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心理学史-新世纪心理与心理健康教育文库-13

出版时间:2012-10  出版社:开明出版社  作者:叶浩生 编  

内容概要

《西方心理学史》主要收录了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从意识到潜意识(下)、埃里克森的自我心理学、霍妮的社会文化精神分析、弗洛姆的人本主义精神分析、从心理到行为(上)、华生的方法论行为主义、托尔曼的目的认知行为主义等内容。

书籍目录

绪论 第一节西方心理学史的内容 第二节为什么学习西方心理学史 第三节怎样学习心理学史 第一章从内容到构造 第一节冯特的内容心理学 第二节铁钦纳的构造心理学 第二章从意动到机能 第一节布伦塔诺的意动心理学 第二节詹姆士的实用主义心理学 第三节芝加哥学派的狭义机能心理学 第四节哥伦比亚学派的广义机能心理学 第三章从意识到潜意识(上) 第一节弗洛伊德的古典精神分析 第二节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 第三节荣格的分析心理学 第四章从意识到潜意识(下) 第一节埃里克森的自我心理学 第二节霍妮的社会文化精神分析 第三节弗洛姆的人本主义精神分析 第五章从心理到行为(上) 第一节华生的方法论行为主义 第二节托尔曼的目的认知行为主义 第三节赫尔的逻辑行为主义 第六章从心理到行为(下) 第一节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 第二节班杜拉的社会行为主义 第七章从元素到整体 第一节格式塔心理学 第二节勒温的拓扑心理学 第三节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 第八章从行为到认知 第一节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 第二节联结主义认知心理学 第三节具身认知心理学 第九章从本能到价值 第一节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 第二节罗杰斯的自我心理学 第三节罗洛·梅的存在心理学 第十章从现代到当代 第一节后现代心理学 第二节积极心理学 第三节进化心理学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四、具体观点 (一)意识流 意识流是詹姆士针对当时流行的元素主义所提出来的一种关于意识的学说。詹姆士反对冯特从静止的角度把心理现象分解为各种元素和片断,把心理仅仅视为这些元素的集合。詹姆士认为这种元素主义的做法是人为的,是不符合事实的。意识不是静止的,不是被割裂的片断,而是流动的,是川流不息的过程。正如我们看一种颜色——红色,当你再看这种红色时,你似乎觉得一样,事实上是不一样的,因为此时的心理环境变了。因此,詹姆士在他的《心理学原理》中,提出意识流概念,并说明意识流的五个特点。 第一,意识是个人的。詹姆士认为,意识反应的是个体的经验,每一个意识都为某个具体的人所拥有,不可能存在脱离个人的肉体而存在的抽象意识。因此,要寻找所有意识共有的元素就是蛮干,这种观念承认意识的主观性,有合理的一面,但是有夸大了意识的主观性,进而否认意识中共有的东西,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第二,意识是不断变化的。詹姆士认为,任何一个心理状态一经流逝,就不可能再次发生与先前的状态相同的心理状态。在詹姆士看来,赫拉克利特的“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一格言,同样适用于意识经验,人绝不可能两次拥有完全相同的观念。这一观念的提出具有积极的作用,它强调了主体的可变性,却忽视了主体与客体的相对稳定性,导致了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在其后的实用主义真理论中也明显地体现出了这一缺陷,否认真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宣扬“有用即真理”。 第三,意识是连续不断的。詹姆士认为,意识作为整体是连续不断的,而不是由分离的各要素或片断联结起来的。意识是“流”的,形容意识的最自然的比喻是“河”(river)或“流”(stream)。 詹姆士认为,人的意识分为两种状态,一种是实体状态,即所谓一般的心理活动状态,用内省的方法可以把握,类似于“内容”心理学的东西;二是过渡状态,即指一种意识状态向另一种状态的过渡状态,常常是人所觉察不到的,也是内省抓不住的,类似于布伦塔诺的意动。詹姆士区分了意识的两种状态,强调了二者之间的联系,并认为二者同时都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这对于解决心理学史上的意动与内容之争是有一定的启发意义的。

编辑推荐

《西方心理学史》只有26万字,它不是一本面面俱到的“大部头”心理学史。在地域上,只介绍西方心理学史,没有具体涉及到中国、苏俄、阿拉伯等地区的心理学史;在时间上,只描绘科学心理学成立之后的心理学史,对成立之前的哲学心理学的发展演变只作概括性的勾勒;在内容选择上,只阐述在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心理学流派与体系,对其他小型流派或体系仅仅提及而不详述;在阐述具体学派时,只选择最富代表性的几个代表人物,对其他重要人物略而不谈。我们试图削去不重要的“细枝末节”(当然也不可避免地舍弃了不少非常重要的内容),而保留了心理学史上最为精华的“主干”,尽量以最简洁的篇幅,呈现最重要的内容。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西方心理学史-新世纪心理与心理健康教育文库-13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