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中医昆仑

出版时间:2012-10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作者:张镜源 编  页数:445  字数:362000  

前言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世界医学宝库中的夺目瑰宝。数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的不可磨灭的贡献。至今,它仍是中国医药卫生事业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民族体魄康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医药学,是中华传统文化和科技文明的结晶,是勤劳聪慧的中华儿女在几千年生产生活实践中,在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创造的独具特色的医学科学奇迹。它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严谨的哲学内涵。经过一代又一代中医药人、一辈又一辈名医大家的实践探索、薪火传承一总结完善、创新发展,逐步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独特的诊疗方法、丰富的医学内容、实用的制药技术。具有疗效确切、用药安全、应诊灵活、普适简廉和预防保健作用显著的巨大优势,在世界医学之林独树一帜,为人类的文明进步与医疗保健事业,已经并正在作出积极的贡献。    为了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彰显中医药学家的丰功伟绩,当代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与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新闻办公室、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精诚合作,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关怀和指导下,为中华近现代百年来贡献卓著、深受敬仰的150位中医药学家,编撰出版了这部大型传记丛书《中华中医昆仑》。丛书以传主姓名为卷名,生年为卷次,每卷3万字,10卷为1集,共15集;采用评传体裁,记载他们的生平事迹、医术专长、学术思想、传承教育、医风医德、养生之道和突出贡献,使这些宝贵的医学成就和精神财富发扬光大,千古流芳。    丛书取名《中华中医昆仑》。昆仑山,被尊为“万山之祖”,柱西北而瞰东南,立中国而凭世界,凌驾乾坤、巍然屹立。以其高峻豪迈、绵延起伏的磅礴气势,寓意中华中医药学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和永不衰竭;以其挺拔雄伟、高耸入云的恢弘气魄,彪炳一代中医药学家的丰功伟绩、杰出贡献和不朽勋业。    丛书入选传主,从全国范围推荐遴选,遍及中医药界各个领域。有临床家、理论家、药学家、教育家、医史文献学家;有名师亲授、世医家教、学派传人、院校毕业和自学成才者;有师徒并驾、父子齐名和伉俪联袂者。他们学术造诣深厚、诊疗技术精湛、临床经验丰富、学科地位崇高、科研成果丰硕、医风医德高尚、国内外影响较大,从医学理论到临床实践,为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是近现代百年来中华中医药界的杰出代表。    丛书的出版,对于弘扬中华文化,振兴中医药事业,造就中医药人才,普及中医药知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这是一项开创性工作,填补了我国为著名中医药学家大规模撰写传记的空白;也是一项抢救性工作,因入选传主已仙逝过半,许多亲历、亲见、亲闻的史料日见散逸,将之收集整理、编撰成书,功垂后世、利国利民;更是一项承前启后的工作,总结传主经验,传承中医药伟业,继往开来,光耀世界医学之林。这部医文结合,富蕴历史性、学术性、文学性和实用性的鸿篇巨制,对医疗、卫生、科研、教育及全球关注中华中医药文化的各界人士,都有重要的参考和阅读价值。    丛书的编撰出版,是一项巨大的中医药文化建设工程,在策划、撰写、编辑、出版过程中,自始至终得到了国家有关领导、政府部门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怀和支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度重视,并组织专家对全书进行终审;数百名专家、学者亲,临指导,参与规划;有关省、市、自治区卫生厅、局、中医局(处)给予大力帮助;传主及其亲属、弟子热情支持、密切配合;撰稿人深情满怀、辛勤笔耕;编审专家尽心竭力、精工细琢;关爱中医药事业的企业家热心公益、慷慨资助;全体工作人员不辞辛劳、无私奉献,这一切使丛书得以顺利出版。对此,我们深表谢意。    由于时间紧迫和资料搜集困难,加之水平有限,难免有疏误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中华中医药学,历史悠久,浩浩汤汤,发端于远古,奔向于未来。百年对于历史,不过是短暂的瞬间;百人对于万众,不过是沧海一粟。然本丛书所记载的百年百人,则无疑是波澜壮阔的中医药发展史上辉煌的篇章和光芒闪烁的璀璨星辰。    张镜源    2011年6月

内容概要

《中华中医昆仑》是为我国近百年来]50位著名中医药专家编辑出版的传记丛书,全书共]5集,500余万字。这是一部具有历史、学术、文化、实用、典藏价值的传世著作,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特别是对于广大中医师坚定中医信念,培养医风医德,提高医术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和教育意义。
第三集记载了时逸人、张梦侬、叶橘泉、王聘贤、陈慎吾、邹云翔、赵炳南、承淡安、余无言、刘惠民等10人的生平事迹、
学术思想、 医术专长、 医风医德、养生之道和突出贡献。

作者简介

  当代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作为业务主管单位,民政部批准成立的民办非企业社会组织。业务范围是:组织研究攻克疑难病症,探讨研发中药及保健新产品,学术交流,专业培训,国际合作,书刊编辑,展览展示,咨询服务。    张镜源,山东海阳市人,现任当代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理事长、主任。曾担任国务院副秘书长等职,曾在陈毅、万里、谭震林、叶飞、张彦五位领导身边做秘书工作。离休后,立志在有生之年为中医药事业做些有益之事。在多方支持下,带领全体编审、工作人员用了三年时间,为中华近现代百年来150位著名中医药学家编撰出版了这部弘扬中医文化的大型传记丛书《中华中医昆仑》。以此献给数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体魄康健作出不可磨灭贡献的中医伟业。

书籍目录

时逸人 卷
一代宗师育人为本
融贯中西 走创新之路
伤寒温病一炉熔
注重临床疗效第
三心仁术 德高医精
于承父业 志者事成
二代名医 学贯中西
创中医肾脏病学
千古疑案话厥阴
张梦侬 卷
医为己任 孜孜求真
博釆众长 独树一帜
古法新用 汇通中西
亦药亦针 善用吐法
师古不泥 善于创新
精医通奥 方简法明
药食同源 上工之术
叶橘泉 卷
王聘贤 卷
陈慎吾 卷
邹云翔 卷
赵炳南 卷
承淡安 卷
余无言 卷
刘惠民 卷

章节摘录

时逸人原籍江苏无锡,其祖上在太平天国时迁到仪征,居住60余年,民国初迁居镇江。时逸人自幼天资聪颖,读书过目能诵,且悟性甚佳,11岁读四书五经,打下良好的国学基础。他的父亲时宝鼐,字调梅,是前清秀才,平时喜读医书,同一些杏林朋辈交往,久之也研究医理,常为人诊病,好用成方,但仅作为一种业余爱好,故未能成名。时逸人受家庭熏陶,耳濡目染,渐渐地对中医药产生了极其浓厚的兴趣。邻家的孩子玩耍,他却自学古典医籍,将家藏医书一一习诵,刻苦钻研,敏于独立思考。稍长,已熟读《黄帝内经》、《伤寒论》、《神农本草经》等经典医著,常随父亲为病人诊病,医理医术得以不断提高。1912年,时逸人16岁时,父亲见他对岐黄之术情有独钟,就让他拜当地名医汪允恭为师。时逸人朝暮跟随汪老先生学医数年,尽得其术,理论水平和临床技能日渐提高。1916年时逸人20岁,时值列强横行,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其家乡一带瘟疫流行。为解除民众疾苦,他遂出师就业,悬壶济世,在仪征十二圩、镇江等地独立挂牌行医。尽管是牛刀初试,但疗效颇佳,许多顽疾、急症、重症,皆随手奏效。他临证内、外、妇、儿各科,尤精于温病疫症的辨证治疗,求治者接踵而至,医名渐噪。    随着医疗实践不断深入,又目睹当时西学东渐,国民政府卫生当局奉行推崇西医、排斥中医的政策,时逸人忧心忡忡,夜不能寐,遂立志教育后学,发扬中医。1919年,23岁的时逸人只身来到上海,和同道挚友创办了江左国医传习所,同时兼任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及上海中国医学院教授,专授古今疫症及温病的诊治,还担任《上海卫生报》编辑。他以发扬古义、融会新知为宗旨,开始了教书育人、传承中医、创新立说的漫漫生涯。    他在上海一干就是10年,在诊余从事中医教育,撰写医学论文,在当时的《绍兴医药卫生报》、《余姚卫生公报》、《杭州三三医报》、《南京医药卫生报》等医刊发表,培养并造就出了许多中医高级人才。1929年,时逸人为了进一步普及弘扬中医,应聘赴山西太原中医改进研究所工作,任该所常务理事及川至医学专科学校教授、山西国医馆馆长、太原市医师检定委员会会长、卫生署中医委员会常委,主编《山西医学杂志》,又干了近10年,被公认为名医。    发起和参与成立中央国医馆成为时逸人职业生涯中的一个璀璨的亮点。1930年初,时逸人提议仿照一年多前南京成立中央国术馆(馆长为原西北军将领张之江)之例,在当时国民政府的首都南京成立中央国医馆。他与当时正在太原挂牌行医的北平名医施今墨磋商,施极表赞同,表示事不宜迟。时逸人当即去南京与张简斋、张栋梁等同行商量。很快大家取得了一致意见,后经张简斋和施今墨分别向陈立夫、焦易堂和当时的国民政府主席谭延闽提出在南京开设中央国医馆。获批准后于次年8月成立,馆址设在今鸡鸣寺下三皇庙(又称_一皇阁)边,并召开第一届中央国医馆代表大会,推选焦易堂任馆长。张简斋与谢利恒、时逸人、施今墨、陈训斋、张栋梁等17位名医任首届常务理事。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时逸人曾举家辗转武汉、重庆、昆明等地行医,后返回上海,在租界又与名医施今墨、张赞臣、俞慎初等创办复兴中医专科学校,并兼任上海中医专科学校、上海中国医学院及上海新中国医学院教授、教务长,还主办《复兴中医》杂志。在这一段时间他以从事中医教育为主,兼理诊务。日军占领租界,学校与刊物被迫停办,他仍在南京、太原等地开业行医,专注临床,治人无数。抗日战争胜利后,时逸人任南京中央国医馆主任秘书,后为代理馆长,创办首都中医院及附设中国医学专修科,并亲自在江苏中医学校高级师资培训班任教,培养学生理论密切联系临床实践的理念和技能。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时逸人继续在中国医学专修科任教,而后中国医学专修科并人南京市中医进修学校,后又改名为江苏省中医学校(现南京中医药大学)。时逸人一直在该校任教师。并兼任江苏省中医提高进修班教师。受校方重托,他前后举办了数期中医高级师资班,许多学员日后成为国内著名的中医学家。    1954年,时逸人已届花甲之年,犹念念不忘振兴中医之宿志,与当时的诸多同道联名向卫生部提出“为迎接祖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加强中医工作”的建议。卫生部复文,对时逸人等人的建议给予充分的肯定并采纳。1955年,卫生部直属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在北京成立。时逸人被调至北京担任中医研究院附属西苑医院内科主任,后又调至中医研究院学术秘书处工作。1961年,他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支持边疆建设,主动到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第一人民医院任中医科主任,并被选为宁夏医药卫生协会副会长,继续他的中医教育、临床诊疗和研究事业。1965年因病回京休养,1966年6月在南京病故,终年70岁。    P6-8

编辑推荐

  张镜源主编的《中华中医昆仑》采用评传体裁,记载了150位中医药学家的生平事迹、医术专长、学术思想、传承教育、医风医德、养生之道和突出贡献。这些传主,从全国范围推荐遴选,遍及中医药界各个领域。有临床家、理论家、药学家、教育家、医史文献学家;有名师亲授、世医家教、学派传人、院校毕业和自学成才者;有师徒并驾、父子齐名和伉俪联袂者。他们学术造诣深厚、诊疗技术精湛、临床经验丰富、学科地位崇高、科研成果丰硕、医风医德高尚、国内外影响较大,从医学理论到临床实践,为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是近现代百年来中华中医药界的杰出代表。本书是《中华中医昆仑(第3集)》,传主有时逸人、张梦侬、叶橘泉、王聘贤、陈慎吾、邹云翔、赵炳南、承淡安、余无言、刘惠民等10人。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华中医昆仑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