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故事全书

出版时间:2012-1  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  作者:白庚胜 总主编  页数:443  字数:440000  

前言

春天的故事(代总序)    对于中华民族来说,21世纪是与中国民间文艺保护的春天一起来到神州大地的。    正如20世纪新中国历史开篇注定要从知识界对民间文艺的关注及其从中寻找现代化的资源与动力开启那样,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精英阶层乃至普通群众,在新纪元伊始之际亦把深沉的目光投向了中华大地上五千年积淀丰厚的民间文艺遗存:几多焦虑,几多审视,几多期待……    辛巳之春,在送走整整一个世纪的痛苦与欢乐、牺牲与胜利之后,随着4月的和风一寸寸染绿京城的街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终于完成了新统帅部的组建,并在冯骥才主席的倡导下作出了用10年时间在全中国境内实施“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战略决策。其内容是对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56个民族的民间文化作一次“地毯式”的大普查,最终编纂出版县卷本《中国民俗志》(3000卷)、省卷本《中国民间美术图录》(31卷)、专题集《中国木版年画集成》(20卷)、《中国剪纸集成》(50卷)、《中国唐卡集成》(20卷)、《中国古村落民居集成》(50卷)、《中国服饰集成》(60卷)、《中国彩塑集成》(10卷)、《中国民窑陶瓷集成》(10卷)、《中国皮影集成》(10卷)、《中国民间杰出传承人集成》(100卷)、《中国史诗集成》(300卷)、《中国民间叙事长诗集成》(500卷),并命名一大批民间艺术家,建立一系列民间文艺之乡与民间文艺保护基地、传承基地,建立民间文艺数据库。其目的,不外乎是固守中华文明根脉、传承中国文化薪火。    想当初,没有上级的指示,没有企业的支持,没有出版社的承诺,一切都只是一个发生在初春里的梦。于是,多少赞叹如春潮涌起,多少怀疑似涛声依旧,多少讥讽穿行在街巷,多少风险横陈于前路。但是,紧迫感、责任心使我们义无反顾,民间情怀、国家利益令我们坚定前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众志成城,誓将梦想化现实。    由于顺应了发展多元文化的时代潮流,也顺应了弘扬民族精神、实现中华复兴的党心、民意,春天的梦想一天天成长:在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扶持优秀民间文艺及国家级大型文化工程之后,中宣部决定襄助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持实施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在获得民间文艺界前辈贾芝、冯元蔚诸先生的全力支持后,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新闻发布会于2003年2月18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实施工作会议于2003年3月25日至26日在北京正式召开,第一批实施省区及专项随之开展行动。    作为主干项目,编纂出版包括《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在内的“中国民间文学全书”,从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动议之初就被提到了议事日程。这是因为:作为这项工作重要基础的“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工作的组织系统仍然存在;其省卷本编纂工作仍在进行;大多数地区都已编定有关县卷本。我们相信,它定能成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第一批收获。    难忘啊,从1984年起,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当时称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曾先后动员200多万名民间文艺工作者从事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民间文学普查,先后收集到40亿字的文学资料。其中,包括184万篇民间故事,302万首民间歌谣,748万条谚语,各种专集4000多种。这是一笔多么丰厚的遗产!如今,作为这项工程的最终成果《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省卷本的编纂出版正在接近尾声,而曾经主持这项工作的钟敬文、马学良、姜彬等领袖人物却长眠大地,再也看不到这赏心悦目的收获,还有许多民间文艺传人早已作古化春泥,许多“三套集成”工作者从“青青子衿”变成了“白发老翁”。面对这一切,除了继续做好“三套集成”省卷本的后续工作之外,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能够拒绝编纂出版他们苦苦收集到的民间文学原始资料?    怀着如火燃烧的激情以及对民间文艺事业的忠诚,我们经过两年多的准备,于2004年4月正式启动《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专项。那时的杭州,正是“江南草长,落英缤纷,群莺乱飞”,一派明媚的春光。    在实施这项工作的过程中,多少感人的故事就发生在我的身边: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先生以他作家的情怀与文化领袖的睿智,始终坚持将包括《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在内的“中国民间文学全书”编纂出版工作纳入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并具体过问它的体例设计、出版、文本审定、封面设计,真正做到了事无巨细、精益求精,自己的文学创作却因此被束之高阁;杨亮才先生是中国民间文艺界的老同志、老领导,他不仅参与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全部策划,而且还主动承担了《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整体设计,并不顾七旬高龄奔走于湖北、云南、山东、河南、河北等地摸底游说,直至回老家部署大理白族自治州12卷示范本的编纂工作;赵寅松是白族文化专家,他任所长的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文化研究所并不从属于文联系统,但他在得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正在主持实施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后主动请缨,不仅承担了《云南甲马集成》大理部分的编纂工作,而且还以极快的速度、较高的质量完成了《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大理白族自治州12卷示范本的编纂工作。他说:“抢救遗产不分内外,保护文化岂等文件经费!”这是他的心声,也是全中国民间文艺工作者的深愿;与赵寅松先生一道为示范本的编纂作出贡献的还有湖北省民协主席傅广典先生及宜昌市民协主席王作栋先生。在他们的主持下,“当阳卷”示范本的编纂亦高速优质,一锤定音。    随着河南信阳文联主席廖永亮、山东枣庄民协主席王善民、内蒙古民协主席那顺、中国民协副主席兼吉林省民协主席曹保明、江苏省徐州市民协负责人殷召义等先后加入到《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编纂工作中来,早日高水平出版这些成果便成为当务之急。也就在这个时刻,经过不断挫折,我们最终与知识产权出版社喜结良缘。该社有胆有识的社长董铁鹰先生与总编辑欧剑先生、副总编辑王润贵先生决定投巨资以圆这套“全书”的出版梦。这使我们感到鼓舞,也更使我们坚信中国尚有出版家,而不仅有追逐名利的出版商!促成这段良缘的是一位名叫孙昕的年轻女士。她曾在2002年与2003年两次采访过我,以报道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在无“红头文件”、无一分钱的背景下组织实施的壮举。那时,她是一名记者。2004年,她从《中国知识产权报》转调到知识产权出版社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给我打电话了解这项工程的进展以及有关成果的出版问题。当她了解到我们虽已获中华书局斥资帮助出版《中国木版年画集成》、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资帮助出版“中国口头与非物质遗产推介丛书”,但《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出版维艰之后,决定向本社领导反映抢救工程面临的困难。对此,我心存疑,而被知识产权出版社的出版家们铁肩担大义。慨然允诺。    这,都是发生在2l世纪春天里的故事。    在这个春天里,我十分荣幸能成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最高统帅部的一个成员,并奉调协助冯骥才主席主持协会日常工作及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组织领导工作。可以说,这四年里,我是与中国民间文艺的梦想一起不断成长的。尽管衣带渐宽、双鬓初霜,我与我的同仁们却无怨无悔,抱诚守贞,一直执著于为祖国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而努力。这是因为我时刻听到来自田野的呼唤:暂先放下你的寸管,作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我亦不断被冯骥才主席对国家文化命运的关切所震撼:暂先离开你的书斋,走到人民群众中去。是的,暂先放下,是为了永远拿起——学术;一时离开,是为了不朽的存在——人民文化。    在这部洋洋3000卷的《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即将问世之际,我觉得有必要对这项工作的缘起与经纬作一些简单的诠释。    关于名称  《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名副其实。它之所以以“中国”相冠,表明其中所收作品遍及内地及港、澳、台地区。港、澳、台地区民间故事作品入“全书”是藉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教授金荣华先生之力才得以实现的。这在“三套集成”时代是不可能、也是没有做到的;所谓“民间故事”沿用的是《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所使用的广义性概念,它泛指一切散文体民间口头创作,包括神话、故事、传说之属;“全书”之称,因它基本反映了中国民间故事的基本情况而定,它的确在内容、形式、地域、民族、体裁、题材等方面都比较全面、客观。以它的编纂出版为标志,中国民间故事的形象将不再残缺星碎、模糊不清。    关于关系  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与“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工作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在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心组织实施、全面开拓创新》中即已作过明晰的阐释:“‘抢救工程’与‘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同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持承办的民间文化工程。‘抢救工程’是‘三套集成’工作的一种继承与延续,也是对‘三套集成’工作的一种拓展与深化、发展。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但其抢救保护民间文化遗产的精神是一致的。在文学意义上,‘抢救工程’是对‘三套集成’的范围扩充,增加了史诗、民间叙事长诗;在艺术意义上,‘抢救工程’增加了民间工艺美术,为‘中国民间文艺十套集成’中缺少的相关部分作了‘补天’;在文化意义上,‘抢救工程’把‘民俗文化’作为重点工作之一,力求一网打尽,理清了民间文学与民间艺术存在基础的关系。在‘抢救工程’实施过程中,还将最终完成‘三套集成’工作的遗留问题,不仅争取出版《中国民间文学集成》,还将对历时20年的‘三套集成’进行总结、评奖,并探讨有关资料的活化与应用问题。”    也就是说,在最初的创意之中,周巍峙主席所主持的“中国民间文艺十套集成”工程之组成部分“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县卷本是拟在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中以《中国民间文学全书》的形式加以编纂出版的。后来,由于经费方面的原因,不得不改弦易辙,决定先编纂出版县卷本《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歌谣、谚语、史诗、民间叙事长诗等则留待今后再相机启动编纂出版。显然,《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编纂出版并不是平地起高楼,也不是刻意另起炉灶,它基本属于“三套集成”《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县卷本资料的系统编纂出版。    关于原则在2004年3月26日至28日召开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推动会议”上,我受主席团的委托,作了《用优异的成绩编好〈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报告,对编纂出版这部“全书”提出了以下原则:1.分批实施、推进,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完成全部编纂出版任务;2.示范本先行,先编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12卷示范本及湖北省当阳卷示范本;3.对未编过县卷本的地区进行普查并编纂县卷本;4.对已编纂县卷本但未作过普查的地区进行普查,以补充原有县卷本资料;5.对已作过普查并编有县卷本的地区进行补充调查,以丰富原有文本;6.对已有少数民族文字县卷本进行翻译并补充有关资料,以编成汉语文县卷本;7.制定体例及出版方案,进行统一编纂及集中出版;8.成立从中央到省、市、县的四级领导小组、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会领导此项工作。虽然进度不一,但一年多来这项工作始终是按此原则实际进行的。    关于动机我们妁最初动机是:1.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当然包括对民间文学的抢救,抢救性保护是一个永恒的话题;2.大量的信息表明,由于种种原因,从1984年起被搜集到的民间文学资料正面临着各种厄运:或佚失无存,或藏诸私家,或变卖造纸,或鼠啮虫蛀,或风雨侵蚀,必须加大对它们的再抢救;3.通过《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编纂出版,为日后编纂出版《中国歌谣全书》、《中国谚语全书》、《中国史诗集成》、《中国民间叙事长诗集成》等积累经验,并最终完成“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各层级卷本的全部编纂出版;4.为方兴未艾的故事学、传说学、神话学及类型学、母题研究等提供最生动的资料,推动这些学科的发展进步;5.强化民间故事作品的社会应用,使之在人文精神建设、学术建设、道德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文艺建设、文化产业建设等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亲爱的朋友,《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摆放在您的案头并正一天天增高的今天,也正是全中国民间文艺工作者为您祝福、供您享用的盛大节日。为了这一天,我们付出了我们应该付出的一切;为了这一天,我们为自己的正确抉择、坚定信念、审慎工作而感到自豪。    自豪,来自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    光荣,展示了精神家园守望者的无私与智慧!    我们确信,春天的故事永远没有结束,她只会延伸为一次又一次秋天的收获。    2005年8月13日酷热中于北京潘家园寓所

内容概要

民间文化遗产是我们祖先数千年以来创造的极其丰富和宝贵的文化财富,是我们民族情感、道德传统,个性特征以及凝聚力和亲和力的载体,也是我们发展先进文化以及提高综合国力不可或缺的精神资源。
本书是《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之一的《安徽滁州南谯卷》,包括神话、传说、故事、笑话四大类,均收集于该县城乡各地,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反映了来安的人文风貌和风土人情,并且保留了口头作品的原汁原味和鲜活性。
《安徽滁州南谯卷》由汪宗文等编著。

书籍目录

神 话
十里上天梯
韩湘子出世
铁拐李的腿是怎么瘸的
喜鹊搭桥
雷公与雷婆
如来赖账
人心是肉做的
盘古
李老君出世
张果老倒骑驴
卜家墩的传说
仙女落扇皇甫山
何仙姑的传说
传说
动植物传说
苦哇鸟
猴子的故事
黄鳝的由来
蚊虫的由来
老鹰的传说
牛的故事
喳刺郎报恩
琅琊榆
檀树芯为啥有黑线
滁菊
南谯贡茶的由来
荷叶
半夏
杜仲
细辛
何首乌
西河柳
桑椹子
决明子
枸杞子
山楂果
巴戟天
山萸肉
地榆炭
烟草的故事
地方风物传说
烧纸的来历
“头勒子”的来历
补锅的扁担为啥两头翘
拜年的传说
围裙的来历
秤的由来
过了三天年,还是原还原
货郎挑子一头空
圆石头的由来
大碓窝和小碓窝
天鹅生蛋
望夫镜
秧歌石
棺材石
三问石屋与四尊侍女石
双仙石传说
试剑石传说
点兵石的故事
古驿道车辙的由来
公桥与母桥的传说
柏子潭传说
无意泉传说
落龙潭传说
冻骨泉传说
西牛望月
张四房下瓦到滁州
仙水泉的来历
二郎庙会的由来
故事
地名故事
琅琊山传说
皇甫山传说
白米山
独山与恋子山
大小独山的传说
磨盘山的传说
丰山传说
清流关的由来
宝珠与乌衣
沙河的传说
珠龙桥与龙亭口
大王郢的传说
大丰山与担子街
汪郢的来历
三官传说
黄泥传说
腰铺传说
花山传说
章广传说
太平集的来历
常山传说
曲亭的由来
施家集传说
张浦郢传说
吴港传说
燕窝李的来历
石厢李由来
朱岗的传说
雨留龚的来历
陈官塘的来历
瞎子洼传说
好汉田
断妖洞
九面塘的传说
金歪桥
驻马山与野马塘
苏塘与曾家坝
皇甫山仙人洞
土龙抢珠山
老牛坟的由来
五尖山上仙人洞
花板桥
皇甫山烽火台的传说
五女坝
神冲与神井
弥陀寺的传说
红琊山与红琊寺
龙骨包传说
黑狼庙传说
皇姑郢与常山古墓群
彩云洞的传说
二狼洞的传说
孟良练兵场
人物故事
醉翁不醉
太守与樵夫
欧阳修巧断婆媳案
千里送鹅毛
放牛与杀牛
打菩萨
看花鼓
画像
朱元璋与大柳树
朱元璋与黄圩
朱元璋与刘涧
木人拉锯
侯度断指
秦始皇与皇道山传说
陈友谅的传说
生活故事
有智不在年高
粘一起
黄狗拉犁
大树鸟
瞌睡金瞌睡银
看后世
借隔扇
三媳妇
贤良坟
张百忍
拾元宝
早不吃鸡中不吃梨
精老大与呆老二
五斤花
一个半朋友
土地老爷
呆子娶媳妇
女婿祝寿
作诗世家
长工箭
屈死鬼
名医赶不上时医
男人口气大
古井冒木头
小徒弟学乖
麻姑娘
解谜
自讨亏吃
聪明的三媳妇
巧妾哭灵
青灰绳
砍了一半
一个馒头一碗汤
小放牛戏弄老神仙
纸糊棺材葬老子
狼外婆
呆子学话
三妹巧骂两姐夫
邢春风报恩
狗咬吕洞宾不识好歹人
白果树上的人影子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种萝卜的老太婆
老王送东台
一毛不拔
两兄弟分家
文章九十九
秀才悔悟
姑嫂斗趣
五子不如石子
幻想故事
神草帽
赶山鞭
煎海珠
神仙种地
乌龙探母
天门钥匙
黄盆姑娘
王小二
四大金刚
人是泥巴做的
男人为何比女人多
对联故事
智仙巧对欧阳修
欧阳修续绝对
长工与小姐对对子
刘老头取胜朱老头
朱元璋出题试监生
巧对
死后对
奚落对
戏弄对
增字对
减字对
鬼怪故事
告城隍
水鬼
狐女
狐仙
鬼妻
水怪
水鬼与长工
笑 话
鹌鹑嘴
假月子
夫妻逗趣
蠢老婆做裤子
胡兄弟诌诗
扯谎
目不识丁
蠢子学话
枉头拜寿
就是那个东西
贴酱
掉泪是三行
我儿子比你儿子强
一泡尿抵一箩灰
是人怎不走
冻死也要吃块饼
指着吃也费
两亲家
大嫂子小月子
秃子护短
贾诗人
梦话退贼
四兄弟学艺
呆子相亲
一升面一个疙瘩
干了兑水稀了添面
只有一张嘴
附录一 故事家小档案
附录二 未收入本卷的主要作品篇目
后记

章节摘录

十里上天梯    有一家开饭店的,夫妻俩带一个宝贝儿子。    儿子还没有多大岁数,老两口就从乡下花几十吊钱买来个姓何的小姑娘来家做童养媳妇。这小姑娘长得水灵灵的,手勤嘴儿又甜,人家都叫她何小姑。    老婆婆对小姑狠得不得了,不是打,就是骂。小姑身上这块疤没长好呢,那块又破了,反正是没好日子过。    有一天老婆婆让小姑看店,自己到外边溜门子去了。一会儿,打外边走进饭店里七个穿得又脏又破的要饭的。    “小姑娘,给俺们弄些吃的吧。”    何小姑说:“我婆婆要我看店的,哪有什么给你们吃呢?”    “弄碗面吃吃也好。”    “我要弄给你吃,婆婆回来要打我呢。”    要饭的说:“你别看俺是讨饭的,钱还是有的,你只管下面,吃过了给钱。”    。    小姑忙得利索,一会儿工夫下好了一大锅面。七个要饭的一会儿工夫吃得干干净净。    小姑说:“给钱算账吧。”    这七个又说:“唉,小姑娘,俺们可是可怜巴巴的讨饭的,哪有钱呢?”    “你不是说有钱买面的么?”    “那是俺哄你的。”    “你不给钱,我要挨打的。”    “打你,你不能跑吗?”    这七个要饭的说着讲着出了店门,大步流星地往南走了。小姑眼睁睁见七个要饭的摇晃晃笑哈哈地走了,急得她直流泪。刚巧,老婆婆来家了,一见七个大海碗放在桌上,就问:“刚才做什么生意,收了多少钱?”    “刚才有几个要饭的要我弄饭,吃过了面说没有钱,走了。”    “往哪去了?”    “往东南去了。”    “你这个死、r头,快把他们喊回来,要不到钱看我可剥你的皮。”    小姑出了店门往南追,一边跑,一边喊。七个要饭的被喊回来了。要饭的对老婆婆说:“老板娘,我们都是吃百家食的人,全当你少做笔生意,行行好吧。”    老婆婆说:“哪有吃白食的道理?除非你给我吐回来,拉倒算和。”    “你真要吐,我们哥几个就吐了还你。”    老婆婆要何小姑端了个大黄盆子,七个要饭的把嘴张着,“啊乌,啊乌”地把吃的都吐出来了。    吃的面条怪好看吧,一吐出来就难看哕!难看还是小事,味道更不好闻了。    七个要饭的笑嘻嘻地说:“面条还给你,咱们不欠账。”说完,一脚紧一脚慢地往东南方去了。老婆婆气得火冒三丈高,顺手拿起捞面的笊子没头没脑地打何小姑。    老婆婆一边打,一边说:“你这个死丫头,这一盆东西是你给我糟的,你给我吃下去,不吃下去,我非打死你。”    小姑被打得受不住,只好憋住气吃下去几口。老婆婆还是一个劲地用捞面的笊子打。何小姑被打急了,一边夺过捞面笊子,一边往外跑。老婆婆在后面追。何小姑顺着路跑到南河边的高坎子上,只见七个要饭的站在水上半空中向何小姑招手。何小姑说:“这都是水,我往哪去?”话一落音,只见河上出现一座大桥。何小姑三步两步上了桥,跑到要饭的眼前,桥一下子又不见了,只见半空中何小姑与七个要饭的越飘越高,越飘越远了。    人们都说,何小姑是七个仙人度她成仙的,成何仙姑了。后来人们把南河边的高坎子说是十里上天梯,何仙姑从这上的天。    不信,你看画子上八洞神仙的何仙姑手里拿的是什么,是捞面的笊子。    讲述:袁本义 78岁 工人    记录:刘新平    采录时间地点:1981年4月采录于滁州建筑公司    韩湘子出世    有姓王的老夫妻俩。老头子年轻时就爱玩,祖传的一竿箫。到了他手里,吹得比谁都中听。只要听说哪里有吹箫的好手,再远的路。他也要去学去听。他吹箫吹出了名,家里田租给旁人种,自己一天到晚只顾和一班好友吹弹拉唱。不久,家业一天比一天穷了。少年苦不为苦,老来苦才真苦呢。老夫妻俩都是七十多岁的人了,日子过的吃上顿没下顿的。    这一年的年三十,鹅毛大雪满天飞。老太婆说:“家里米无一把,面无一升。你吹箫是出了名的,你不能上街去吹吹箫,左邻右舍帮点钱。咱也好过个年。”    老头子上街去了。地上雪多深的,老头子走啊走,走不动了。天又冷,肚子又空,心想不如死了算啦。他把脸朝下,睡在雪窝里,一边吹箫一边等死。    刚巧天上的九个仙女到王母娘娘那里赴会,听到了箫声,就降下了云朵,来到王老头身边,对王老头说:“老人家,你怎么睡在这冰天雪地里呀,不怕冻坏了身子?”“你这几位姑娘不要管我这无用的人啦,我活在人世上遭罪还不如死了好呢。”仙女说:“老人家有什么难处,讲给我们听听,我们姐妹们也好帮帮你呀!”    王老头把家里的苦情说了一遍。一个仙女说:“我这有一只笔,你老人家拿去画画儿,能换钱使,比吹箫省气力。”    “我从小喜欢看画儿,哪会画画呢?”    “这只笔不同一般,你想画什么就能画什么。画的山山水水、梅兰竹菊、百鸟朝凤能跟活的一样。不用墨不用色,拿笔往纸上一点就行啦。”    “啊,那还怪奇巧的呢!”P3-5

后记

南谯区位于皖东中部,环抱滁州市区四周。地跨北纬32°05’至32°36’,东经117°50’至118°30。东交来安县,西接定远、肥东两县,南邻全椒县,北倚明光市,东南与南京市浦口区隔滁河相望。总面积1271平方公里,2006年末27万人口。设8镇8乡1个办事处1个管理区,区政府驻滁州市东大街。    南谯区建于1993年元月,因南北朝,陈太建七年(575年),建南谯州而得名。是时境域属南谯州新昌郡。隋开皇九年(589年)改南谯州为滁州,废新昌郡,省高塘、乐钜入顿丘,改新昌县为清流县,区域属清流县。至唐、宋、元三朝,皆属清流县。明洪武初,省清流入滁州。明、清两朝属滁州。民国元年(1912年)改滁州为滁县,区域属滁县。1983年撤县设滁州市(县级),又属县级滁州市。1993年元月,撤销县级滁州市,设立省辖滁州市,原县级市分为琅琊、南谯两区,境域为省辖滁州市郊区。    南谯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地方。境内大王镇卜家墩出土文物表明,新石器时期已有人类活动。南谯人民在这块美丽的土地上,用自己的勤劳与智慧,不仅创造了丰硕的物质财富,而且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古老的历史与文明,使南谯的文学素材蕴藏量极为丰富。民间故事则是群星璀璨,各呈异彩的各类文学作品中的一颗闪亮之星。民间故事滋生于本土,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选编这本集子时,乡情乡风悠悠而来,仿佛走进了故事中的山山水水,脑海里呈现出一幅美丽的南谯风土人情与民风民俗的画卷。书中《烧纸的来历》,描述了人去世时买黄纸,一边烧一边哭的情景,介绍了烧纸的由来。《头勒子的来历》,介绍了以前妇女戴头勒子的习俗。《过了三天年还是原还原》,写出南谯人民过春节时高高兴兴的热闹场面。《补锅的扁担两头翘》,讲述了补锅挑子两头翘小扁担的由来,表露了人民痛恨奸臣的情感。    民间故事是人民的口头文学,在文字出现以前已广泛流传。南谯的很多地方名字的由来,就是一代一代人口头传说流传下来的。书中的《乌衣传说》、《腰铺传说》、《清流关的由来》、《雨留龚的来历》、《吴港传说》等故事都与地名有关。有的传说与考古发现还有相似之处。《皇姑郢与常山古墓群》,说的是常山乡境内的古墓群故事。通过文物部门考证,传说中的皇姑墓葬及其陪葬确是古墓群。1993年12月被滁州市人民政府列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然,这些古墓是否与皇姑有关,还需进一步考证。    民间故事反映人民的愿望与爱憎。南谯人民古来就对乐善好施、扶贫济危者给予热情赞颂;对吝惜刻薄者以无情讽刺嘲笑。书中的《何仙姑传说》,赞扬了何仙姑贤淑、忍辱负重、心地善良的品格,对蛮横狠毒的恶婆婆则嘲笑讽刺。对清正廉明、为民办案的清官也同样给予讴歌。书中的《欧阳修巧断婆媳案》,颂扬了滁州知州欧阳修的智慧与为民秉公办案的品格;对贪官、贪婪者则给予讽刺。书中的《人为财死鸟为食亡》、《陈官塘的来历》、《聪明的三媳妇》等篇对昏官、贪心不足的人进行无情鞭笞和嘲笑讽刺。《白果树上的人影子》、《圆石头由来》等篇对无恶不作的坏人以无比愤恨……    这些民间故事,既有趣味性,也有可读性,从一个侧面展示了南谯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形象地反映了古往今来,南谯人民的优良品行、爱憎情感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对了解南谯、了解南谯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也大有裨益。    在南谯区这块热土上流传的民间故事多得数不清。新中国成立以来陆续有民间文学爱好者搜集整理,并在报刊上发表。上世纪80年代初,原县级滁州市收集整理出版《滁州民间故事》一书,其中绝大部分是现南谯区人讲述,整理或流传在区境的。本人多年从事宣传工作,钟情民间文学,上世纪80年代始,即注意收集民间故事,至2001年,近30年间,搜集整理民间故事80余篇,于同年出版了《南谯的传说》一书。本书副主编贵明广先生,是位文化工作者,多年笔耕不辍,收集过民间故事多篇,于2002年结集成册,出版《南谯民间故事》一书。    搜集整理《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安徽滁州·南谯卷》(以下简称《南谯卷》),是以上述三本民间故事集(《滁州民间故事》、《南谯的传说》、《南谯民间故事》)为基础,同时也向乡镇文化站与民间文学爱好者征集了一部分。我们遵照《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编辑委员会的部署、要求和有关规定,认真进行分类和筛选。编辑故事全书,我们始终坚持“全”、“真”的原则,忠实保持口传文学的特点、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及原汁原味。收集内容与范围着重是:本区人讲述与收集整理的;在区境内流传的。有关与区境毗邻的琅琊山、醉翁亭等方面的传说故事也收入本书。在上级编委会和南谯区政府、区政协的领导与关怀下,在沙河镇党委书记邓元松、镇长卜学贵,腰铺镇党委书记王良仁、镇长谢飞,章广镇党委书记胡明桂、镇长王玉明等乡镇领导支持下,区文化教育体育局具体组织实施,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终于编辑完成了《南谯卷》初稿。    由于水平有限,加之时间仓促,不足之处难免,祈请民间文学工作者与读者惠赐指教。    汪宗文    2007年2月

编辑推荐

《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包括街巷和地名的传说、历史人物传说、名胜古迹传说、其他传说、俗语故事、幻想故事、生活故事、笑话等。    本书是《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之《安徽滁州南谯卷》分册,由汪宗文等编著,主要收录了十里上天梯、韩湘子出世、铁拐李的腿是怎么瘸的、喜鹊搭桥、雷公与雷婆、如来赖账、人心是肉做的、盘古、李老君出世、张果老倒骑驴、卜家墩的传说等故事。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民间故事全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