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5 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 作者:赵剑 页数:313 字数:299000
Tag标签:无
前言
序言 自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提出“文明冲突论”后,外交中的文化因素越来越引起各国学者的关注,成为国际关系研究领域的前沿课题。作为一种国家软实力,文化是国家智慧的象征、民族心理的载体和民族品格的真实写照。任何国家的对外政策都深深扎根于本国独特的文化土壤,传递着一国文化价值观的核心信息。文化作为国家外交决策的根基,对外交决策的形成和演变具有根本性的影响。任何国家的外交战略决策都离不开国内政治的考虑,而国内政治又深受本国的意识形态、文化传统、民族特性、宗教信仰等文化因素的浸染。可以说,文化因素正在超越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因素,成为影响国家外交的核心因素。因此,研究国家外交决策就必须对国家的文化进行深度剖析,分析国内政治产生的文化原因,从而深刻认识国家外交政策的特征和实质。 在我国提出“文化兴国”战略的新形势下,从文化的角度阐释国家外交的重要性就更为凸显。“文化兴国”强调“以文化助经济,以文化协政治,以文化促外交”,是对胡锦涛总书记“建立21世纪中国新国格”的战略解读。从文化的视角解析各国外交战略决策,深刻认识世界各主要大国关系的文化本质,准确把握中国与世界各主要大国关系的发展趋势是我国对外决策的需要,也是践行“构建和谐世界”,实现“文化兴国”战略目标的需要。 由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董秀丽教授率领的国际政治学术团队撰写的《外交的文化阐释》系列专著是全国国际政治研究领域第一套从文化视角解读大国外交的系列专著。该套专著分为美国卷、法国卷、德国卷、俄罗斯卷、中国卷、日本卷和阿拉伯卷,共七卷,从民族特性、文化传统、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等方面对世界大国外交的文化基础进行系统的梳理,对各国外交决策中的文化因素进行细致解读,对文化在外交政策、外交思想、外交行为中的重要作用进行深入分析。《外交的文化阐释》是一套具有创新意义的学术著作,不仅对我们系统了解各国的外交特点、文化根源和外交趋向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而且对研究中国的外交政策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堪称是国际政治研究领域的重大成果。相信该系列专著会受到广大学者和读者的欢迎,产生很好的社会效益。 董秀丽教授率领的学术团队是北京的外国语学院的一支优秀科研团队,这支团队因团结协作、充满活力和硕果累累而备受赞誉。近几年,这支团队凭借敏锐的专业触觉、深厚的凝聚力和超凡的创新力,共同承担、完成了大量国际政治前沿课题的集体项目,出版专著20余部,发表论文近60篇。团队成员赵剑、申险峰、郭依峰、陈会颖、柳思思、肖洋都是热爱教学、潜心钻研的国际政治专业的优秀教师和中坚力量。他们在2010年10月成功撰写了《世界能源战略与能源外交》系列专著之后,又圆满完成了每人一卷的《外交的文化阐释》系列专著的撰写工作,再一次展示了他们非凡的学术才华和扎实的专业功底。 我很高兴能与这个团队合作共事,并衷心希望董秀丽教授率领的优秀团队在国际问题研究领域出更多高水平、高质量的科研成果。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校长周烈
内容概要
赵剑编著的《外交的文化阐释·中国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与精神特质进行较系统的剖析,在此影响下的中国外交呈现着自己的独特之处。本书分16世纪以前的中国传统外交、16~19世纪中期的中国外交、艰难转型的晚清外交、中华民国外交及毛泽东时代的中国外交五个阶段论述文化在外交政策、外交思想、外交行为中的重要影响。《外交的文化阐释·中国卷》适合对国际关系感兴趣者及相关的研究者阅读。
作者简介
赵剑,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对外关系、中国近现代史、中国传统文化,主要著作有《世界能源战略与能源外交?中国卷》(专著)、《中美外交的文化解读》(合著)、《美国外交的文化阐释》(合著)等;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书籍目录
导言
第一节 文化概说
一、文化的定义
二、文化的内涵与外延
三、文化的特征
第二节 国际政治文化理论体系
一、国际文化体系中的文化结构
二、国际文化体系中的文化单位
三、国际文化体系中的文化力
四、国际文化体系中的文化功能
第三节 文化与国家外交
一、外交的影响因素
二、文化对国家外交的影响
第一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与精神特质
第一节 中国文化产生的自然环境基础
一、中国的自然环境
二、中国历史地理
第二节 中国文化产生的经济基础
第三节 中国文化的历程:曲折发展、绵延不绝
一、上古时期——夏商周时代
二、秦汉——隋唐时代
三、宋元明清时代
四、近代以来
第四节 中国文化的内容:包罗万象、异彩纷呈
一、中国“文化”的概念
二、中国思想文化的主要内容
三、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基本特征
第五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
一、中国传统文化过于注重人伦道德
二、中国传统文化过分讲求重义轻利
三、传统儒家思想文化对中国发展的消极影响
第二章 16世纪以前的中国传统外交
第一节 宗藩一朝贡体系在中国古代的发展历程
一、宗藩体系的雏形是中国古代的畿服制度
二、朝贡制度基本确立成型
三、朝贡体系的完备
四、朝贡体系的顶峰
五、朝贡体系的衰败
第二节 宗藩体系的主要作用和影响
一、中华文化的传播
二、朝贡贸易中的“市舶司”制度
第三节 传统宗藩一朝贡体系的主要特征
一、和平主义不干涉政策
二、松散而脆弱的“中心—外围”权力结构模式
三、经济上平等互利,讲求“厚往薄来”
四、具有联盟外交的鲜明特色
五、文化制度层面的强大吸引力
六、朝贡国之间并不平等的外交地位
第四节 传统朝贡制度在明代盛极一时
一、郑和下西洋
二、明代的朝贡贸易
三、朝贡体系的实际意义
第三章 16—19世纪中期的中国外交
第一节 16—19世纪中期的西方与中国
一、15世纪末的世界地理大发现
二、明后期、清前期海外贸易政策的变化
第二节 近代以前中国与欧洲的碰撞
一、中国与沙俄的交涉
二、英国在中国的碰壁
第四章 晚清外交的艰难转型
第一节 明末至清前期西欧殖民势力开始人侵中国
一、明末西欧殖民势力开始入侵
二、英国对中国殖民侵略的开始
第二节 作为世界近代国际关系开端的欧洲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一、欧洲“三十年战争”
二、欧洲条约体系的开端是《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三、《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对国际关系产生了多方面的积极影响
第三节 晚清士大夫阶层传统“华夷观念”的转变
一、“师夷长技以制夷”
二、《瀛环志略》
三、寂寞、失意的郭嵩焘
第四节 中国传统宗藩体系的瓦解和崩溃
一、琉球
二、越南
三、朝鲜
第五节 晚清外交思想的变化
一、鸦片战争前的外交理念
二、对时局的重新认识
三、中国中心观的转变
四、中华文明优越感的丧失
五、传统“华夷观念”的转变
第六节 逐渐走向近代化的晚清外交
一、国际法正式输入中国
二、近代外交机构的诞生——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和外务部
第五章 东西方文化共同影响下的中华民国外交
第一节 西方文化对民国时期外交的影响
一、西方文化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二、拥有中西合璧教育背景的民国外交家
三、民国早期职业外交家的代表性成就
第二节 近代民族主义思潮对中华民国外交的影响
一、废除不平等条约运动
二、民国外交史上典型的民族主义运动
第六章 “正其义不谋其利”:毛泽东时代的中国外交
第一节 儒家的“君子”之道
一、何谓“君子”
二、君子之“义”
第二节 建政初期外交中的君子之道
一、建政初期的外交方针和政策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第三节 以意识形态为主导的20世纪60~70年代中国外交
一、“两面开弓”“四面出击”的20世纪60年代中国外交
二、“反对两霸,侧重打击苏霸”的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
附录
附录一 南京条约
附录二 中英北京条约
附录三 马关条约
附录四 辛丑条约
附录五 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附录六 中华人民共和国一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附录七 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
附录八 关于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定
附录九 关于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补充协定
附录十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
附录十一 中国近现代历任外交部长列表
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以中国为核心宗主国的传统的东亚宗藩-朝贡体系,既不以军事征服为手段,也不以占领、奴役为目的,它是中国儒家文化中“温良恭让”、“仁义礼信”、“内圣外王”、“推己及人”等代表性思想在国际关系中的体现和外化,反映了中国自古以来在处理对外关系时的和平主义主流倾向。 ……
编辑推荐
赵剑编著的《外交的文化阐释·中国卷》是一本具有创新意义的学术著作,不仅对我们系统了解中国的外交特点、文化根源和外交趋向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而且对研究中国的外交政策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堪称是国际政治研究领域的重大成果。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