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8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作者:李曰庆,何清湖 主编 页数:390 字数:568000
内容概要
《中医外科学》分总论和各论两大部分。总论部分重点介绍中医外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方法。其内容包括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中医外科学范围、疾病命名及基本术语,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中医外科疾病辨证和中医外科疾病治法等,共五章,突出外治方法的特色和优势。各论以中医病名为主线,以类病为章,具体疾病为节,按中医外科的传统分类方法分为疮疡、乳房疾病、瘿、瘤、岩、皮肤及性传播疾病、肛门直肠疾病、泌尿男性疾病、周围血管疾病和其他外科疾病共九章,每病包括无题概述、病因病机、诊断、鉴别诊断、治疗、预防与调护等内容。本教材由李曰庆教授、清湖教授主编。
书籍目录
上篇 总论
第一章 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
一、中医外科学发展简史
二、中医外科学主要学术流派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发展
第二章 中医外科学范围、疾病命名及基本术语
第一节 中医外科学范围
一、传统中医外科学的范围
二、现代中医外科学的范围
第二节 疾病的命名原则
第三节 基本术语
第三章 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第一节 致病因素
一、外感六淫
二、情志内伤
三、饮食不节
四、外来伤害
五、劳伤虚损
六、感受特殊之毒
七、痰饮瘀血
第二节 发病机理
一、邪正盛衰
二、气血凝滞
三、经络阻塞
四、脏腑失和
第四章 中医外科疾病辨证
第一节 辨病
第二节 阴阳辨证
第三节 部位辨证
第四节 经络辨证
第五节 局部辨证
一、辨肿
二、辨肿块、结节
三、辨痛
四、辨痒
五、辨麻木
六、辨脓
七、辨溃疡
八、辨出血
第五章 中医外科疾病治法
第一节 内治法
一、内治法的三个总则
二、内治法的具体应用
第二节 外治法
一、药物疗法
二、手术疗法
三、其他疗法
下篇 各论
第六章 疮疡
第一节 疖
第二节 疔
第三节 痈
第四节 发
第五节 有头疽
第六节 流注
第七节 发颐
第八节 丹毒
第九节 无头疽
第十节 走黄与内陷
第十一节 流痰
第十二节 瘰疬
第十三节 褥疮
第十四节 窦道
第七章 乳房疾病
第一节 乳痈
附:乳发
第二节 粉刺性乳痈
第三节 乳痨
第四节 乳漏
第五节 乳癖
第六节 乳疬
第七节 乳核
第八节 乳衄
第九节 乳岩
附:常见乳房肿块鉴别表
第八章 瘿
第一节 气瘿
第二节 肉瘿
第三节 瘿痈
附:桥本甲状腺炎
第四节 石瘿
第九章瘤、岩
第一节 血瘤
第二节 肉瘤
第三节 失荣
第四节 肾岩
第十章 皮肤及性传播疾病
第一节 热疮
第二节 蛇串疮
第三节 疣
第四节 风热疮
第五节 黄水疮
第六节 癣
第七节 虫咬皮炎
第八节 疥疮
第九节 湿疮
附:婴儿湿疮
第十节 接触性皮炎
第十一节 药毒
第十二节 风瘙痒
第十三节 瘾疹
第十四节 牛皮癣
第十五节 猫眼疮
第十六节 白疙
第十七节 白驳风
第十八节 黧黑斑
第十九节 粉刺
第二十节 面游风
第二十一节 酒齄鼻
第二十二节 油风
第二十三节 瓜藤缠
第二十四节 红蝴蝶疮
第二十五节 皮痹
第二十六节 淋病
附:非淋菌性尿道炎
第二十七节 梅毒
第二十八节 尖锐湿疣
第二十九节 生殖器疱疹
第三十节 艾滋病
第十一章 肛门直肠疾病
第一节 痔
一、内痔
二、外痔
三、混合痔
第二节 息肉痔
第三节 肛隐窝炎
第四节 肛痈
第五节 肛漏
第六节 肛裂
第七节 脱肛
第八节 锁肛痔
第十二章 泌尿男性疾病
第一节 子痈
第二节 囊痈
第三节 子痰
第四节 阴茎痰核
第五节 水疝
第六节 尿石症
第七节 男性不育症
第八节 精浊
附:血精(精囊炎)
第九节 精癃
第十节 遗精
附:早泄
第十一节 阳痿
第十三章 周围血管疾病
第一节 股肿
第二节 血栓性浅静脉炎
第三节 筋瘤
第四节 臁疮
第五节 脱疽
第十四章 其他外科疾病
第一节 冻疮
第二节 烧伤
第三节 毒蛇咬伤
第四节 破伤风
第五节 肠痈
第六节 胆石症
附 方剂细目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初起颐颌之间发生疼痛及紧张感,轻微肿胀,张口稍感困难。继则肿胀逐渐显著,并延及耳之前后,以耳垂下部最为显著。如压迫局部,在口内颊部导管开口处有黏稠的分泌物溢出。此时张口困难,唾液分泌大为减少,并可出现暂时性口眼歪斜之症。 发病7~10天左右腮腺部疼痛加剧,呈跳痛,皮色发红,肿胀更甚,肿势可波及同侧眼睑、颊部、颈部等处,压痛明显,按压局部有波动感,同时口内颊部导管开口处能挤出混浊黄稠脓性分泌物。若不及时切开,脓肿可在颐颌部皮肤或口腔黏膜处溃破,脓出臭秽。 初起有轻度发热,严重时体温可高达40℃左右,口渴纳呆,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脉弦数。如患者极度衰弱,或失于调治,或因过投寒凉攻伐之品,常可使肿势漫及咽喉而见痰涌气塞、汤水难下、神识昏糊等毒邪内陷之证。 (鉴别诊断) 1.痄腮 多发生于5~15岁的儿童,常有本病接触史。发于颐颌之间,多为双侧性,色白濡肿,酸多痛少,不会化脓。 2.颈痈 多发生于颈部、颌下的一侧,虽可化脓,但无口内颊部导管开口处红肿。 3.骨槽风 多发于20~40岁青壮年,有拔牙史,腮颊部漫肿疼痛,色红或白,牙关拘紧,不能咀嚼,脓成溃后疮口日久不收,且有死骨排出。 (治疗) 本病宜早期治疗,多以清热解毒为主。 1.辨证论治 (1)热毒蕴结证 证候:颐颌之间结块疼痛,张口不利,继则肿痛渐增,检查口内颊部导管开口处常现红肿,压迫局部有黏稠的分泌物溢出;伴身热恶寒,口渴,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苔薄腻,脉弦数。 治法:清热解毒。 方药:普济消毒饮加减。热甚,加生山栀、生石膏(打碎);便秘,加瓜蒌仁(打碎)、生大黄(后下)、枳实。 (2)毒盛酿脓证 证候:颐颌间结肿疼痛渐增,甚至肿势延及面颊和颈项,焮红灼热,张口困难,继之酿脓应指,口内颊部导管开口处能挤出脓性分泌物;伴高热口渴;舌苔黄腻,脉弦数。 治法:清热解毒透脓。 方药:普济消毒饮加皂角刺、白芷等。 (3)热毒内陷证 证候:颐颌间肿胀平塌散漫,肿势延及面颊和颈项,掀红灼热,疼痛剧烈,汤水难咽;壮热口渴,痰涌气粗,烦躁不安,甚至神昏谵语;舌质红绛,苔少而干,脉弦数。 治法:清营解毒,化痰泄热,养阴生津。 方药:清营汤合安宫牛黄丸加减。
编辑推荐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9版):中医外科学》供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专业使用。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