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三峡时期的文化资源开发

出版时间:2012-9  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  作者:郑微波  页数:151  字数:147000  

内容概要

三峡文化博大精深,郑微波编著的《后三峡时期的文化资源开发》以三峡工程建成蓄水后为时间节点,研究“后三峡”时期的文化资源开发的问题。一方面,由于三峡工程蓄水对部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造成了客观的影响,相对而言的资源开发就要做出调整。另一方面,三峡工程蓄水又给三峡文化资源增添了许多新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这些文化资源也需要对其开发的原则、方向、程序做出具体规划。《后三峡时期的文化资源开发》既对后三峡时期的文化资源进行了独家梳理。又对文化资源的开发进行了研究与论证。

书籍目录

前言
第一章 三峡文化资源的总体状况
一、三峡文化资源的总体特征
二、三峡文化资源开发的优势
第二章 后三峡时期的自然景观文化资源
一、三峡地区自然景观的概况
二、后三峡时代的三峡自然景观的变化
三、自然景观资源的开发价值
第三章 后三峡时期的人文景观文化资源
一、人造景观的文化资源
二、历史遗存的文化资源
三、人文景观的文化资源的开发价值
第四章 后三峡时期特有的三峡工程文化和三峡移民文化资源
一、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一个伟大梦想的实现
二、三峡工程文化与移民文化资源
三、三峡工程文化与移民文化资源的特色与开发价值
第五章 三峡文化资源开发战略
一、三峡文化资源开发的现状
二、三峡文化资源开发的具体战略
第六章 三峡文化资源开发的基本原则
一、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原则
二、寻求政策优惠和创造发展环境相结合的原则
三、保护和开发相结合的原则
四、多样性与标准化相结合的原则
五、继承传统文化和鼓励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六、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
七、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八、资源开发与投资相结合的原则
九、资源开发与工程技术相结合的原则
十、资源开发与人才培养相结合的原则
第七章 三峡文化资源开发的运作模式
一、运作模式
二、三峡文化资源开发的程序和方式
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该地区还发现了恐龙、剑齿象等数十处古生物化石点,80多处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100余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和数以千计的从炎黄、尧、舜、禹到唐宋元明清历朝历代的人类所创造的文明遗迹。这些数量众多的古迹不仅积淀了旧石器早、中、晚各个时期的远古人类创造的原生态文化,积淀了新石器早、中、晚各个历史发展阶段古代先民创造的灿烂文明,而且还蕴含了历代人类文明的海量信息,具有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是研究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灿烂文化的生动实物载体。  以三峡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为例:从考古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资源看,长江三峡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时,东、西两地的文化就有着密切的联系,文化内涵就有着惊人的相似处。约自中期开始呈现出两种不同类型的原始文化面貌。三峡东部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发展序列已经建立,其演变序列是:桅杆坪遗存(新石器时代初期)斗城背溪文化(新石器时代早期)斗大溪文化(新石器时代中期)斗屈家岭文化(新石器时代晚期)斗石家河文化(新石器时代末期)。东部地区的一些新石器时代遗存中,以大溪文化的资料最为丰富,其中出土的有我国石器时代石器中最大的石斧(号称“石斧王”,该石器现成列于中国国家博物馆),与我国古代文字有一定联系的多达300余片刻划符号,描绘当时人们生活的各类彩陶。在著名的大溪遗址,不足700平方米的范围内清理出墓葬多达200余座。此外,大溪文化资料还显示,至少从新石器时代中期大溪文化开始,三峡地区已经与中原同时期的仰韶文化有了密切联系。三峡西部地区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学文化的发展序列也已基本上构建成,其演变序列是:鱼复浦遗存(初期)→玉溪遗存(早期)→哨棚嘴下层历史遗存(中期)→哨棚嘴晚期历史遗存。西部地区的一些新石器时代人类居住遗址中,以哨棚嘴历史遗存的文化内涵最为丰富。从时代上看,哨棚嘴早期历史遗存,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中期,往后可一直延续到夏商周及秦汉以后,从某些遗物中还可观察到有不少是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遗风。如将一些陶器的口部装饰成花边,大量作圜底状的炊器等。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后三峡时期的文化资源开发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