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8 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 作者:李金和
内容概要
任何社会都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都是物质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的统一。物质硬实力不行,可能一击就垮;文化软实力不行,可能不击自垮。而精神文明和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就是核心价值体系,离开明确的核心价值体系支撑而能稳定持续地发展的社会是不存在的。本书以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为指针、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实践为基础,在当下中国实景和中国历史中景的结合中融汇世界历史远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展开一个从“来龙”到“去脉”的探讨,力求深层解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什么建设”、“谁来建设”、“怎样建设”三大根本问题。
书籍目录
导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第一章 近代中国社会价值转型与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的中国选择一、传统中国核心价值体系的原初表达及其异化(一)敬德保民:西周时期天道人伦的转向(二)仁爱与民本:传统中国核心价值的原初体系(三)三纲五常:传统中国核心价值原初体系的异化二、传统中国核心价值体系的近代裂变与重估(一)进化主义:社会价值观的转换一(二)臣民到新民:人生价值观的变革(三)民主、科学、人权:近代中国核心价值体系的重估三、中国最早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的马克思主义价值叙说(一)《法俄革命之比较观》之价值视阈(二)《庶民的胜利》、《Bolshevism的胜利》之价值立场-(三)《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之价值表达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创者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价值“本源”(一)陈望道译《共产党宣言》(二)柯祖基著《阶级争斗》(三)克卡模著《社会主义史》五、孙中山三民主义价值观的转向与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的中国选择(一)“三大主义皆基本于民”:三民主义的价值观基点(二)联俄、容纳共产党、扶助农工:三民主义价值观的政策转向(三)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中国选择的历史证明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中国化与现当代中国核心价值体系的历史建构一、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哲学基础的中国化模式(一)阶级斗争模式(二)生产力模式(三)以人民为本模式二、以“革命”为主题的“阶级斗争”核心价值观(一)实事求是的实践论(二)民族独立(三)人民解放三、以“建设”为主题的“生产力”核心价值观(一)鼓实劲、说实话、干实事、求实效(二)富强、民主、文明(三)共同富裕四、以“发展”为主题的“以人民为本”核心价值观(一)民生为本(二)公平正义(三)社会和谐第三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当代中国价值观建设的实践总结与理论抽象一、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中国化成果的体系化(一)人民群众价值主体观(二)“三个有利于”价值评价观(三)先进文化价值构念观(四)科学发展价值战略观二、中国传统价值观的现代转化与承继(一)和为贵(二)民惟邦本(三)“治”国“平”天下三、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的批判与超越(一)个人主义(二)自由主义(三)实用主义四、“前三十年”价值观的省思与调整(一)平均主义(二)政治本位(三)“唯上”、“唯书”、“唯风”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生价值观的反思与提升(一)理性主义(二)功利主义(三)改革创新精神第四章 当代中国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实践主体一、范导主体:中国共产党(一)垂“范”(二)导“向”二、责任主体:公共管理组织(一)行使公共权力的政府(二)承载“社会利益”的企业(三)旨在增进“公益”的NGO三、核心主体:人民群众(一)大众参与(二)大众创建(三)大众认同四、重点学习主体:领导干部、青少年和公众人物(一)领导干部(二)青少年(三)公众人物第五章 当代中国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实践机制一、范导机制(一)“言传”范导(二)“身教”范导二、监督机制(一)法制监督(二)行政监督(三)舆论监督(四)网络监督三、激励机制(一)利益协调激励(二)道德“资本”激励(三)环境和谐激励四、教育机制(一)理论“学理”教育(二)实践“体验”教育(三)榜样示范教育结语马克思主义价值理性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实践:为何?何为?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编辑推荐
《当代中国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以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为指针、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实践为基础,在当下中国实景和中国历史中景的结合中融汇世界历史远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展开一个从“来龙”到“去脉”的探讨,力求深层解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什么建设”、“谁来建设”、“怎样建设”三大根本问题。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