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

出版时间:2012-8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作者:李灿东,吴承玉 编  页数:233  

内容概要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9版):中医诊断学》坚持公开招标、公平竞争、公正遴选主编原则。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材办公室和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教材建设研究会制订了主编遴选评分标准,经过专家评审委员会严格评议,遴选出一批教学名师、高水平专家承担本套教材的主编,同时实行主编负责制,为教材质量提供了可靠保证。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9版):中医诊断学》着力提高教材质量,努力锤炼精品,在继承与发扬、传统与现代、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体现了中医药教材的特色;学科定位准确,理论阐述系统,概念表述规范,结构设计更为合理;教材的科学性、继承性、先进性、启发性及教学适应性较前八版有不同程度提高。同时紧密结合学科专业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更新内容,丰富形式,不断完善,将学科、行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写入教材,形成“十二五”期间反映时代特点、与时俱进的教材体系,确保优质教育资源进课堂,为提高中医药高等教育本科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有力保障。同时,注重教材内容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传授获取知识和创造知识的方法。

书籍目录

绪论 一、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二、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三、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 四、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 五、中医诊断学的学习方法 上篇诊法 第一章望诊 第一节全身望诊 一、望神 二、望色 三、望形 四、望态 第二节局部望诊 一、望头面 二、望五官 三、望颈项 四、望躯体 五、望四肢 六、望二阴 七、望皮肤 第三节舌诊 一、舌的形体结构 二、舌诊的原理 三、舌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四、舌诊的内容和正常舌象 五、望舌质 六、望舌苔 七、望舌下络脉 八、舌象分析要点与舌诊意义 第四节望小儿指纹 一、望小儿指纹的原理及意义 二、望小儿指纹的方法 三、正常小儿指纹 四、病理小儿指纹 第五节望排出物 一、望痰 二、望涕 三、望涎唾 四、望呕吐物 第二章闻诊 第一节听声音 一、正常声音 二、病变声音 第二节嗅气味 一、病体之气 二、病室之气 第三章问诊 第一节问诊的意义及方法 一、问诊的意义 二、问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第二节问诊的内容 一、一般情况 二、主诉 三、现病史 四、既往史 五、个人生活史 六、家族史 第三节问现在症 一、问寒热 二、问汗 三、问疼痛 四、问头身胸腹不适 五、问耳目 六、问睡眠 七、问饮食口味 八、问二便 九、问经带 十、问小儿 第四章切诊 第一节脉诊 一、脉诊的原理 二、诊脉的部位 三、诊脉方法和注意事项 四、正常脉象 五、病理脉象 六、妇人脉和小儿脉 七、脉诊的意义及临床运用 第二节按诊 一、按诊的意义 二、按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三、按诊的内容 中篇辨证 第五章八纲辨证 第一节八纲基本证 一、表里辨证 二、寒热辨证 三、虚实辨证 四、阴阳辨证 第二节八纲证之间的关系 一、证的相兼 二、证的错杂 三、证的转化 第六章病性辨证 第一节六淫辨证 一、风淫证 二、寒淫证 三、暑淫证 四、湿淫证 五、燥淫证 六、火淫证 第二节阴阳虚损辨证 一、阳虚证 二、阴虚证 三、亡阳证 四、亡阴证 第三节气血辨证 一、气病辨证 (一)气虚证 (二)气陷证 (三)气不固证 (四)气脱证 (五)气滞证 (六)气逆证 (七)气闭证 二、血病辨证 (一)血虚证 (二)血脱证 (三)血瘀证 (四)血热证 (五)血寒证 三、气血同病辨证 (一)气血两虚证 (二)气虚血瘀证 (三)气不摄血证 (四)气随血脱证 (五)气滞血瘀证 第四节津液辨证 一、津液亏虚证 二、痰证 三、饮证 四、水停证 第七章病位辨证 第一节脏腑辨证 一、心与小肠病辨证 (一)心血虚证 (二)心阴虚证 (三)心气虚证 (四)心阳虚证 (五)心阳虚脱证 (六)心火亢盛证 (七)心脉痹阻证 (八)痰蒙心神证 (九)痰火扰神证 (十)瘀阻脑络证 (十一)小肠实热证 二、肺与大肠病辨证 (一)肺气虚证 (二)肺阴虚证 (三)风寒犯肺证 (四)风热犯肺证 (五)燥邪犯肺证 (六)肺热炽盛证 (七)痰热壅肺证 (八)寒痰阻肺证 (九)饮停胸胁证 (十)风水搏肺证 (十一)大肠湿热证 (十二)肠热腑实证 (十三)肠燥津亏证 (十四)肠虚滑泻证 (十五)虫积肠道证 三、脾与胃病辨证 (一)脾气虚证 (二)脾虚气陷证 (三)脾阳虚证 (四)脾不统血证 (五)湿热蕴脾证 (六)寒湿困脾证 (七)胃气虚证 (八)胃阳虚证 (九)胃阴虚证 (十)寒滞胃脘证 (十一)胃热炽盛证 (十二)食滞胃脘证 四、肝与胆病辨证 (一)肝血虚证 (二)肝阴虚证 (三)肝郁气滞证 (四)肝火炽盛证 (五)肝阳上亢证 (六)肝风内动证 (七)寒凝肝脉证 (八)胆郁痰扰证 五、肾与膀胱病辨证 (一)肾阳虚证 (二)肾虚水泛证 (三)肾阴虚证 (四)肾精不足证 (五)肾气不固证 (六)肾不纳气证 (七)膀胱湿热证 六、脏腑兼病辨证 (一)心肾不交证 (二)心肾阳虚证 (三)心肺气虚证 (四)心脾两虚证 (五)心肝血虚证 (六)脾肺气虚证 (七)肺肾阴虚证 (八)肝火犯肺证 (九)肝胃不和证 (十)肝郁脾虚证 (十一)肝胆湿热证 (十二)肝肾阴虚证 (十三)脾肾阳虚证 第二节六经辨证 一、辨六经病证 (一)太阳病证 (二)阳明病证 (三)少阳病证 (四)太阴病证 (五)少阴病证 (六)厥阴病证 二、六经病证的传变 第三节卫气营血辨证 一、辨卫气营血证 (一)卫分证 (二)气分证 (三)营分证 (四)血分证 二、卫气营血证的传变 第四节三焦辨证 一、辨三焦病证 (一)上焦病证 (二)中焦病证 (三)下焦病证 二、三焦病证的传变 …… 下篇诊断综合运用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根据五体与五脏的相应关系观察形体的强弱状态,有助于了解脏腑气血的盛衰。如心主血脉,面色荣润是心气充盛,气血调和的表现;面色枯槁则属心血不足。肺主皮毛,皮肤荣润光泽是肺气充沛,营卫充盛的表现;皮肤干枯,腠理疏松,则属肺气亏虚,营卫不足。脾主肌肉,肌肉丰满坚实是脾胃之气旺盛,气血充足的表现;肌肉消瘦、无力,则属脾胃气虚,气血不足。肝主筋,筋健则运动灵活有力,是肝血充盛,血能荣筋的表现;筋弱则关节屈伸不利,属肝血不足,筋失濡养。肾主骨,骨骼健壮是肾气充盛,髓能养骨的表现;骨骼细弱,或有畸形,则属肾气不足,发育不良。 2.形体胖瘦 正常人胖瘦适中,各部组织匀称,因年龄、体质等因素形体微胖或偏瘦属正常,但过于肥胖或过于消瘦都可能是病理状态。 (1)肥胖其体形特征是“肉盛于骨”,脂肪偏多,多集中于肩颈、背部、腹部等,表现为头圆,颈短粗,肩宽平,胸厚短圆,大腹便便等。若胖而能食,为形气有余;肥而食少,是形盛气虚。肥胖多因嗜食肥甘,喜静少动,脾失健运,痰湿脂膏积聚等所致。肥胖之人由于形盛气虚,常多痰湿积聚,即所谓“肥人多痰”、“肥人湿多”。 (2)消瘦其特征是肌肉消瘦,严重者形瘦骨立,大肉尽脱,毛发枯槁,称为形脱。形瘦之人常表现为头颈细长,肩狭窄,胸狭平坦,腹部瘦瘪,体形瘦长。若形瘦食多,为中焦火炽;形瘦食少,是中气虚弱,多因脾胃虚弱,气血亏虚,或病气消耗等所致;若消瘦伴五心烦热、潮热盗汗,为阴虚内热;若久病卧床不起,骨瘦如柴者,为脏腑精气衰竭,病属危重。形瘦之人,多气火有余,且阴虚居多,即所谓“瘦人火多”。 观察形体胖瘦时,应注意与精神状态、食欲食量等结合,尤其要注重将形与气两者综合起来加以判断。如《四诊抉微》说:“形之所充者气,形胜气者天,气胜形者寿。”即是说精气充于形体之中,形体胖而精气不足,少气乏力者,抗病力弱,故主天;形体虽瘦而精力充沛,神旺有力者,抗病力强,故主寿。由此可见,形与气两者相比较,气的强弱尤具重要意义。

编辑推荐

李灿东等编著的《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9版):中医诊断学》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研究诊法、诊病、辨证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医诊断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1条)

 
 

  •   质量很好,没破损,是正版。
  •   很好的书,里边讲的都是怎么诊断,是不是还要配一本治疗方法才行啊
  •   2012年最新版本,应该适合考试用。与十一五教材不同是,采用了16版纸张。印刷质量不错,插图有增加。个别内容有些许改动。运输过程保持挺好。很满意,价格也公道
  •   书中有插图,很适合自学
  •   不错,日常的工具书比较不错,经常翻翻,够用
  •   还不错,符合我的要求,印刷质量也很好。
  •   内容基本可以,勉强算详细
  •   内容丰富,便于学习,
  •   自学的话也能用,还可以
  •   满意,推荐购买,再追加吧
  •   书的质量挺好,不错。
  •   与图片相符,看纸质是正品
  •   做为教科书还是可以的,所有的都大同小异。
  •   是正版图书,很好,物美价廉
  •   学习诊断学,很难。但是书籍很好
  •   非常好的一本书 正是我想找的 赞
  •   随便看看就发现有点错的,就是八纲辩证图里两个都是阳,应该一阴一阳的
  •   是正版,字迹很清楚。
  •   商品、服务
  •   应当是正版!!!!!!!!!!
  •   自学用书:中医诊断学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