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10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作者:王文远 页数:172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作者在继承传统医学的基础上,吸收了现代科学理论,成功地创立了平衡针灸学。从神经上发现了大脑中枢靶位调控下的位于外周神经上的38个靶点,这38个靶点可治疗机体800多种疾病。其中,8个平衡穴位能治疗所有的颈肩腰腿痛。本书介绍的就是用这8个平衡穴位治疗颈肩腰腿痛的方法。全书共分8章,内容包括:平衡针灸学概论,平衡针操作规程,平衡针治疗颈肩腰腿痛平衡穴位分布图,平衡针治疗颈肩腰腿痛的平衡穴位,平衡针治疗颈部常见病,平衡针治疗肩部常见病,平衡针治疗腰部常见病,平衡针治疗腿部常见病。
作者简介
王文远,男,汉族,1945年3月出生于山东临沂市。主任医师。1961年师承于鲁南名医刘春启。荣立二等功2次。为全军中医药工作先进个人,北京军区文职干部标兵,育才有功专家,优秀共产党员,科技先进个人,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传承先进个人,北京市精神文明奖章获得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王文远教授兼任中国针灸学会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民间传统诊疗技术与验方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老年学学会平衡针灸学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军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兼针灸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钓鱼台养生保健中心特聘专家。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平衡针灸学概论 第一节 平衡针灸学定义 第二节 平衡针灸的一个理论核心 第三节 平衡针灸的两个理论来源 第四节 平衡针灸的三个理论定位 第五节 平衡针灸技术作用原理 第六节 靶点靶轴靶位学说 第七节 平衡针灸技术特点 第八节 平衡针灸技术优势第二章 平衡针操作规程 第一节 平衡针使用的针具 第二节 平衡针针刺体位 第三节 平衡针取穴原则 第四节 平衡针针刺角度 第五节 平衡针常规消毒 第六节 平衡针针刺持针方法 第七节 平衡针针刺进针方法 第八节 平衡针针刺深度 第九节 平衡针针刺手法 第十节 平衡针针刺感应 第十一节 平衡针出针方法 第十二节 平衡针针刺注意事项第三章 平衡针治疗颈肩腰腿痛平衡穴位分布图 第一节 平衡针治疗颈肩腰腿痛平衡穴位体表示意图 第二节 平衡针治疗颈肩腰腿痛平衡穴位骨骼示意图 第三节 平衡针治疗颈肩腰腿痛平衡穴位肌肉示意图 第四节 平衡针治疗颈肩腰腿痛平衡穴位神经示意图 第五节 平衡针治疗颈肩腰腿痛平衡穴位功能区示意图 第六节 颈痛穴功能调控区域示意图 第七节 肩痛穴功能调控区域示意图 第八节 肘痛穴功能调控区域示意图 第九节 腕痛穴功能调控区域示意图 第十节 腰痛穴功能调控区域示意图 第十一节 臀痛穴功能调控区域示意图 第十二节 膝痛穴功能调控区域示意图 第十三节 踝痛穴功能调控区域示意图第四章 平衡针治疗颈肩腰腿痛的平衡穴位 第一节 颈痛穴(BP—UE9) 第二节 肩痛穴(BP—LE6) 第三节 肘痛穴(BP—LE4) 第四节 腕痛穴(BP—LEl0) 第五节 腰痛穴(BP—HN2) 第六节 臀痛穴(BP—UEl) 第七节 膝痛穴(BP—UE2) 第八节 踝痛穴(BP—UE7)第五章 平衡针治疗颈部常见病 第一节 项韧带损伤 第二节 落枕 第三节 外伤性颈部综合征 第四节 颈肌筋膜综合征 第五节 颈椎病 第六节 颈椎小关节紊乱症第六章 平衡针治疗肩部常见病 第一节 肩部扭挫伤 第二节 冈上肌肌腱炎 第三节 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 第四节 肱二头肌短头肌腱炎 第五节 肩袖损伤 第六节 肩关节周围炎 第七节 肩胛肋骨综合征 第八节 菱形肌损伤 第九节 冈上肌损伤 第十节 冈下肌损伤 第十一节 臂丛神经炎 第十二节 前斜角肌综合征 第十三节 三角肌滑囊炎 第十四节 肱骨外上髁炎 第十五节 肱骨内上髁炎 第十六节 桡骨茎突部狭窄性腱鞘炎 第十七节 腕管综合征 第十八节 腕部创伤性滑膜炎 第十九节 屈指肌腱腱鞘炎第七章 平衡针治疗腰部常见病 第一节 急性腰扭伤 第二节 慢性腰肌劳损 第三节 腰椎间盘突出症 第四节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 第五节 棘间与棘上韧带损伤 第六节 腰背部肌肉筋膜炎 第七节 骶髂关节损伤第八章 平衡针治疗腿部常见病 第一节 坐骨神经痛 第二节 髋关节暂时性滑囊炎 第三节 梨状肌损伤综合征 第四节 股四头肌损伤 第五节 股内收肌损伤 第六节 髌下脂肪垫损伤 第七节 半月板损伤 第八节 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 第九节 膝部韧带损伤 第十节 腓肠肌损伤 第十一节 踝部韧带损伤 第十二节 足跟骨刺综合征附件Ⅰ 调节人体功能的神经指挥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 周围神经系统附件Ⅱ 期刊发表的部分学术论文附件Ⅲ 新闻媒体最新部分报道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第五节 平衡针灸技术作用原理 平衡针灸技术的作用原理,主要通过针刺外周神经上的神经干、神经支特定靶穴,给予患者一种良性刺激信息,这种良性信息即不针对病原体,也不直接针对病人的病变部位,而是针对大脑负责该脏器该部位病变的中枢靶位,通过中枢靶位的应激性调整,使失调紊乱的中枢系统瞬间恢复到原来的平衡状态,再通过大脑中枢的整合效应,调动体内贮存的能量物质——中枢递质,按照生命基因程序进行应急性再分配再调整,提高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机体的镇痛效应,增强机体炎症吸收功能,使原来失调的功能状态和紊乱物质代谢的程序,恢复到一个崭新的平衡状态。这种平衡状态的形成是利用针灸外因刺激手段激发恢复病人机体内新的平衡来实现的。 实质上平衡针灸的作用原理是通过针刺来激发、调整和完善病人的平衡调控系统,对其出现的病理状态进行自我干预,达到自我修复平衡之目的。可以讲,平衡针灸的作用原理是在大脑高级中枢的参与下完成的自我修复过程。 一、提高机体的镇痛效应 疼痛是人类疾病症状中最为痛苦的一种。痛觉是大脑接受机体内外刺激的一种本能反应,也是机体感受器受到刺激而引起的一种较强的心理与生理构成的复合感应。针刺镇痛是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是机体内发生的一个从外周神经到中枢神经,从中枢调控到病变部位修复,从失衡到复衡,产生的相互抑制、相互对立、相互统一的动态平衡过程。具体讲,疼痛是刺激机体感受器产生的酸麻胀痛感信号,其通过中枢神经传人通路的传导系统进行信息传递,进入大脑皮层的意识思维领域。除大脑皮层外,丘脑、下丘脑、脑干网状结构、边缘系统、顶叶皮质、额叶皮质等都能接收参与疼痛传递与中枢介质的释放功能。 人体内客观存在一个能量源,由于中枢司令部管理程序出现了问题,对镇痛物质的释放程序失控,体内镇痛物质释放障碍,导致疼痛。 平衡针灸的作用原理是一个由大脑皮层、尾核、丘脑、脑干网状结构、脊髓背角等多渠道、多水平、多层次的中枢神经调控的综合过程。通过现代基础研究证实,神经高级调控中枢当接收医生给予的指令性信息后立即调动体内所管辖的各级中枢系统的功能,释放大量的镇痛介质参与镇痛效应。由内源性的镇痛物质代替外源性的镇痛物质,由内源性吗啡代替外源性吗啡。 (一)乙酰胆碱在针刺镇痛中的镇痛作用 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乙酰胆碱主要存在于植物神经的节前纤维、交感神经节、脊髓前根、运动神经等。针刺后可通过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乙酰胆碱来激活5-羟色胺(5-HT)神经元而产生镇痛效应。 (二)5-羟色胺在针刺镇痛中的镇痛作用 中枢神经系统中5-羟色胺主要存在于丘脑内侧核、下丘脑、脑干、嗅脑和新纹状体等部位,尤其是在下丘脑、脑干和松果体更为集中。更多资料证实,5-羟色胺在针刺镇痛中具有关键作用,针刺可提高中枢5-羟色胺转换率。 (三)肾上腺素在针刺镇痛中的镇痛作用 中枢中的肾上腺素、正肾上腺素神经元胞体集中于延脑和桥脑,由此发出上行和下行纤维。下行纤维大部分交叉到对侧,终止于脊髓胶状体、侧角和背角。上行纤维到达同侧前脑,纤维分背腹两束,支配中脑、间脑、端脑边缘系统和桥脑等。背束上行到达全脑,特别是大脑皮层、海马和小脑皮层等处,也支配杏仁核及丘脑下部前区。针刺可以促进正肾腺素的合成和释放,同时吗啡镇痛作用增强。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