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的渴望

出版时间:2010-11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作者:劳伦斯·布洛克  页数:371  字数:185000  译者:刘丽真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我是私家侦探、但没有执照我爱漂亮女人。更爱烈酒波本我不是正义的化身,更不想当救世主我总会把用血换来的钱捐给教堂但上帝始终把我抛弃酒店关门之后,我无家可归我叫马修,我是个酒鬼,今天,我无话可说。

作者简介

  劳伦斯·布洛克,享誉世界的美国侦探小说大师,当代硬汉派侦探小说最杰出的代表。他的小说不仅在美国备受推崇,还跨越大西洋,完全征服了自诩为侦探小说故乡的欧洲。  侦探小说界最重要的两个奖项,爱伦·坡奖的终身成就奖和钻石匕首奖均肯定了劳伦斯·布洛克的大师地位。此外,他曾三次荣获爱伦·坡奖,两获马耳他之鹰奖,四获夏姆斯奖(后两个奖项都是重要的硬汉派侦探小说奖项)。  劳伦斯·布洛克的作品主要包括以下四个系列:  马修·斯卡德系列:以一名戒酒无执照的私人侦探为主角,  雅贼系列:以一名中年小偷兼二手书店老板伯尼·罗登巴尔为主角;  伊凡·谭纳系列:以一名朝鲜战争战期间遭炮击从此睡不着觉的侦探为主角。  奇波·哈里森系列:以一名肥胖、不离开办公室的、自我陶醉的私人侦探为主角。  此外,布洛克还著有杀手约翰·保罗·凯勒系列。  劳伦斯·布洛克生于纽约布法罗,现居纽约,已婚,育有二女。

章节摘录

  在它风华正茂的时代,这幢房子是个宏伟的建筑,是那种典型的乡下产业,石头、木料混合建成的泥灰房子。当赛奥斯特区还是小村落,四周都是马铃薯田的时候,它就建成了。后来,越来越多的建筑在这里出现,马铃薯田被填平,剩下的几幢老房子还是私人产业,其他的不是被拆毁,就是变成了公立疗养院,或是改建成办公大楼。  当然,也有被用作殡仪馆的,比如艾伯马尔路上的这一幢。这还是我第一次开车经过这里。不会错的,迈克尔指示的方向很清楚,更何况草坪上还有一个大大的招牌。我想,我只是不想接近罢了。我想在这里绕一圈,开到一半本该向右转的,我却向左转,决定先去看看我们的老房子。  房子比我记忆中的小,停车场却宽敞多了。这种房子以前被称为牧场式平房住宅,也许现在还是叫这个名字——三间卧室、一个起居室、餐厅、厨房,都在同一层楼,坐落在城市近郊,占地约四分之一英亩。有的人会加盖一个长廊,把屋子和车库连起来;还有的人一一根据我的了解,这其实是同一种人——会把房屋前面的窗户改成落地窗。门前的灌木丛,种了又死了,然后再换。我在这里种过一棵树,长成了纺锤形的橡木小树,现在静静地庇荫着这幢房子。我在前面的草坪上还种了另一棵树,不过,我还住在这里的时候,它就没有了。我种的一棵桦木也不见了,或许是新主人不喜欢,也或许是他的孩子拿去做了独木舟。  也许是死了。我依稀记得,桦木是寿命相当短的树木。我离开这幢房子起码三十年了,这棵树是我在三十三还是三十四年前种的?对树来说,是一段不短的时间,对这种寿命不长的树木来说,更是长路漫漫。不管你怎么盼,事物衰败的速度总是比你想象的快。  婚姻失败了,人死了。树,凭什么例外?  我再度经过殡仪馆。这次我找了个地方,停好我租来的车子。殡仪馆里有很多个厅,一个看起来比环境更加真诚的人站在人口,等待来宾,为他们指路。他问我参加哪一家的丧礼,我想也没想就报上我的名字。好多年了,她一直冠夫姓。我大概是有点在乎吧,还是觉得她可能会保留夫姓。  他很职业,面无表情。没有一家登记斯卡德这个姓,但是他却记得有个死者的儿子姓斯卡德,好像还见过一面。在他还没进一步解释之前,我马上就纠正了自己的话。“对不起,”我说,“我认识她的时候,她是姓斯卡德,现在她姓蒂勒了。”  我按照他的指示走进玄关,屋里映着午后的阳光。我在最后一排找了个座位。仪式已经开始了,一个穿黑西装的男子用标准的牧师语调叙述生命的脆弱与精神长存的道理。他没说什么我以前没听过的话,也没说什么我觉得特别的道理。  他说教般的话像潮水般在我耳际回荡,我放眼打量这个地方。我看到在前头的一个人,我想他是格雷厄姆·蒂勒吧。我没见过他,但应该没错,他的身边坐了两个女孩,大概是他的女儿。他认识安尼塔的时候,老婆死了,家里有两个女儿,儿子离家出走了。安尼塔搬了进去,帮他把两个女儿拉扯大。  我还看到几个我认识的人——安尼塔的弟弟和弟媳妇,不知怎的,这两个人一下子就步人中年了,比我当初见到他们的时候胖了很多,还有她那好像总也不老的妹妹,乔西。靠着中央走道坐着的,是我的两个儿子,迈克尔和安德鲁。迈克尔的妻子琼坐在他们俩中间。迈克尔跟琼生了个女儿,叫梅勒妮。一年前,我和伊莱恩到旧金山度了一个长周末,途中开车到圣荷西去探望我的孙女。琼是第三代的华裔美国人,苗条优雅,梅勒妮更是跨国婚姻的美丽结晶。  我没见到梅勒妮。她多大了?两岁?应该不到三岁,参加丧礼未免小了些。  安尼塔也是,太早了。  “她的生日在十一月。”我跟伊莱恩说,“比我小三岁,三岁半,五十八了。”  “天啊,还这么年轻。”  “她有心脏病,我一直以为只有男人才会得心脏病。”  “女人也会有这种毛病。”“她不胖,也不抽烟。其实,我他妈的什么也不知道。也许她现在已经三百磅了,还抽雪茄。我一直在想我们见最后一面的光景,却怎么也想不起来。我记得那个疯子莫特利逃出来之后,只要是跟我有点关系的女性就会莫名其妙地被他追杀。我打了个电话给她,跟她说她很危险,最好出城避一避。”“我记得。”“她气坏了,问我凭什么干涉她的生活。我跟她说,我别无选择;但是,我明白她的想法。你选择了一个新的男人,继续过日子,却因为前夫惹的麻烦被列进死亡名单,还得躲躲藏藏的,这算怎么回事儿?”  “你以前就跟她解释过了。”  “是解释过了。我现在想起来了。梅勒妮出生的时候,我打电话跟她道喜。等一等,不对。我是打过电话,但接电话的是她丈夫,蒂勒,他说她坐飞机去探望孙女了。”  “然后,你打电话到迈克尔家,这次找到她了。”  “没错。我还记得她一个劲儿地称赞我们的孙女有多漂亮,不过,她好像也是在跟她自己说。迈克尔跟琼结婚的时候,她很不高兴。”  “这我倒不知道。因为琼是中国人吗?”  “是啊,迈克尔是这么说的。因为这两个人完全不一样,生活在不一样的文化里,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她一直挂在嘴上唠叨。但我猜她是不想要一个中国媳妇,或是生出一个斜眼歪鼻的孙子。”  “但最后她还是屈服了。”  “哦,当然。人嘛。安尼塔心肠好,也不会钻牛角尖。她只是以前不认识亚洲人罢了。她的儿子娶了个亚洲人,没多久她就习惯了。”  “你的感觉呢,亲爱的?”  “你是说琼吗?我想,她是迈克尔这辈子最珍贵的宝贝了,也许只有梅勒妮可以与之相比。你说的大概不是这个吧。”  “不是。”  “我真不确定我现在的感受。”我说,“好像少了些什么,但少了什么?她已经很久没在我生命中出现了。”  “也许少了过去那一部分。”  “也许吧。不管是什么,反正我觉得有些难过。”  “我知道。”  我们俩沉默了好一阵子,然后,她问我想不想喝一杯咖啡。我说,莫妮卡好像把最后一杯喝掉了,没关系,反正我也不想喝。  “她是在星期六上午过世的,”我说,“孩子们星期天飞过来。我不知道安德鲁现在住在哪里。上次我听说他在丹佛,但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他不可能在同一个地方待那么久。”  “免得发霉。”  “他们昨天飞到这里来,”我说,“今天晚上才打电话给我。”其实,我也不大确定,“丧礼明天举行,在赛奥斯特区附近。”  “你会去吧。”  “应该会。租辆车,开到城外。时间是下午两点,我来回都可以避开高峰时间。”我看着我的手,“其实,我并不是很想去。”  “虽然如此,我想你还是该去一趟。”  “我想我没有别的选择。”  “你要我陪你去吗?如果需要的话,我就去;不要的话,我也不会在意。”  “你还是别去了吧。”我说。  “要不我陪你去,我在车里等着。把安尼塔送往墓地的时候,你应该不用陪大伙儿走这一程吧。否则的话,我想TJ也很乐意跟你一块儿去。”  “他说不定会戴着一顶大厨师帽去参加葬礼。”我说,“那我只好退到后座去开车了。不,我自己开车去,一个人就行了。我不知道我会不会感到孤独,但一个人说不定反而可以想些事情。”  所以,我一个人坐在最后排的座位上想事情。仪式结束后,我走到前排和格雷厄姆·蒂勒说了几句话,大意是我很难过之类,他也说了几句,表示他很高兴见到我。我们以前大概通过电话。然后我去找迈克尔和安德鲁。他们两个都穿着西装打着领带,看起来很体面,两个帅气的孩子。  “真高兴你能来。”迈克尔说,“仪式还可以吧,你觉得呢?”  “我觉得还不错。?我说。  “你会送妈妈到墓地吗?我可以去安排一下,看看礼宾车上还有没有位置;你也可以参加游行,和其他人一起走过去。不过,在葬礼这样的场合,好像不叫游行,有个专门名词,叫什么来着?”  “送葬。”安德鲁说。  “然后,我们会回格雷厄姆家,呃,应该说是他们家才对。”  “我想我就免了。”我说,“我不去他们家,也不到墓地,我在这里告辞了。”  “随便你。”迈克尔说,“你自己决定吧。”  安德鲁说:“怎么都行。我们俩还有活要干呢。”他掏出一副丝质手套戴上,“我们俩要扶棺。”他说,“提起往事,要不伤心都难。你知道吧?”  ……

媒体关注与评论

  此书系为台湾书坛有史以来,拥有最多崇拜者、精英分子最爱收藏的推理小说。无照侦探马修·斯卡德从一九七六年登场至今已逾三十个年头,读者始终一路追随他从年轻气盛直到老而弥坚,从酗酒到滴酒不沾,以他特有的步调踽踽独行于兼具犯罪诡谲与人文艺术氛围的纽约。“我叫马修,我是个酒鬼,我无话可说。”马修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贯穿到本世纪初,在与现实同步的小说时间里,说着精彩动人的故事。  ——《诚品好读》

编辑推荐

  劳伦斯·布洛克(1938-)当今欧美硬汉派侦探小说第一人,侯孝贤、张大春、朱天文、朱天心最推崇的侦探文学大师王家卫作品《蓝莓之夜》编剧,梁朝伟最想演绎其作品中的角色,他的作品不仅在美国备受推崇,还跨越大西洋,完全征服了自诩为侦探小说原乡的欧洲。  爱伦·坡奖终身大师奖  英国推理作家协会钻石匕首奖  匹获爱伦·坡奖  两获马耳他之鹰奖  菲力普·马洛奖  尼禄·沃尔夫奖  四获夏姆斯奖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死亡的渴望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6条)

 
 

  •   我个人最喜欢劳伦斯布洛克的杀手系列和侦探系列,而且,《死亡的渴望》和《每个人都死了》是这个系列里比较晚近的著作,作者的写作水准已经炉火纯青。其他系列与之相比,个人认为稍有逊色。
  •   我知道这个是斯卡德系列的倒数第二本,再一本这个系列就没了。繁花将尽。
      看到最后一页的时候突然舍不得的很。
      从看八百万种死法到现在也没几年,但书里的时代却整个天翻地覆,估计看书人心里的感觉都差不多——跟穿越时空似的。刚看这个系列的时候,心里给它的定位是早年的硬汉侦探作品,然而一本本地看下来,出现了电脑,出现了手机,出现了网络,感觉上像是在和传说英雄的雕像合影的时候,雕像突然动起来,说他根本是活生生的,跟你在一个时代,不是什么传说。
  •   一口气读完,很有感觉的小说。
  •   很不错~·还送了广告纸给我~·为用来包书了~~呵呵~~
  •   这个商品很不错 希望包装还可以再精美一点
  •   整体感觉不错,就是字号有点小了
  •   精巧的构思,循序的布局,意外!
  •   收齐斯卡德
  •   我知道这个是斯卡德系列的倒数第二本,再一本这个系列就没了。繁花将尽。 看到最后一页的时候突然舍不得的很。 从看八百万种死法到现在也没几年,但书里的时代却整个天翻地覆,估计看书人心里的感觉都差不多——跟穿越时空似的。刚看这个系列的时候,心里给它的定位是早年的硬汉侦探作品,然而一本本地看下来,出现了电脑,出现了手机,出现了网络,感觉上像是在和传说英雄的雕像合影的时候,雕像突然动起来,说他根本是活.
  •   偶然诱发的作案动机,然后杀人者越来越残酷!
  •   马修斯卡德和福尔摩斯一样,都可以让我学到做人的道理。
  •   依然在喝酒,依然在破案,但是已经有些力不从心,从这里我们似乎也可以感觉到马修这个硬汉侦探迟暮的无奈和不屈。
  •   这套基本买全了。准备慢慢看~尾品汇的时候买的,价格很低,折扣力度很大,所以性价比很高。这段时间非常喜欢看悬疑推理小说,看了日本的悬疑推理大师东野圭吾的精彩作品,想再看看硬汉作家的不同风格。不足是纸张不是特别好。。
  •   就是喜欢推理系列,喜欢喜欢
  •   老婆的愿望是集齐这一套,我的任务就是瞅准特价出手。
  •   还没看这本,先了八百万种死法,觉得非常精彩,我相信这本也一样
  •   對他有期望,所以評得比較緊一點
  •   刚看了一个开头,一开始就死了一对儿夫妇~~我还是不猜结局了~~~继续看下去
  •   包装有些开了,不过完全不影响,阅读之前没有真相,说多了没用啊
  •   希望改版再买咯
  •   字太小,还没有开始看。这么多名人推荐,应该内容不错!
  •     之前没看过布洛克的书,这是第一次看"马修.斯卡德"系列,第一本就是此书<想去死>,是这个系列的倒数第二本.马修已经年逾花甲了.老头只有两种,沉默如磐石者和喋喋不休如青蛙者.我们的戒酒者显然属于后者.整本书的开头缓慢的速度简直让我想放弃(关键是开头是一个极其迅捷的谋杀案).
      曾经和一个书评者谈论美国侦探小说中的硬汉.我们一致公认是菲利普.马洛(作者是雷蒙德.钱德勒),那位朋友和特别提到近年在中国很红的劳伦斯布洛克,他说布洛克笔下的人物,尤其是马修,简直是个娘娘腔.我当时还没看布洛克的书,无法评价.现在看来,娘娘腔倒不至于,顶多是个爱唠叨的老头子.
      <想去死>里的故事并没什么新奇的.一个有"小聪明"的杀人狂杀了若干人,还能做到隐身于事外.没有什么很新奇的桥段,只是一步一步抽丝剥茧.
      我倒是对马修的家庭生活挺感兴趣.前妻在本书里去世了.二儿子又挪用公款.老头子接这次案子或多或少也是因为死者家属(仅剩的女儿)很有钱.
      很多侦探小说里侦探都是酗酒,抽雪茄,孑然一身.马修居然离婚再婚,且有两个儿子,我只觉得这点上布洛克异于常人.
      至于书上说的"冷硬派第一人"太夸张了,布洛克的人物还不及李.恰尔德笔下的杰克万分之一呢!
      ===============================================
      第一次看布洛克,居然就抽到他唯一一本凶手在书中逍遥法外,要到<繁花将尽>才伏法的书,你说我是幸还是不幸呢?
      我来似水,我去如风.
      此话大赞.
  •     和这系列的另外十几本相比,翻译不算好。有些生硬。
      
      总体上翻译还过得去。
      
      马修老了,办事也拖拉了,近二百页过去了,还在那儿啰哩啰嗦。
      
      马修为他的前妻死亡而感伤的那一段,读来让人心里发酸。呜呼。
      
      
      
  •     我知道这个是斯卡德系列的倒数第二本,再一本这个系列就没了。繁花将尽。
      看到最后一页的时候突然舍不得的很。
      从看八百万种死法到现在也没几年,但书里的时代却整个天翻地覆,估计看书人心里的感觉都差不多——跟穿越时空似的。刚看这个系列的时候,心里给它的定位是早年的硬汉侦探作品,然而一本本地看下来,出现了电脑,出现了手机,出现了网络,感觉上像是在和传说英雄的雕像合影的时候,雕像突然动起来,说他根本是活生生的,跟你在一个时代,不是什么传说。
      写作时间很长的作者不止他一个,阿婆从一战写到二战后,但是一来那个年代离我们远,二来也不如这些年变化巨大,再来是她的侦探们不那么显年龄,不像斯卡德随着时间按规律变老,而且他身边的人也在如常变化,这一本里,他的前妻去世了,儿子们长大了,当初跟他在电话里聊棒球的小孩娶了中国媳妇还生了孩子。TJ满街游荡的样子好像就在昨天,可人家现在都已经是哥伦比亚的旁听生了。
      这一部插了凶手第一人称视角,想来是要表达杀人狂的心理,另外也是要在最后留个尾巴。但是里面最扎眼的文字是,通过AB先生的眼睛,看到的斯卡德是“一个老头”。这几个字太有杀伤力了,砰地就跑到眼前来。我一直都觉得侦探是不会老的,他们应该都像柯南一样,十年如一日的念着小学。虽然波洛和福尔摩斯都退休过,马波小姐的腰和腿越来越不灵光,御手洗也慢慢地变成了中年人,但是他们有的本来就挺老,再老一些也看不出什么,其他的,也没有把这种时间的残酷变化硬生生拽出来扔给人看的。
      侦探老了,必然得带着他的世界一起退到幕后。如果被作者写死,我还可以干脆不看(帷幕是我唯一没有看过的阿婆的小说),如果作者突然不写了,也可以让人想象,他还在那世界活跃着。但是斯卡德既没有死,他的故事也没有在半中间就戛然而止,逼着人不得不眼睁睁看着他退场。
  •      最近的这两本,陆续的看了一半,《死亡的渴望》里面出现的自述的口吻,有点像康纳利的《诗人》啊……(还有网站……诗人说的是恋童癖,而这里是连环杀人狂……)
      
       早上醒来继续看昨晚没有看完的,差点迟到= =
       这一本不算是特别出彩,但是马修的味道依然是吸引我看下去的最好理由。安妮塔的去世没有像简的离开那样让我觉得压抑难受,但是看着我们的马修日渐老去的背影,也觉得心酸——是的,在我印象中依然是孩子的那两个小男孩,居然已经那么大了,他们和马修的隔阂也已经无法弥补了吗……
      
       开篇的回忆的场景,很像同一系列的《行过死荫之地》,往前推想一个人死亡前的最后半个小时,是一种很特别的感觉——可惜这种笔法使用了两次之后,就没有第一次见到的那么浓郁了
      
       期待最后一本《繁花将尽》
       期待马修的故事会以怎样的叙述走到我一直期待却也畏缩不前的结局。
  •     托尔斯泰品论莎士比亚的小说时说莎氏作品上至王公贵族,下至贩夫走卒说话都是一个腔调。 他说莎士比亚把自己要说的话塞到人物口中,全不顾他们的性格和当时的场景。
      
      不得不说布洛克老了,脑袋里的幽默细胞也被酒精扼杀了不少,90年代中期以上的作品还是挺精致的,语言也花俏,随处妙言警句,字字珠玑。
      
      现在呢,犯了和老莎同一个毛病,里面所有人说话都和马修一个腔调,“或许吧,,,可能根本不是这一回事,” “反正没什么坏处。。。。” “谁知道呢?,,,!” 翻来覆去是这几句话,看过马修系列的人都知道,这只是马修的口头禅,但是书中其他人物也翻来覆去的说这些话就令人不爽了。 我觉得是布洛克修改的时候不认真或者真是年老精力不济了。
      
      或许他自己也察觉,所以书中加入了新的写法弥补不足?(出现作案者的自述) 我没看全马修系列,但看了大部分,第一次出现两个第一人称。
      
      其实真正令我喜欢的是那些无关紧要的闲笔,比如马修参加前妻葬礼和儿子喝酒那段,还有儿子借钱那段,写出了马修的心理状态,他可以很大方的把一半的劳动所得5000块分一半给TJ ,却对给儿子5000块的救急钱斤斤计较。
      
      总的来说这本书写得有点粗糙,但还过得去,谁叫是布洛克大叔写的呢,给个4星吧。希望繁华将尽能出彩点
      
      
      
      
  •     什么书看过头了,看恶心了,缓缓,一年半年之后,还能缓过来。差不过一年没有看劳伦斯·布洛克的书了,因为之前我社出的错字连篇的劳伦斯·布洛克之马修·斯卡德,好多是我编的。
      
      坐我后面的编辑,天天桌子上都是尸体、侦探、变态杀人狂、内心阴暗的父母、青春期受压抑心理扭曲的小男孩,她外表跟她编的这些书的反差经常让我乐。
      
      后续的斯卡德全是她编的,错字少多了,而且书也越来越厚,因为书里的人物越来越多,斯卡德以前很少露面的儿子也出现了,但是很多人也开始死去,除了常规的犯罪牺牲品外,他戒酒协会的辅导员被人误杀,他的前妻癌症去世——《死亡的渴望》一开始就去世了。
      
      按照我社的出版顺序,《死亡的渴望》之后就是《繁花将尽》,马修·斯卡德终于告一段落啦。
      
      一年之后看这些人,还觉得挺眼熟的,能跟以前的命运连得上。而且我也不觉得之前深恶痛绝的劳伦斯·布洛克套路有什么接受不了的了。他以前总是这样:一桩谋杀案,之后出现一个委托人,给斯卡德一两千美元,斯卡德就开始办案,去警察局利用以前的老关系看看档案,去图书馆查查资料,然后敲别人的门。犯罪分子一早就会出现,但大家谁都不知道呢,同时出现的还有一个吸引人的女人。另外,奉送一两场跟性有关的极其残忍的凶杀场面。
      
      这当中马修·斯卡德会言里言外夸夸自己的长相。或者通过证人的口:那个人六尺二寸高,跟你差不多,但是比你胖——由此可知,马修·斯卡德60岁了,还能保持高瘦结实的身段。真不赖呀。或者通过女人对他的好感婉转地传达出这层意思。
      
      这些重复来重复去的东西,让人觉得,呃,差不多了,真是够了。
      
      但是,侦探小说作为一种类型化小说,套路化是它的命。侦探小说史也只出现过几个转折而已,从短篇小说(柯南道尔)到长篇小说(阿加莎·克里斯蒂)到硬汉派小说(雷蒙德·钱德勒、达谢尔·哈密特),以及日本人用专业态度发展出来的本格派推理小说,当中冒出来的侦探小说作家只是在某个类型中做得还不多而已。
      
      劳伦斯·布洛克做得还算是不错的,尤其是到了后期(他今年已经70岁了),死亡在他的书中气息越来越重,他把自己对生死的感受放到了斯卡德身上,亲人之间的琐事也成了书中的一部分。
      
      不过《死亡的渴望》有点儿让人不爽,因为它跟迈克尔·康奈利的《诗人》有点儿像,犯罪分子都会在互联网上把自己的光荣事迹跟大家分享。犯罪分子都有一个习惯,就是重回犯罪现场,跟回放由自己主演的一部电影一样,自己过瘾,周围人的反应也能满足他们。互联网给他们提供了另一批观众,而且这些观众习惯把耸人听闻的传言当成真的,而把真的当成耸人听闻的传言。所以——很安全哪。
      
      侦探小说命定也是消费品,极少有能让人一年后重读获得不同感受的,所以俺们家的红色硬壳侦探小说都了人,日本推理小说也都送了人,目前手头的也是边看边送,送给第一个遇到的朋友。
      
      就它吧。
      
      
  •   看到离封底还有几页的距离……
    开始觉得畅快
    死亡的渴望是比每个人都死了要好出一截
  •   给儿子的5000怎么叫作斤斤计较呢……

    这不是钱的问题
  •   嘿嘿, 我只是说相比较给TJ的2500,他给儿子钱的态度犹豫了好多。
  •   恩,因为这两笔钱的性质不一样嘛,呵呵
    拿来纵容一个人,和奖励一个人,是两回事:)
    如果是给儿子当什么结婚礼金之类的东西,估计他肯定不会这么犹豫
  •   你说得也是
  •   马修自己就在酒上苦苦挣扎了好久。当然看不得自己亲人的堕落。
    不过这本是整个系列里最不好看的我觉得。
  •   这书买了估计也3个月了 说实在真是不怎么样··(虽然没能把它看完)但更确切的说应该是 字句已经让我觉得乏味在先
  •   你一说,我立码想看了
  •   回想了下,发现原来我看的大多数是推理小说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