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12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作者:李冀 页数:291 字数:440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方剂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总论,重点介绍方剂的起源与发展、方剂与治法、方剂的分类、方剂的剂型、方剂的煎服法、方剂的组方原则及变化等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下篇各论,依据以法统方的原则,按功用将方剂分为解表剂、泻下剂、和解剂、清热剂、祛暑剂、温里剂、表里双解剂、补益剂、固涩剂、安神剂、开窍剂、理气剂、理血剂、治风剂、治燥剂、祛湿剂、祛痰剂、消食剂、驱虫剂、涌吐剂等20章,共选正方210首,附方133首。书后附有方名索引。
书籍目录
绪言
上篇 总论
第一章 方剂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章 方剂与治法
第三章 方剂的分类
第四章 方剂的剂型
第五章 方剂的煎服法
第六章 方剂的组方原则与变化
下篇 各论
第一章 解表剂
第二章 泻下剂
第三章 和解剂
第四章 清热剂
第五章 祛暑剂
第六章 温里剂
第七章 表里双解剂
第八章 补益剂
第九章 固涩剂
第十章 安神剂
第十一章 开窍剂
第十二章 理气剂
第十三章 理血剂
第十四章 治风剂
第十五章 治燥剂
第十六章 祛湿剂
第十七章 祛痰剂
第十八章 消食剂
第十九章 驱虫剂
第二十章 涌吐剂
附:方名索引
章节摘录
版权页: (主治) 1.阳明腑实证。症见大便不通,频转矢气,脘腹痞满,腹痛拒按,按之硬,甚或潮热谵语,手足濈然汗出,舌苔黄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脉沉实。 2.热结旁流证。症见下利清水,色纯青,其气臭秽,脐腹疼痛,按之坚硬有块,口舌干燥,脉滑实。 3.里实热证而见热厥、痉病、发狂者。 (证治机理)本证为伤寒邪传阳明之腑,入里化热,并与肠中燥屎结滞、腑气不通所致。里热结实,腑气不通,故大便不通、频转矢气、脘腹痞满、腹痛拒按、按之硬、舌苔黄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脉实。前人将其归纳为“痞、满、燥、实”四字。“痞”,即自觉胸脘有闷塞压重感;“满”,是指脘腹胀满,按之有抵抗;“燥”,是指肠中燥屎,干结不下;“实”,是指腹痛拒按,大便不通或下利清水而腹痛不减,以及谵语、潮热、脉实有力等。 实热燥屎结于肠胃,热盛而津液急剧耗伤。治当峻下热结,以救阴液,亦即“釜底抽薪”、“急下存阴”之法。 “热结旁流”之证,乃腑热炽盛,燥屎内结不出,迫肠中津液从旁而下所致。故“旁流”是现象,“热结”是本质。治以寒下通之,即所谓“通因通用”之法也。 邪热积滞,闭阻于内,阳盛格阴于外,而成厥逆;或伤津劫液,筋脉失养则痉;或热扰神明,心神浮越则狂。其中厥只是表象,里实热是其本质。故在四肢厥逆的同时,必有里热实证,故当治以寒下,即所谓“寒因寒用”之法。痉病、发狂亦病同此因,机同此理,俱当以寒下之法治之。 上述诸证虽异,然病机相同,皆因邪热积滞,阻于肠腑,故均用峻下热结之法。
编辑推荐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方剂学(供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中药学类等专业用)(第9版)》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