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梦湖》背景及施托姆的情感经历

出版时间:2013-1  出版社:梁民基 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3-01出版)  作者:梁民基  页数:88  

内容概要

  小说《茵梦湖》与施托姆的情感经历紧密关联已是不争的事实。迄《背景及施托姆的情感经历》付梓之时,国内还少有人涉及以下课题:施托姆生命中有影响的女性,施托姆的小女儿写的《茵梦湖》导言,《茵梦湖》1849年初印本和现行本的比较,《茵梦湖》与作者情感生活的密切程度。对于这些问题,《背景及施托姆的情感经历》都给了相应回答和讨论。此外,还附有构成完整《茵梦湖》情节的23幅插图供读者欣赏。  《背景及施托姆的情感经历》供《茵梦湖》的爱好者阅读,也供研究人员参考。

作者简介

梁民基,生于上海,就读北京大学,毕业后从事科技工作。20世纪80年代曾到德国进修,参与过近十种英日专业书籍翻译,发表过若干中外文论文;90年代起在香港、深圳和加拿大等地从事软件开发工作,现已退休。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施托姆的情感经历 1.1施托姆早年经历,生命中的四个女性 1.2爱玛·库尔·冯·科尔 1.3贝尔塔·冯·布翰 1.4康士丹丝·爱斯玛赫 1.5朵丽斯·简森 1.6评论 第二部分《茵梦湖》资料 2.1《茵梦湖》导言 2.2《茵梦湖》初印本和标准本比较 2.3《茵梦湖》改编的两部电影 第三部分《茵梦湖》背景 3.1伊莉莎白原型 3.2《茵梦湖》素材和解读 第四部分附录 4.1注解 4.2参考文献 4.3译名对照 4.4电影《茵梦湖,一首德国民歌》(1943年)部分对白 4.51887年版《茵梦湖》23幅插图

章节摘录

版权页:   面前书桌上放着紫色硬皮书《茵梦湖》,这是父亲为《夏日故事和诗歌》一书里的《茵梦湖》初印本的亲笔改写稿,带有图霍·摩姆生的书旁批语。横贯紫色硬皮面印着一行表征稿纸规格的黑色大字。我父亲随意拿了张截自”国民日历”的硬皮纸,把它改成《茵梦湖》小册子的封面,里面除了小说《茵梦湖》外,还包括一首诗《致逝者》,用于对他深爱的妹妹海列涅的思念。 图霍·摩姆生称这本充满青春自身魅力的小说是“艺术僵化”。关于这本小说,诗人很晚才对父母写道:“从我写成这本小说以来已过去很长时间了,痛苦的折磨一再压抑着我。我自己必须考虑到,我就是写它的人。现在事情离我很远了,但从远处我更清晰地认识到,这本小书是德国小说的珍宝,在我以后很长时间,这本小说以其魅力和青春会攫住年轻人和老年人的心。” 标题《茵梦湖》下是我父亲清晰的手迹:“带有图霍·摩姆生的书旁批语,带有作者的改写”。在它旁边是图霍·摩姆生写的:“场面生动,艺术僵化,摩姆生”。再是我父亲的手迹:“这改写已印在《夏日故事和诗歌》里”。(柏林,顿克出版社A.Duncker出版,1851年)小说的结语下面,图霍·摩姆生写道:“猎人打下的山猫,厨师绝对烤不成兔子”。 《茵梦湖》是诗人第三部诗意小说,诗人在小说里寻求摆脱他青年生活时期最初的巨大失望。他称它为“我心灵的空想”,“始于本心,没有沉沦,依然逝去”。这段隐秘历史怎样发生,我愿意用简单的话叙述一下。 小台奥多尔·施托姆9岁前入初等学校,其后入胡苏姆的文科学校,在这之后,我的祖父母送他到吕贝克,再上一年那里的高级文科学校。那时候旅行不常有,艰难,绝大部分旅行都是步行。因此,年轻的高级文科学校学生台奥多尔·施托姆的1835年、1836年圣诞节没有在胡苏姆过节日,而是在阿尔托那他母亲的亲戚商人谢里夫那儿。1835年圣诞节,德列莎·罗沃尔和她的养女贝尔塔·冯·布翰,一个10岁孩子,也是谢里夫家庭圣诞节的客人。贝尔塔的母亲死了,父亲在国外生活,他把自己唯一孩子的教育,托付给这个出色的妇人,以期代行孩子母亲的位置。这个有碧蓝眼睛、带着调皮表情的嘴唇和深褐色头发的孩子,给18岁小伙子留下了深刻印象。 从那个圣诞节夜晚起,他有了想法,为对贝尔塔负责,要对她进行精神层面上的教育。使他感到某种幸福的是,他读懂了这虔诚孩子灵魂里的东西,没有杂念地如实写下。我父亲回吕贝克后写了赠给贝尔塔的第一首诗《年轻的爱情》,今天在诗集里还有它的地位。

编辑推荐

《背景及施托姆的情感经历》供《茵梦湖》的爱好者阅读,也供研究人员参考。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茵梦湖》背景及施托姆的情感经历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