又能笑而不语。
  •   “封口费”参与者中,通报人、真假记者、当事矿主,甚或官员做到了一致高度的认同、默许、接受。对事件过程形式和深层根源的辨析,可怕之处不在于利益驱使,而在于文化认同。
    表面上“封口费”是矿主需要,实际存在着社会群体的“利益链”、“利害链”。如果事故及时披露,会影响到矿权部门、安监部门,甚至地方官员。用“封口费”隐蔽真相,矿主减负、官员安身、记者得利。
  •   一、 记者接受贿赂是否构成受贿罪

    《刑法》第385条 规定:“ 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的,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是受贿罪。国家工作人员在经济往来中,违反国家规定,收受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归个人所有的,以受贿论处。”从本条规定,不难看出,构成受贿罪的主体是国家工作人员,记者作为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国家工作人员”,近年来,随着新闻事业的迅猛发展,媒体从业人员大幅增加,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属打工的性质,连所谓的“事业编制”和正式的记者证都没有,像这种身份是不具备受贿罪的主体资格的。目前并没有明确的司法解释认定记者的身份是否属于国家工作人员,以往也并未有关于记者索取、收受贿赂构成受贿罪的判例。

    二、 受贿犯罪立法还需完善

    除了受贿罪,《刑法》第163条还规定了:“公司、企业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数额巨大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由于记者的身份特殊,也不能当然的从本条来推定构成企业人员受贿罪,我国刑法中只规定了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和企业人员受贿罪,这两种犯罪都未包括为公共机构或者公营企业履行公共职能或者提供公共服务的其他工作人员,包括记者、医生、教师等。目前我国法律在这部分还存在着立法空白,在法律未做明确规定的情况下还不能认定记者收受贿赂有罪。
  •   媒体堕落了,真的堕落了吗?

    封口费事件终将结束,但它给新闻界造成的震动和反思远不会结束.只有我们充分的吸取教训,加强自身的职业素养才能不会让这样的耻辱再次发生.正如冯印谱所说的那样,这件事会永远的刻在新闻的耻辱柱上.
  •   确实是本小说,但是对于热爱或是从事新闻记者等工作的人来说,这本书里的内容还不错
  •   用一天時間看完孫浩元的<封口費>。孫浩元是一名記者。他聰明地用小說形式,曲線揭示大陸新聞行業種種的禁忌。山西發生了一次礦難,結果真假記者排著隊領取封口費。非法徵地、強制拆遷等新聞都是《封口費》裏的故事骨幹。作者曾言道, 口能封住一時,卻不會封住一世。歷史不會忘記,公道自在人心。
  •   没错!是真的!是真的“震撼人性”!人性,此刻无疑尽显于此书!记者,新闻,事实与真相...很多很多,你并不知!
  •   在这个新闻比小说还要悬疑的时代
    新闻悬疑小说横空出世,可以说正当其时
    作者用其犀利的笔,通过一个罪案故事,真实地反映了当代中国之光怪陆离的各种现象,近年来的重大新闻几乎无一遗漏地成了作者笔下绝妙的素材。
    江山不幸诗家幸啊
  •   看过之前苏镜系列的记者小说,发现作者对角色的掌握也有了一定的把我,当看到苏镜不顾一切的开车赶回家救女朋友的那章也描写的十分细致。同时还反映了现代记者的难处和阴暗面。一开始我还以为是单独的一本,结果发现和之前的基本相当于是一个系列不同故事的,但还是和以前的一样精彩。加油,继续写出更好的文章吧!
  •   记者里面也有好人 真的 别总误解记者
    虽然是小说
    也算是
    反映现实吧
  •   孙浩元的每本小说,都没有让我失望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是目前我国,唯一一个关注现实、批判现实的悬疑小说作家。
    也许没有诡谲的谜题,没有惊心动魄的推理
    但是,对现实的批判,却力透纸背
    这是大部分悬疑小说作家所无法达到的深度和高度
  •   悬念迭起,看得很酣畅淋漓,很过瘾,感觉像是吃了甘蔗,特别脆!加了孙哥的微薄,还把书借给朋友分享!混沌的世界,记者是多么危险而崇高的职业!
  •   我昨天晚上收到书,趁加夜班,一口气读完直到现在。
    书中的大部分新闻事件都是真事发生过的
    很有时代性,很有批判性
    每每拍案叫绝荡气回肠
    真是近年来难得一见的好书啊
    比那些无病呻吟的作品,好看多了
  •   我们平时看到的新闻,原来都是这样出炉的啊
  •   整个故事情节好像是编造了一个事实故事来将这些案例串联起来,有些假,不够真实!比《暗访十年》之类的书籍差多了!
  •   一本引人入胜的小说,一口气看完。但是20大洋这本书的印刷和纸张质量都不咋好``
  •   很好看!!!
    推荐大家一定要读。
    从布局到主题,从伏笔到最终的答案揭晓
    一切,都紧紧扣住了社会热点
    读来十分亲切
  •   非常好看,拿到书之后,用了两天时间看完了
    不禁大呼过瘾
    好久没有如此畅快的阅读体验了
  •   小说。一天就看完了!!
  •   一直在看他的小说,写的很好,支持。
  •   当当送货非常及时
    终于拿到这本期待已久的小说
    急不可耐地看
    非常棒啊
  •   与现实的很贴近的一本书。
  •   很好,引人入胜,这个作者的书不错
  •   到处充斥与现实相符的残酷事实
  •   书挺好,微博上很火
  •   封住了良心,封得了事实吗?
  •   挺实效、挺直白、挺悬疑、挺好看。用了两个晚上看完,不错。
  •   文笔不错,文章内容很有渗透力,抨击了国内社会的灰色地带。不过本人感觉离奇死亡人数太多稍有点假的感觉。呵呵
  •   很不好看 3个小时解决
  •   从生活中来,又高于生活。感觉书写得很流畅,故事情节曲折,引人入胜。
  •   不是很喜欢,因为没感觉。
  •   书的质量没有书店的好
  •   n多记者只认钱,没有职业道德。
  •   看到书的封面和题目确实有点小吸引,我很好奇那个封面男是谁,哈哈~~小说里故事依托着许多国内发生的确实事件,加强了小说的可看性和真实性.但是,拨开这些团团的事件后其实故事本身还是很简单的逻辑:情杀,还是比较牵强的动机.让有点奔着标题的我有点失望,开始还以为是复杂的故事情节,有扑朔迷离的案情和一个垄断势力的幕后黑手.最后真相大白的过程有种阿加莎克里斯蒂的风范,还算有点安慰.最后如果书中所描述的新闻界内幕都是真的话,现今的我们真的不知道该相信谁了.
  •   买时没看清说明,买回来才知道是小说,内容一般吧
  •   有点故弄玄虚的感觉,太浓缩了,就感觉离现实有点远。时间不富余的人可以不看。
  •   构思很好,与现实生活融为一体,让人不禁分不清是虚构还是现实,就是情结不够紧凑
  •   说实话,若去掉那些没完没了的对话,这本书就剩下一万字了。
  •   这书在微博上,别人介绍的,,真是好像很受欢迎的,,,就跟着买啦!!!!
  •   我以为是单本呢,没想到以前还有好多系列,凑合看吧,不喜欢封面,总体感觉失败
  •   东拼西头凑,不知所谓,孙浩元的书除了褒姒的诅咒之外此书排列第二烂书。
  •   晚上睡不着,看了该书。居然觉得像在读恐怖小说。
    什么拔舌后寄人舌根本就是变态行为!!!!
    读起来让人觉得不能忍受!!!!!!
    而且有一种 中国福尔摩斯 的感觉
    不过有一些细节还是道出了血淋淋的事实



    另.......欲转让此书,有意者请联系........................
  •   书还没看,但是书确实让我大失所望,整个就一旧书好不好,麻烦商家在卖的时候标注一下好不好,真是又被坑的想法,但愿书的内容能让我有所期待········
  •   貌似东拉西扯的样子,希望不错。慢慢学习中。
  •   太失望了。反正不合我胃口。丢一边没看了
  •     这是同一系列的小说,虽然改了封口费,而不是杀人游戏系列。但有点看厌倦了,最好作者能够有所突破。多写更好的东东出来。
      
      另外封面上的人怎么看都像某位老娘舅。鉴于都是复旦毕业,还真是巧合。媒体的封口费是存在的,操作模式也正如书中所言。这个年代,真是什么都敢曝光呢。
  •     1、作为一名普通读者
       孙记者制造悬念的水平还是相当不错的,在贯穿全书的杀人游戏的心理揣度中,最后才推出四个被害记者,三个因封口费被杀,一个被情杀。但若较真,还是有很多细节是不合逻辑、不合现实情况的。比如说,刘春阳杀叶振一,完全可以杀得不留半点痕迹,就算为了迷惑苏警官,拿舒茜的数独纸就足够,把自己的头发献出去既无必要,风险又大。在泄愤和保护自身安全之间,再情绪化的人也会优选后者,更何况他已经实现了杀人的目的。
      
      2、作为一名电视同行
       第一、一个栏目如果死一个记者的话,基本上这个节目就暂时停了,不管是出于保护其他记者完全或者调查的目的;
       第二、虽然记者比一般老百姓更见多识广,但自己栏目的人死了,和警官玩杀人游戏怎么可能那么没心没肺地讲私事?
       第三、最近七八年,从中央台到地方台,敢问哪个节目时常年做批评报道的?新闻调查。南京零距离都被和谐多少年了。再者,全国一盘棋,本市播不了,上海台记者拿了画面就能播?在做舆论监督上,上海台从来就很一般;
       第四、拿了封口费,又坏规矩播节目的记者,有。但这样的节目一定是领导或者领导的领导要求播的,记者肯定退钱,至少把事理讲清楚。同样,先给一万封口费,马上打电话给电视台检举记者的傻逼企业家也有,但这种二愣子是火星来的吧?
      
      3、作为一名新闻后辈
       摘书中几个片段,来看看有中国特色的电视新闻和电视人。
      
       P8何旋说:“除了时政记者,我们谁没作过批评报道?”
       体会:批评报道很多也是“建设性的”嘛,目的也是小骂大帮忙嘛,本质也是互利共赢嘛。时政记者似改为党政新闻记者更体现有中国特色的某些跟官跑会记者。
      
       P12吴佩用手捂住长大了的嘴巴,指甲很长,染着红色的指甲油。
       体会:看来全中国的女编导都一个德行和做派。
      
       P105接受采访的是一位银行的职员,他兴奋地站在镜头前面,开口就念道:“标题1:报道指出,。。。”
       体会:没事,编片子的时候剪掉就可以了,这种傻逼见多就习惯了。所以说,影帝那样在镜头前镇定自若的我党干部,还是不多的,boss就是boss啊。
      
       P107 苏楚宜说道:“其实还有一种假新闻,影响更恶劣,对传媒伤害更严重。那就是有关部门以假新闻的形式进行舆论试探。比如,想做出一项决定,却又没有把握,就直接或间接地向媒体透风,让媒体报道。如果舆论反应正常,那就顺势而为;一旦发现舆论反应激烈,那就断然否定,让媒体背黑锅说是假新闻。这几年经常看到政府部门的辟谣啊、更正啊,很多都是这样。”
       体会:有关部门,呵呵。房价、汇率、房产税,呵呵。
      
       P179笔架山公园管理处的主任回答着书记、市长的问题。
       “这下面有几个商店?”“四个。”“里面有多少人?”“不太清楚,应该起码有四个人吧,因为一般来说,每个店都会留一个人在这里过夜。”“不可能!”市长生气地反驳道:“你要实事求是,店门都锁得好好的,谁会在半夜住在这犄角旮旯啊?”主任还想说点什么,旁边一个人立即开口:“是是是,我们再调查一下。”说着话,用胳膊肘拐了主任一下。
       体会:市长之所以能干到市长,主任之所以只能混到公园的主任,在这段对话中体现的淋漓尽致。三个人的死亡是重大事故的标准,是追究党政领导责任的红线,你丫说四个,脑子刚被门挤过吧。
      
       P242+P243
       4.“经过一番雷厉风行的清理整顿,顺宁市九十五家涉铅企业关停的关停,搬迁的搬迁,顺宁人心终于舒坦了。”
       7.“一年后,有人在网上发帖说,一批锰矿厂、铅冶炼厂、汞提炼厂偷偷摸摸地开业了。顺宁政府随即否认,说这是谣传,并将造谣者绳之以法。一个星期后,有外地媒体经过调查后报道说,顺宁市有102家重污染企业又重新上马了。”
       体会:嘿嘿。领导也不容易,102家是多大的政绩工程啊。
      
      4、算术
       5—1=0,意思是新闻构成要素的5个W缺一不可,否则就影响到新闻的真实性了。其实这个观点一直是有争论的,因为时间(when)、地点(where)、人(who)、做什么(what),为什么(why),很多新闻不一定能凑齐,尤其是批评报道和涉及隐私或儿童的,更何况,做点深度还需要一个H(how)。
       1-X=0,这个1是有关部门,X是所有问题。你们都懂的。
  •     (《深港书评》)
      
      有阳光的地方必有阴影,对于记者——以挖掘和还原事实真相为最高理想的群体来说,“无冕之王”的名号既是激励,亦是民众暗中的某种期许。基于职业的优势地位,他们牢牢掌握着社会的主流话语权,一言一语甚至能引领、左右社会舆情的方向。
      
       既然有“封口费”之存在,必然也就有“开口费”,两者都是一个逐渐畸变的商业社会必然的产物之一——抹不去的都是一个“费”字,甚嚣尘上的拜金主义凝堵在本应清高淡漠的文化人的血管里,自然就结成了两颗毒瘤。
      
       去新闻传播学浩如繁烟的典籍中寻找,竟能找出对应的解读:“开口费”是“扬长”,要将“话语权寻租”进行到底,极尽美化宣扬之能事;而“封口费”则是“避短”,让记者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把那些见不得人的事吹散如尘如末,仿佛它们从来不曾发生过一般。
      
       噤声默言的背后自然纠结着许多晦涩离奇,惊心动魄的私密隐情。以山西霍宝干河煤矿矿难后封口费事件为代表的用钱掩盖真相的恶行,其实越来越多地发生于越来越喧嚣,操守难寻的中国新闻界。记者与各种繁复势力纠结在一起的表象背后其实有许多更加耐人寻味、可堪考证的源头和内幕,因此,《封口费》书名起得足够果敢刚烈,有种直捣黄龙洞的勇气。
      
       尽管言论的空间越来越宽松,然而,当下的许多异事,是敏感的地雷阵,绝非常人所能轻易触碰,也绝非三言两语便能尽言。对于孙浩元来说同样如此,再往前一步是鬼门关,是万丈深渊,情急之下,只好打造出这么一种“新闻悬疑小说”的特殊文体。把诸种新闻事件掐头去尾,进行合理化的演绎,造成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效果,让读者一时间如水中探月,雾里看花,觉得似曾相识,套在谁头上都不失真,这就足够。
      
       孙浩元认为小说不光可以比新闻尺度更大,“储存”的时间还可以更长。从这个角度来说,《封口费》整个就是数起新闻事件的艺术化处理,经过若干技术的掩饰,真相被如许保留,只求读者看罢,心知肚明,叹息摇头间,又能笑而不语。
      
       几年间,孙浩元在《媒体暴力》、《皮下注射》、《封口费》等系列作品中对当下层出不穷的新闻腐败现象提出了拷问和批判,引发人们对其背后成因更深层次的思考。孙浩元说,他追求的是一个理想的社会,他有他的乌托邦,却又不得不面对现实,“我创作新闻悬疑小说的初衷就是:将卑鄙者用文学的形式钉在耻辱柱上。”
      
       一本小说不足以改变现状,明明有满腔怒火,却不能任其燎原,只求压抑地表达和释放,不是不激愤,轻言细语有时比怒吼喊叫还有力道,韩寒说得好,“那电影一定像面巨大的镜子,所有看它的人都会映在这大镜子似的电影中。”对那些失却操守,或被金钱迷蒙双眼的记者而言,但求《封口费》这场据实改编的电影能叩醒他们失聪的良知,照亮他们黯黑的灵魂。
      
  •     说起生死搏斗,人们除了想到歹徒就是英勇的烈士,而实际上,有这样一群人一直在用无形的力量用文明的方式在与社会的不良现象进行着抗衡的生死较量,他们的名字叫做——记者。确切地说叫做社会记者,更或者说某些媒体仅存的进行深度报道的社会记者。他们充当的不是政府的喉舌传声工作,而是民众内心的广播,而他们是危险的。
      
      记者这个职业一度受人敬仰,好比手握一把无形的利剑,发挥“无冕之王”的话语特权,他们为百姓说话,反映民生,那是过去,而当发展到今天,随着媒体力量的增强和各种媒介的兴起,曾经清澈的媒体已经变得浑浊,这些从业者也不再受人崇仰,他们的权威话语备受质疑,甚至屡遭声讨,越来越多的反对声四起:记者为什么不讲述真相?而面对这样的质疑,面对各种威逼和利诱,从业人员也很为难,开始衡量金钱的平事和人头的点地,这种生死较量开始延续。
      
      在现实中,的确还有好媒体,南方都市报就是典型代表,而这些好记者却是危险的,不能被买通的他们被威胁,甚至被追杀,他们仍然敢于也勇于说真话,恰逢此时,一些小媒体开始以挖黑谋生,用反面报道讨来的封口费来维持良好的运转和发展,当“封口费”已经成为业内外公开秘密的时候,即便没有进入过这个行业的人也都对此很清楚。
      
      而这本书中所说的死亡事件却是在生活中不常见的,因为他们离我们很远,更多是社会中这样的媒体已经日渐消亡和转型,这本书就是用小说的新颖方式来向人们讲述了新闻业界内鲜为人知的危情故事,是一部很真实形象的关于中国记者在生命、金钱和良知之间徘徊挣扎的生存启示录。不但内容涉及到了一度被炒得沸沸扬扬的疫苗、奶粉、拆迁、污染等的诸多事件,而且情节设置也很起伏跌宕,环环相扣,逻辑推理性和惊险性都很足,语言也很幽默生动,甚至是犀利,除了以新闻背景为线索外更是穿插了很多现代因素,诸如女人、金钱,甚至是很流行的死亡游戏等,我想作者也是喜欢看恐怖悬疑故事的吧,而且运用也很不错,总会勾起人们的阅读欲望,不光是对于新闻业内幕的好奇,还有对一个连环杀戮事实真相的揭秘。
      
      这里不断反映了一个社会现实,更是给身为或者是渴望新闻从业媒体及人员提出了一个问题:到底要不要做记者,到底要怎么做新闻?是假装不见,还是强人不说,抑或是坚决不管?如果这样做,就真的没事了,社会就太平了吗?新闻不死人不死的记者该怎么做,有该做什么?这些引发社会的深思,而当今媒体的社会舆论监督功能和媒体的未来发展趋势也令人堪忧。
  •     
      作为孙浩元的忠实拥趸,他的每部作品我一部不落全都看过,从他最初的《清明上河图》,到“杀人游戏系列”“人肉搜索系列”,我全都看过,对他新闻悬疑的风格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孙浩元的确很有一套拿捏新闻素材的本事,他能把各种新闻事件不露痕迹地融进小说里。这部《封口费》,个人感觉是这种新闻悬疑风格的登峰造极之作,起码目前是这样,这部小说里,融进了更多的新闻事件,或者原封不动地成为故事背景,或者改头换面成了故事的主线。
      这部小说里,到底融入或者改编了哪些新闻事件呢?我大胆剧透一番,没别的意思,就是觉得很好玩。
      
      首先,作为读者,我们可以知道每本书的出版时间,版权页上一翻就一目了然,比如这本《封口费》,2011年1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但是,作者创作小说的时间,我们基本上无从得知,除非作者亲自告诉我们。
      
      不过,孙浩元的小说不同,因为他使用了大量的新闻素材,而且对各种新闻事件的运用,几乎达到了信手拈来的境界,所以从书中的新闻事件来看,我们也能大约推测出《封口费》的成书时间。
      
      首先,书中第一段就写到一对男女在电影院做爱,而在最后一节,我们知道,他们看的电影是赵薇主演的《花木兰》,这部电影是2009年11月上映的。
      
      这是一个时间点。
      
      接着,在第二节提到了主角苏镜的老婆、记者何旋去采访了一次海南省的经贸洽谈会,一个人说:“我们欢迎媒体监督,但也不希望媒体无中生有。”接着两个人谈到了海南毒豇豆。这豆最初在武汉发现,这事当初震动了半个中国,多家媒体都有报道,时间大约在2010年一二月间,余波蔓延及三月份。
      
      到了三月,毒豇豆已经不是新闻了,如果孙浩元这时候开始创作《封口费》,肯定不会用到这条新闻。所以,此书开始创作时间,当在2010年一二月间,只有如此,才能既有毒豇豆又有《花木兰》。
      但是《花木兰》那时候毕竟不算新电影了,这是怎么回事呢?想想看,2009年末2010年初,好像还真没有轰轰烈烈的战争电影了,如果看《非诚勿扰》的话,太安静,那对男女就没办法在影院里做爱做的事了。还有一种可能,孙浩元对大眼睛赵薇情有独钟?
      
      在小说正文里,涉及到的新闻事件,也基本上是按照这一年来的大事顺序展开的,先跳过这一段不说,直接推测:这本小说何时创作完成的?
      
      小说最后一段写的是《非诚勿扰2》上映的时候,苏镜跟何旋的一段对话。这部电影是2010年12月上映的,而小说是2011年1月上市的。要说孙浩元在2010年12才完成小说,打死我都不信,出版周期很长的,最快也要一个多月。之所以用这个电影名,我严重怀疑是临出版时改的,为的就是有个贴近性,增加新闻悬疑中的“新闻性”。
      
      我们往前看,在将近结尾的时候,制片人余榭递给舒茜一盒磁带,说道:“这是赵作海出狱后首次披露当年刑讯逼供的细节,你去编辑一下。”
      
      赵作海,男,1952年出生。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老王集乡赵楼村人,被称作河南版“佘祥林”。1999年因同村赵振晌失踪后发现一具无头尸体而被拘留,2002年商丘市中级人民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死刑,缓刑2年。2010年4月30日,“被害人”赵振晌回到村中,2010年5月9日,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认定赵作海故意杀人案系一起错案,宣告赵作海无罪,同时启动责任追究机制。
      
      这事发生在2010年5月份。
      还有一段:“自从楼市新政国十条出台以后,生意就一天不如一天,在连续一个月零成交之后,公司决定关闭二十三家店面。”
      再看新闻:2010年4月17日,国务院为了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发布《国务院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简称“新国十条”。
      而随后,在作者所在的城市深圳,有这样的新闻:深圳今年或有七百家中介倒闭 七成地产中介或将亏本。——这事发生在5月份。
      这已经有两件5月份的事情了,还有呢,同样是将近结尾,还有这么一出戏:白云机场乱成了一团,由于南方暴雨,数百航班延误,上万名旅客滞留,……大批的乘客把柜台挤得水泄不通,只见一个乘客爬到了柜台上面,大声呵斥着一名值机人员,还有一名乘客拿起一个铁栏杆砸向电脑显示屏……刘笑言觉得非常解气,掏出一个易拉罐跃跃欲试,正在这时,手机响了起来。
      
      百度搜索“一个乘客爬到了柜台上面 白云机场”,不难看出,这事也是发生在5月份,《广州白云机场138个航班延误 滞留旅客砸毁柜台》
      结尾处还提到了上海世博园里一出戏,由于世博会跨度时间大,对我的推测没有多大借鉴意义。但是有了以上三条新闻,我们就不难判断,这本书当是完成于2010年5月份,而且绝对不会超过6月。6月份,第19届世界杯就开了,如果小说这时完工,我相信以作者对新闻事件的热爱,肯定会安排一出看世界杯的戏。
      
      所以,这本小说就是从一二月份写到五月的。
      
      
      转帖
      
      
  •   感谢你这么仔细地看了我的小说,我要不多写点什么,都对不起你码出的这么一大堆字。
    1,
    刘春阳那事,的确有点弄巧成拙,也有读者跟我反应过同样的问题。当初只是为了更悬疑一些,却忽视了现实情况。其实,写到最后的时候,已经发现了这个问题,于是使劲地往回拧,在最后让苏镜说他“聪明反被聪明误”,企图博得读者的原谅,但事实证明,漏洞就是漏洞,补不住啦。今后写小说,我得把这些事都想清楚了。
    2,
    一个栏目死一个记者就要停播?这点我不敢苟同,虽然我还没遇到这样的事。
    但在小说中,这个栏目已经死了很多记者了,竟然还在播出,这就只能发生在小说里了。
    关于苏镜和《顺宁新闻眼》的故事,之前还出过《杀人游戏之现场直播》《皮下注射》《媒体暴力》,每本小说里,这个栏目组都要死几个人,包括记者、主持人、导播甚至制片人。其中,在《现场直播》里,主持人被谋杀在直播台上,制片人还玩起了杀手选选秀来提高收视率……这些事在现实中的确不会发生的,你就当成是“魔幻现实主义”吧,呵呵。
    同事死了还能没心没肺地玩杀人游戏——我是想,别使行文太沉闷、太凝重,所以就故意忽视了这一点儿。如果大伙一直沉浸在悲伤的情绪里,就不好玩了。
    至于批评报道,在几本小说的创作过程中,我是因需调整其栏目风格,有时候全是歌功的新闻,有时候又是舆论监督的阵地。但是不管怎样,全国也找不出《顺宁新闻眼》这样的栏目,这只能算是一个新闻人的理想吧?或者,仅仅是意淫罢了。
    拿了封口费,又坏规矩播节目——我给了他们足够的动机——获得新闻奖。
    先给一万封口费,马上打电话给电视台检举记者的傻逼企业家也有,但这种二愣子是火星来的吧? ——这种二愣子,真的有,我听说过。
    4, 1-X=0,这个1是有关部门,X是所有问题。你们都懂的。
    我觉得,你这个算术公式修正一下更完美:5+1=0
    1是有关部门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