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4 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 作者:陈会颖 页数:273 字数:212000
前言
序言 自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提出“文明冲突论”后,外交中的文化因素越来越引起各国学者的关注,成为国际关系研究领域的前沿课题。作为一种国家软实力,文化是国家智慧的象征、民族心理的载体和民族品格的真实写照。任何国家的对外政策都深深扎根于本国独特的文化土壤,传递着一国文化价值观的核心信息。文化作为国家外交决策的根基,对外交决策的形成和演变具有根本性的影响。任何国家的外交战略决策都离不开国内政治的考虑,而国内政治又深受本国的意识形态、文化传统、民族特性、宗教信仰等文化因素的浸染。可以说,文化因素正在超越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因素,成为影响国家外交的核心因素。因此,研究国家外交决策就必须对国家的文化进行深度剖析,分析国内政治产生的文化原因,从而深刻认识国家外交政策的特征和实质。 在我国提出“文化兴国”战略的新形势下,从文化的角度阐释国家外交的重要性就更为凸显。“文化兴国”强调“以文化助经济,以文化协政治,以文化促外交”,是对胡锦涛总书记“建立21世纪中国新国格”的战略解读。从文化的视角解析各国外交战略决策,深刻认识世界各主要大国关系的文化本质,准确把握中国与世界各主要大国关系的发展趋势是我国对外决策的需要,也是践行“构建和谐世界”,实现“文化兴国”战略目标的需要。 由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董秀丽教授率领的国际政治学术团队撰写的《外交的文化阐释》系列专著是全国国际政治研究领域第一套从文化视角解读大国外交的系列专著。该套专著分为美国卷、法国卷、德国卷、俄罗斯卷、中国卷、日本卷和阿拉伯卷,共七卷,从民族特性、文化传统、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等方面对世界大国外交的文化基础进行系统的梳理,对各国外交决策中的文化因素进行细致解读,对文化在外交政策、外交思想、外交行为中的重要作用进行深入分析。《外交的文化阐释》是一套具有创新意义的学术著作,不仅对我们系统了解各国的外交特点、文化根源和外交趋向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而且对研究中国的外交政策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堪称是国际政治研究领域的重大成果。相信该系列专著会受到广大学者和读者的欢迎,产生很好的社会效益。 董秀丽教授率领的学术团队是北京的外国语学院的一支优秀科研团队,这支团队因团结协作、充满活力和硕果累累而备受赞誉。近几年,这支团队凭借敏锐的专业触觉、深厚的凝聚力和超凡的创新力,共同承担、完成了大量国际政治前沿课题的集体项目,出版专著20余部,发表论文近60篇。团队成员赵剑、申险峰、郭依峰、陈会颖、柳思思、肖洋都是热爱教学、潜心钻研的国际政治专业的优秀教师和中坚力量。他们在2010年10月成功撰写了《世界能源战略与能源外交》系列专著之后,又圆满完成了每人一卷的《外交的文化阐释》系列专著的撰写工作,再一次展示了他们非凡的学术才华和扎实的专业功底。 我很高兴能与这个团队合作共事,并衷心希望董秀丽教授率领的优秀团队在国际问题研究领域出更多高水平、高质量的科研成果。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校长 周烈
内容概要
本书从民族特性、文化传统、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等方面对法国文化进行系统的梳理和解读,对文化在法国外交政策、外交思想、外交行为中的重要作用进行深入分析。
作者简介
陈会颖,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副教授,著有《法国历史与文化》《大国崛起的文化解读》,译有《全球文明史》《文明的脚步》,在《清华大学学报》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导言
第二章 外交基础
一、早期发展历史
二、地缘环境特点
三、丰富的文化源流
四、独特的文化理念
五、伟大的领导者
第三章 争霸欧陆:路易十四时代的外交
一、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国家
二、“三十年战争”及其影响
三、巩固和扩大法国的“天然疆界”
四、“为荣誉而战”的骑士精神
五、“国家利益至上”的外交理念
六、“权力均衡”的双刃剑
小结
第四章 输出革命:拿破仑时期的外交
一、启蒙运动与大革命风暴
二、“对宫廷战争”
三、捍卫和推广大革命成果
四、民族主义?爱国主义
五、世界主义?普适主义
六、个人野心?霸权思想
七、难以突破的地缘局限和均势格局
小结
第五章 海外扩张:殖民时代的外交
一、殖民主义的发展阶段
二、工业革命与经济发展
三、殖民征服的脚步
四、殖民统治的方式
五、“将福音传播给每一个人”
六、种族优越?文明开化
七、“壮大法兰西民族”
八、中央集权的政治传统
小结
第六章 重塑大国:戴高乐时期的外交
一、国内政治经济基础
二、国际冷战局势的缓和
三、抵制美国的霸权
四、维护帝国的完整性
五、戴高乐主义
六、“伟大”的法兰西
小结
第七章 超越自我:面向未来的外交
一、法国的衰落与欧洲分裂
二、美苏对抗与法国的困境
三、法德的敌对与和解
四、一体化的发展道路
五、同源的历史与文化
六、“欧洲联合”的思想轨迹
七、传统外交观念的转变
小结
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文化”是人类社会中最普通的名词,但又是人类词汇中最复杂的名词。直到目前,在文化研究中,“文化”仍是一个尚无统一定义的概念。据一些国外学者的粗略统计,到20世纪80年代末,关于“文化”的定义已超过250种,1998年最新资料则说有近500种“文化”定义。英国著名人类学家爱德华•伯内特•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1832~1917年)是现代社会第一个对文化概念进行人类学界定的学者。他对文化的界定是:“文化是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他作为社会一分子所习得的任何才能与习惯,是人类为使自己适应其环境和改善其生活方式的努力的总成绩。” 综合国内外学者对文化的定义,可以有如下几种分类。有的学者把文化分为两大类——广义的文化和狭义的文化。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也就是把人类创造的一切都视为文化;狭义的文化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每一种文化都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社会物质生产发展的连续性,决定文化的发展也具有连续性和历史继承性。还有的学者把文化分为三类——广义的文化、狭义的文化和中间层次的文化,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生活中所创造的一切,包括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全部内容及其成果;狭义的文化专指文学艺术;而在广义和狭义之间的中间层次的文化是指与政治、经济有别的全部精神生产成果。还有学者把文化定义为人类复杂精神生活的整体,涵盖知识、信仰、艺术、道德、宗教、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其他各种能力与习惯。尽管国际社会对文化的定义千差万别,然而在国际关系研究领域,文化概念是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成机构,包括政治、法律、道德、民族、宗教、科学等观点、思想及其相应的制度。文化与经济、政治等因素相辅相成,共同发挥作用。因为政治、文化与经济各有自己的理论侧重点,而从文化的角度来解读国家外交决策,能够挖掘深层次原因,更具透视力,更能阐释国家外交决策的本质。
编辑推荐
《外交的文化阐释:法国卷》适合对国际关系感兴趣者及相关的研究者阅读。在我国提出“文化兴国”战略的新形势下,从文化的角度阐释国家外交的重要性就更为凸显。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