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12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作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专家委员会
内容概要
本书是《全国中医药中(初)级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大纲》的具体细化。新大纲注重了考试专业作为一个整体的表现形式。将20个专业考试大纲以“基础知识”、“相关专业知识”、“专业知识”、“专业实践能力”四个考试科目进行学科排序,并在具体内容上进行了4个方面的标识。本书是《中药专业(中级最新版)》分册,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专家委员会编写。
本书既是全国中医药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命审题专家命题用书,也是临床中医、中西医结合、中药、中医护理专业即将晋升为中(初)级专业技术资格的考生临床实践、复习备考的权威性参考书。
书籍目录
大纲
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
中药学
中药化学
方剂学
第二部分 相关专业知识
中医学基础
中药药理学
药事管理
第三部分 专业知识
中药炮制学
中药鉴定学
第四部分 专业实践能力
中药药剂学
中药调剂学
大纲细则
中药学
第一单元 药性理论
第二单元 中药的配伍与用药禁忌
第三单元 中药的剂量与用法
第四单元 解表药
第五单元 清热药
第六单元 泻下药
第七单元 祛风湿药
第八单元 化湿药
第九单元 利水渗湿药
第十单元 温里药
第十一单元 理气药
第十二单元 消食药
第十三单元 驱虫药
第十四单元 止血药
第十五单元 活血化瘀药
第十六单元 化痰止咳平喘药
第十七单元 安神药
第十八单元 平肝息风药
第十九单元 开窍药
第二十单元 补虚药
第二十一单元 收涩药
第二十二单元 涌吐药
第二十三单元 攻毒杀虫止痒药
第二十四单元 拔毒化腐生肌药
中药化学
第一单元 中药化学成分的一般研究方法
第二单元 糖和苷类化合物
第三单元 醌类化合物
第四单元 苯丙素类
第五单元 黄酮类化合物
第六单元 萜类和挥发油
第七单元 三萜类化合物
第八单元 甾体类化合物
第九单元 生物碱
第十单元 鞣质
第十一单元 其他成分
第四单元 和解剂
第五单元 清热剂
第六单元 祛暑剂
第七单元 温里剂
第八单元 补益剂
第九单元 固涩剂
第十单元 安神剂
第十一单元 开窍剂
第十二单元 理气剂
第十三单元 理血剂
第十四单元 治风剂
第十五单元 治燥剂
第十六单元 祛湿剂
第十七单元 祛痰剂
第十八单元 消食剂
第十九单元 驱虫剂
中医学基础
第一单元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第二单元 阴阳学说
第三单元 五行学说
第四单元 藏象
第五单元 气血津液
第六单元 经络
第七单元 病因
第八单元 发病
第九单元 病机。 第十单元 诊法
第十一单元 辨证
第十二单元 防治原则
中药药理学
第一单元 中药药理学的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
第二单元 解表药
第三单元 清热药
第四单元 泻下药
第五单元 祛风湿药
第六单元 芳香化湿药
第七单元 利水渗湿药
第八单元 温里药
第九单元 理气药
第十单元 消食药
第十一单元 止血药
第十二单元 活血化瘀药
第十三单元 化痰、止咳、平喘药
第十四单元 安神药
第十五单元 平肝息风药
第十六单元 开窍药
第十七单元 补虚药
第十八单元 收涩药
第十九单元 驱虫药
第二十单元 中药新药(医院制剂)药效学和毒理学研究基本知识
药事管理
第一单元 药事与药事管理
第二单元 药品与药品标准、药师职责
第三单元 药事组织
第四单元 中药管理
第五单元 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
第六单元 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办法
第七单元 国家基本药物管理
第八单元 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
第九单元 医疗机构药事管理
第十单元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制度与药品召回制度
第十一单元 药品注册管理办法
第十二单元 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
第十三单元 中医药条例
第十四单元 中药知识产权保护
第十五单元 药品包装i标签和说明书的管理
第十六单元 《药品管理法》
中药炮制学
第一单元 炮制与临床疗效
第二单元 中药炮制的目的及对药物的影响
第三单元 中药炮制的辅料
第四单元 炮制品的质量要求
第五单元 净选加工
第六单元 饮片切制
第七单元 炮制方法各论及其主要药物
中药鉴定学
第一单元 中药鉴定总论
第二单元 根及根茎类中药
第三单元 茎木类中药
第四单元 皮类中药
第五单元 叶类中药
第六单元 花类中药
第七单元 果实及种子类中药
第八单元 全草类中药
第九单元 藻、菌、地衣类中药
第十单元 树脂类中药
第十一单元 其他类中药
第十二单元 动物类中药
第十三单元 矿物类中药
中药药剂学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二单元 制药卫生
第三单元 粉碎、筛析与混合
第四单元 散剂
第五单元 浸提、分离、浓缩与干燥
第六单元 浸出药剂
第七单元 液体药剂
第八单元 注射剂(附:眼用溶液)
第九单元 外用膏剂
第十单元 栓剂
第十一单元 胶剂
第十二单元 胶囊剂
第十三单元 丸剂
第十四单元 颗粒剂
第十五单元 片剂
第十六单元 气雾剂
第十七单元 膜剂
第十八单元 药物制剂新技术
第十九单元 中药制剂的稳定性
第二十单元 中药制剂的生物有效性评价
第二十一单元 药物制剂的配伍变化
中药调剂学
第一单元 中药处方与处方应付
第二单元 中药配伍及用药禁忌
第三单元 合理用药
第四单元 特殊中药的调剂与管理
第五单元 中药用量与计量
第六单元 中药调剂设施及工作制度
第七单元 饮片调剂操作规程
第八单元 中成药调剂操作规程
第九单元 中药煎服
第十单元 医院药品采购与供应
第十一单元 中药品质变异
第十二单元 中药养护技术
第十三单元 医院药检工作及药品质量管理
章节摘录
版权页: 要点五各类泻下药的性能特点 攻下药:本类药大多苦寒沉降,主人胃、大肠经。 润下药:本类药物多为植物种子和种仁,富含油脂,味甘质润,多人脾、大肠经。 峻下逐水药:本类药物大多苦寒有毒,药力峻猛。 要点六各类泻下药的功效 攻下药:本类药既有较强的攻下通便作用,又有清热泻火之效。 润下药:本类药物能润滑大肠,促使排便而不致峻泻。 峻下逐水药:本类药物服用后能引起剧烈腹泻,有的兼能利尿,能使体内潴留的水饮通过二便排出体外,消除肿胀。 要点七各类泻下药的适应范围 攻下药:主要适用于大便秘结、燥屎坚结及实热积滞之证。又可用于热病高热神昏、谵语发狂;火热上炎所致的头痛、目赤、咽喉肿痛、牙龈肿痛,以及火热炽盛所致的吐血、衄血、咯血等上部出血证。上述病证,无论有无便秘,应用本类药物,以清除实热,或导热下行,起到“釜底抽薪”的作用。此外,对痢疾初起,下痢后重,或饮食积滞,泻而不畅之证,可适当配用本类药物,以攻逐积滞,消除病因。对肠道寄生虫病,本类药与驱虫药同用,可促进虫体的排出。 润下药:适用于年老津枯、产后血虚、热病伤津及失血等所致的肠燥津枯便秘。 峻下逐水药:适用于全身水肿、大腹胀满以及停饮等正气未衰之证。 细目二攻下药 大黄 性能:苦,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 功效: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 应用 1.积滞便秘。为治疗积滞便秘之要药。以实热便秘尤为适宜。 2.血热吐衄,目赤咽肿。 3.热毒疮疡,烧烫伤。内服外用均可。 4.瘀血诸证。 5.湿热痢疾、黄疸、淋证。 用法用量:煎服,5—15g;欲攻下者宜生用,入汤剂应后下,或用开水泡服。外用适量。使用注意:本品为峻烈攻下之品,易伤正气,如非实证,不宜妄用;本品苦寒,易伤胃气,脾胃虚弱者慎用;其性沉降,且善活血祛瘀,故妇女怀孕、月经期、哺乳期应忌用。 芒硝 性能:咸、苦,寒。归胃、大肠经。 功效:泻下攻积,润燥软坚,清热消肿。 应用 1.积滞便秘。对实热积滞,大便燥结者尤为适宜。 2.咽痛,口疮,目赤,痈疮肿痛。 用法用量:10~15g,冲入药汁内或开水溶化后服。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忌用或慎用。 鉴别用药:大黄与芒硝二药均为泻下药,共同功效:均可泻下攻积,同用可治积滞便秘。 不同功效:大黄味苦,泻下力强,有荡涤肠胃之功,为治热结便秘之主药;又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芒硝味咸,可软坚泻下,善除燥屎坚结,又可清热消肿。 番泻叶 性能:甘、苦,寒。归大肠经。 功效:泻下通便,行水消胀。 应用 1.热结便秘。适用于热结便秘,亦可用于习惯性便秘及老年便秘。 2.腹水肿胀。 用法用量:温开水泡服,1.5~3g;煎服,2~6g,宜后下。 使用注意:妇女哺乳期、月经期及孕妇忌用。 芦荟 性能:苦,寒。归肝、胃、大肠经。 功效:泻下通便,清肝,杀虫。 应用 1.热结便秘。 2.烦躁惊痫。 3.小儿疳积。 4.癣疮。 用法用量:人丸散服,每次1~2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脾胃虚弱,食少便溏及孕妇忌用。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