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德丽

出版时间:2011-3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作者:姜永琢 著  页数:244  

前言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在我国各族人民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和与疾病作斗争中逐步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重要贡献。作为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仍在维护人民健康中发挥着独特作用。中医药天地一体、天人合一、天地人和、和而不同的思想基础,整体观、系统论、辨证论治的指导原则,以人为本、大医精诚的核心价值,不仅贯穿于中医药对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认知理论和防病治病、养生康复的临床实践,而且深刻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认知方式、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具有超前性和先进性。随着健康观念变化和医学模式转变,中医药趱来越显示出其宝贵价值、独特优势和旺盛的生命力。  广西地处岭南,中医药、民族医药资源丰富。历史上,无数医家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为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广西广大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工作者认真继承,加快创新,涌现出了一批治学严谨、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全国名老中医。为了展示他们的风采,激励后学,广西卫生厅组织编写了《桂派名老中医》丛书,对“国医大师”班秀文等28位全国名老中医作了全面介绍。传记卷记录了名医的成长历程、诊疗实践和医德医风。学术卷展示了他们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这套丛书的出版,不仅有利于读者学习“桂派名老中医”独到的医技医术和良好的医德医风,也将为促进广西中医药和民族医药的传承创新起到重要作用。  随着党和国家更加重视中医药,广大人民群众更加信赖中医药,国际社会更加关注中医药,中医药事业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战略机遇期。衷心希望广大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工作者抓住机遇,以名老中医为榜样,坚持读经典,跟名师,多临床,有悟性,弘扬大医精诚的医德医风,不断成长进步,为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副部长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  王国强  2011年1月

内容概要

姜永琢编著的《周德丽——疾病与希望》为全国名老中医、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周德丽教授的个人传记。
《周德丽——疾病与希望》以散文的笔调,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全同名老中医周德丽的成长故事,同时辅以学术的眼光,探寻其成功的原因和人生的哲学,展开中医与西医的对话。这里有桂林人的轶史、家族的恩怨、救死扶伤的奇迹、忠贞不渝的爱情,读者能从这本传记里读出各种人生况味,获得滋养。

作者简介

姜永琢编著的《周德丽——疾病与希望》为全国名老中医、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周德丽教授的个人传记。
《周德丽——疾病与希望》以散文的笔调,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全同名老中医周德丽的成长故事,同时辅以学术的眼光,探寻其成功的原因和人生的哲学,展开中医与西医的对话。这里有桂林人的轶史、家族的恩怨、救死扶伤的奇迹、忠贞不渝的爱情,读者能从这本传记里读出各种人生况味,获得滋养。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根源与萌芽
时空与人
1.遥远的回音
2.历史的空气
3.作为现在的历史
家族往事
1.周家繁荣简史
2.伟大的母亲
3.家庭恩怨
儿时撷英
1.幼小的骄傲
2.活跃之身影
3.医学上的启蒙
第二章 问津人体与病理
大学之梦
1.高考志愿的选择
2.圆梦中医学院
学习的苦与乐
1.苦练背书功
2.寓于学习与劳动中的勇敢
认识中医典籍
1.宏观理解中医
2.学习《黄帝内经》
3.评价张仲景
4.研读温病
实习的收获
第三章 行医的洗礼
邕宁行医纪事
1.分配轶事
2.立足与创新
3.治疗乙脑疾病
4.向草医学习
5.自我治疗
6.艺高人胆大
柳州行医纪事
1.初到柳钢医院
2.病人生命转折的地方
3.医患关系
4.学术活动
南宁行医纪事
1.参与医疗管理
2.开展现代中医研究
3.传薪者的品格与影响
第四章 丈夫不是生命中的插曲
爱情简史
1.爱的往事之序曲
2.丈夫曹秀刚
3.举案齐眉的生活
4.红色热潮中的清醒者
生命的哲学
1.生命之对话
2.生命之延续
3.生命之诀别
第五章 学术生命的地图
挑战疑难杂症
1.吃透中医原理
2.肿瘤疑难病攻关
3.一次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
4.脾胃病与胃癌的防治
中、西医的对话
1.中、西医论争
2.中医现代化之途
3.从传薪者到揭秘者
4.再现舌诊与脉诊的神奇
后记
年谱

章节摘录

  2.伟大的母亲  周德丽的生母是兄长们的后母,是家里所有亲人里最年轻的,她父亲去世时46岁,母亲才28岁。说起母亲,周德丽毫不迟疑地把“伟大”一词加在母亲身上,足见母亲对周德丽影响之深。母亲叫阳佩云,是个典型的劳动妇女,出身穷人家,到周家做小后,只知抚养孩子,埋头做家务,从不以少奶奶自居,也从没有剥削别人,反而勤俭过人,帮助乡邻。母亲对大妈生的孩子和自己生的孩子一视同仁,从不偏袒,如今周德丽联系最多的是大哥周德华,其中缘由在母亲。周德华与周德丽是同父异母,新中国成立前在广西大学土木工程系就读,毕业那年时局动乱,失业在家待着,母亲也一直待他很宽容、和善,毫无怨言地担当起一大家子的生计重任。新中国成立后,周德华去东北铁路局工作,工资很高,每月收入七八十元,当时是每月8元即可生活,菜花才两分钱一斤,猪肉几毛钱一斤,他心里感谢母亲当年对他的恩情,每月都寄30元回家。周德丽虽小,却能体会母亲的苦,常帮忙干活,母亲也信任她。那时,家里除了母亲,还有勤、慎、忠、淳、丽五人,都得靠母亲抚养,母亲拿出所有的值钱家底(衣物、首饰)变卖来交学费,生活的来源靠母亲开一个小杂货铺,全家人做家庭手工攒钱,以及在外工作的大哥寄钱维持。周德丽有个姨夫(第三任姨夫)是卖猪肉的,是食品公司的工人,他经常把一些肉票(当时吃猪肉要凭票)送给她们兄妹几个,说孩子们正在生长发育阶段,不要饿着了。母亲还做手工,如缝解放军的棉衣,赚来一点辛苦钱。此前还靠房租补贴,她们家在桂林十字街有房子出租,一月得三担米,20世纪50年代周德丽读初中时还去收租,写好条子收据后,放学去收租,母亲从不担心。在母亲的操持下,家中每一餐饭都还有一点肉,到1960年的困难时期,米才不够吃了,母亲只好到独秀峰下的师范学院食堂买回“锅粑”煮来大家吃,虽然不如大米软、甜,但是吃得饱,吃得香。只是一到开学,母亲就痛苦了,没钱交那么多孩子的学费呀,因此每个学期都是缓交,这个月交一点,下个月再交一点,其问苦楚,周德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周德丽的母亲是个受过人间百般苦的女人,几千年中国女性的普遍命运浓缩在她身上,她之所以称得上“伟大”,在于她的心灵并没有因为不公平的人间而扭曲,她的善良完好无损,她对于天下苍生,一样怀有仁慈、怜悯之心,给予子女没有差别的无私的爱,不曾因贫穷、压抑、哀伤和家庭的矛盾而使子女蒙受半点阴影,而这样的大气在中国农村妇女里并不多见。周德丽一生的人生准则,都是她母亲的身传言教所赠。母亲14岁嫁给父亲,父亲大母亲近二十岁。周德丽的外公是卖布的工人,外婆也是穷人家的孩子,外公死后外婆靠做奶妈养家糊口。母亲是七个月的早产儿,母亲生下来时声音像猫叫,很孱弱,没有奶吃,因为外婆的奶都喂有钱人家的孩子了。母亲主要由她的姨妈照顾着,吃米糕、米糊。外婆吃、住在别人家,晚上回来看看又走。母亲很瘦,牙齿不好,胆囊是畸形的。周德丽当医生后,曾给她体检,B超竟照不到胆囊。母亲从小体弱多病,但外婆对母亲并不好,母亲跟着外婆做衣服,做手工维持生计。长大了跟外婆要求读书,外婆左思右想,觉得有文化也许还能嫁个好人家,就让母亲去读私塾,只读了两三年。母亲从小就知道读书,对知识的价值有一种朴素的直觉,她知道没有文化的苦,一贯主张小孩要勤奋、努力学习,遇到困难砸锅卖铁也要让孩子读书。她是反对流行于民间的“女子读书无用”、“女子无才便是德”等观念的,后来周德丽在嫁人还是读书的选择上,向母亲表达了不愿意嫁人的想法,母亲很理解,并支持她。可想而知,这种支持对周德丽是何等的宝贵。  母亲虽从贫寒人家来,却能认字,别人就觉得她们家有钱,因为母亲年纪那么大的人还会认字。其实,结婚后父亲还教她一些字,能看能写简单的信,周德丽读书后给母亲写过信,她都能亲自写回信。父亲对母亲还算是好的,父亲一生没有做什么官,主要是管理一些家产。1946年父亲死于肝硬化后,母亲自己带小孩,自己劳动,没有亲人帮她,原来住在周家大祖屋外边的房子,后来才住进周家,因为她是小老婆。  ……

编辑推荐

  《桂派名老中医·周德丽:疾病与希望》记录了全国名老中医、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周德丽教师的成长历程、爱情经历、诊疗实践和医德医风。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周德丽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呵呵。。。喜欢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