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11 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 作者:周恒利 页数:204
内容概要
《道德·法治·文明:大学思政寻道》主要从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与研究出发,辅于中国传统与世界文明之鉴,是10余年来作者的所思所想,其中多篇文章提出了独特的新观点。 《道德·法治·文明:大学思政寻道》中笔者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整体上符合中国实际,但在某些点、某些方面、某些侧重点、某些拓展领域还存在一些应与时俱进的地方。比如:“大学通识修养的时钟体系”是笔者在近十年的教学实践中的独立创新;“人类知识体系的一种综合分类”是笔者对人类知识领域的长期思考;“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公元1898年”是笔者对比世界文明史思考而来;“道德三品:平德、高德、至德”是笔者对道德的新型分类;“修身做人的学问,还是治国正群的科学?”是笔者阅读王海明新伦理学提出的疑问和回答;“一流大学精神至少应蕴含三种品格”是笔者思考七年的结果;一国学复兴’端赖成功的现代化转型”是笔者对中国传统文化复兴和世界文明趋势的理性判断;“制度正义——制度伦理的核心与灵魂”是笔者在思政寻道中(到目前为止)寻找到的“道”的集中凝炼;等等。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思想道德与法治修养培养一种正向的、合乎道的自觉性道德三品:至德、高德、平德最要紧的是改革国民性一切律令都应用“应当”这个词来表达的法治精神的培育应远重于法律知识的灌输现代法治的五个基点改革开放与当代经济法学的构建基本人权、自然正义和社会利益乃社会法三大基本原则第二章 中国文化与世界文明不能与传统和解的民族近乎无根本质上的一种生活智慧学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我国近代史的断限与大学史育中华传统文化的五大思想源“国学复兴”端赖成功的现代化转型人类知识体系的一种综合分类谁的文明成为主流文明,谁将掌握世界第三章 法政伦理与制度正义探究强盛与清明之道l是修身做人的学问,还是治国正群的科学一流大学精神至少应蕴含三种品质全民“强制英语”的几个视角大学通识修养的时钟体系制度正义的常识性与法治实务素养制度正义——制度伦理的核心与灵魂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I.科学--实证(证伪)--说得清(人类的感官作证) 科学,中国古代称之为格致,其英文Science-词来源于拉丁文Scientia,意思是知识、学问。“从一定意义上说,有了科学实验的方法,人类关于自然界的知识才真正成为科学。”现在一般认为,科学是以范畴、定理、定律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多种现象的本质和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 在西方,提到科学,人们往往马上想到试验或实验。“以哥白尼太阳中心说为开端的近代实验科学,是科学的本质的真正体现。”在中国古代,科学的试验或实验特性较西方不明显,但从中国医药学的发展中也可以看出,它也是和观测、经验等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一切涉及科学的领域,某方面的知识在没有被“证实”之前很难被冠以科学知识的称谓。考察整个人类科学史,我们不难发现,实证性是科学的基本属性(当然,在证伪主义者波普尔等人看来,“不能被证伪”才是科学的基本属性。这样一来,科学是被证实还是不能被证伪便构成了哲学问题)。通俗点,我们可以把一切“说得清”的知识称之为科学知识。 现代科学按其研究对象,大体可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狭义上的科学有时专指自然科学,如“中国科学院”中的“科学”一词就不包括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一般而言,“当科学与技术结合在一起作为整体概念使用时,科学仅指自然科学”。从人类科学发展史来看,利用科学解释和改造现实世界的过程,也是一个实证的过程。如果将某一方面的知识称为科学,而它们还没得到实证,那还是称为假设或假说更为恰当。当然,科学意义上的实证应包括直接的实证和间接的实证。如暗物质问题,在没有通过试验得到实证之前,我们没有充分的理由将之称为科学知识。否则,人类就没必要投巨资去发射探测器了。 ……
编辑推荐
道德,一旦缺失或污染,则生命堪虞。所谓无德不立。因为,道德犹如阳光和空气,虽习以为常,但不可或缺。 法治,一旦无力或扭曲,则直接受害。所谓无法无天。因为,法治好比药品与食品,非时刻必需,却不可虚无。 文明,一旦裹足或腐化,则群己无望。所谓文明族盛。因为,文明就像生命有机体,唯吐故纳新,方荡益千秋。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