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1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作者:段治钧 页数:195
Tag标签:无
前言
胡希恕(1898-1984),中医临床家、教育家,近代经方学派大师①。治病济世六十余年,毕生致力于伸景学说的研究和实践,形成了自己的独特见解,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日本中医界称其为“中国有独特理论体系的、著名的《伤寒论》研究者、经方家”。 先生追源溯流,厘《伤寒杂病论》成书之经纬,强调伸景书大都取法于失传的《汤液经》,有别于《内经》而自成独特的经方理论体系②。析八纲真义,明六经真谛,洞悉中医辨证施治的精神实质,强调《伤寒论》的六经,不是经络学的六经,而是在八纲辨证基础上发展的理论总结,乃人体患病后。症状与病位一般规律反映的六种类型。。条辨缕析,去伪存真,指出原书某些内容的历史条件局限性,纠正历来注家对某些条文释解之错误④。以丰富的临床经验,积极倡导方证相应规律,灵活运用,充分发挥经方的卓越疗效,给后人学习、研究仲景原著以深刻启迪@。诲人不倦,扶掖后学,以高尚的医德树后人学习之楷模。 余不敏,有幸虚忝同门之末,亲聆胡老教诲七八年,结缘有兹十八载,感悟良多,受益终生。偶检恩师遣帙,得《咏学概说》一篇。这是胡老生前未发表的一篇论文,它和《辨证施治概论>一样,同样是胡老研究仲景原著的一篇力作,集中体现了胡老重要的学术思想。其精神、内容,在已出版的传播胡老学术思想的多本著作中,已多次有过引用,虽然表达方式或有不同,但依其文意,我认为均是以此文为最早蓝本者。更重要的是,此文之后,胡老有一个写作计划,即依《伤寒论》、《金匮要略》原文,用集中分类的方法,续写书中各基本脉象主病的分析。
内容概要
《胡希恕讲仲景脉学》介绍了胡希恕先生的毕生医学心得。中医名家刘渡舟高度评价胡希恕先生:“每当在病房会诊,群贤齐集,高手如云,惟先生能独排众议,不但辨证准确无误,而且立方遣药,虽寥寥几味,看之无奇,但效果非凡,常出人意外,此得力于仲景之学也!”。 现代经方大家胡希恕先生,经方大家胡希恕先生之所以取得公认的临床卓效,源于先生提出的“方证是辨证的尖端”学说。先生治病,先辨八纲、六经,后辨方证。先生常说,“这个病人是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证”,“这位患者是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证”,并且其处方常是原方原剂量。因方证对应,故疗效卓著。胡希恕先生生前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教授。作为经方临床家、思想家、教育家,其对《伤寒杂病论》执简驭繁、惟求疗效,弟子主要有冯世纶、段治钧、张长恩等。
书籍目录
总论第一章 浮脉的主病第二章 沉脉的主病第三章 数脉的主病第四章 迟脉的主病第五章 实脉、虚脉的主病第六章 动脉的主病第七章 促脉的主病第八章 结脉、代脉的主病第九章 长脉、短脉的主病第十章 大脉的主病第十一章 细(小)脉的主病第十二章 紧脉的主病第十三章 缓脉的主病第十四章 弦脉的主病第十五章 弱脉的主病第十六章 滑脉的主病第十七章 涩脉的主病第十八章 疾(急)脉的主病第十九章 伏脉的主病第二十章 洪脉的主病第二十一章 微脉的主病第二十二章 芤脉的主病第二十三章 革脉的主病方剂索引
章节摘录
各种脉象归纳起来,有来自脉动状况,如数、迟是也;有来自脉体状况,如大、细是也;有来自血行状况,如滑、涩是也。此三者和上述脉象的两大类别,即为脉象生成的源头。 脉象和症状一样,都是罹病机体异于健康时的一种反应,不过它比一般的症状更富于敏感性。举凡表、里、阴、阳、寒、热、虚、实诸症,无不应之于脉象,故对于中医的辨证施治,有其一定的指导作用,这就自然而然地促进了中医对于脉诊的研究与发展。 《内经》、《难经》、仲景书,虽均有脉象名称,但很少阐述各脉的形象。这是因为在仲景以前,医家认为这是诊病常识,故不加细述。历来脉书对于脉象的说明,不少出于主观臆想,往往把一脉说成数象,把数脉混为同形,描述比喻虚玄,使后学无从遵循,因此有论脉之书愈精,令人指下愈乱的惋叹。但是如果我们从脉象生成的源头出发,再通过对仲景著作原文的研究分析,就不难掌握仲景脉学的真谛了。 三、脉应与疾病的关系 远在千百年前,我们的医学先辈于事实的体验下,即正确地认识了人体血脉的敏感作用。人身血脉的变化不但反映了机体内在环境的改变,还反映了外部自然界的异动。所以《内经》才有四时色脉的说明。 人如果惊惧则面色苍白,羞愧则面色潮红……其有感于血脉之变化,然而这只是一般的精神刺激,实际远不如疾病在身体所引起的变化。人如果患病,则必致机体正常机能的改变,而此改变当不外乎正常或不正常两途。超乎正常则谓之太过;不够正常则谓之不及。超过与不够的机能改变,即诸多病理的原因,脉应之则显诸多太过和不及的脉象。如浮、数、实、大、滑……为诸不同原因的太过脉象;而沉、迟、虚、细、涩……为诸不同原因的不及脉象。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