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1-1 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 作者:左言东 页数:337
前言
引 言 人类的脚步已迈进了21世纪。 人类向何处去?人类的前景是光明还是黑暗?是地球上每一个人都关心的头号问题。 1988年1月,全世界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集会,共同思考摆在人类面前的重大问题,寻找能使“人把自己的命运引向太阳而不是引向深渊”的答案。大会结束发表的宣言认为:“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宣言传达了两个极为重要的信息:一是21世纪的人类遭遇到了200万年以来从未有过的生存危机;二是解决危机的最有效办法是吸取孔子的智慧。这样的理论高瞻远瞩,震憾世界。 孔子是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在世界文明史上也占有崇高的地位。他对人类最伟大的贡献,是创立了真正意义的人学。美国总统里根曾在信中说:“孔子之高贵的行谊与伟大的伦理道德思想,不仅影响他的国人,也影响了全人类。孔子学说世代相传,提示全世界人类丰富的做人处世的原则。”美国麦克?哈特著《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孔子名列第五位。美国1985年的出版的《人民年鉴手册》,将孔子列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孔子的思想对西方的启蒙运动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中国是孔子的诞生地。中国人对孔子思想的认识有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他生前是一位教师,弟子号称三千,他的思想道德受到弟子们的景仰和崇敬。他也做过政府官员,取得了很好的政绩。但他的仁政思想未被当权者接纳,因而到处碰壁。秦始皇建立了专制皇权以后,大搞“焚书坑儒”,儒家思想遭到致命的打击。汉武帝“独尊儒术”,把儒家思想改造为文化专制的工具。宋代以后形成了封建礼教。“五四”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文化大革命”中又大搞“批林批孔”,孔子在国人的心目中威信扫地。改革开放以后包括儒家在内的传统文化有复兴的趋势,但受西方文化影响否定中国传统文化仍大有人在。就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集会的1988年,一部名为《河殇》的电视片在国内热播,这部电视片把中国传统文化看成是导致中国落后的祸根。直到进入21世纪,持类似观点的书竟非常畅销,还译成外文出口。有一位名牌大学教授著书,说孔子不过是条“丧家狗”,《论语》“杂乱无章”,“不知所云”。最后得出结论:“孔子不能救中国,也不能救世界。” 诺贝尔奖获得者巴黎集会所达成的共识,我是1997年在深圳第一次从一位研究生那里听到。后来在几本著作里看到,如:徐道一先生的《〈周易〉与二十一世纪》,张立文先生的《和合学》,陈秀惠先生的《陈立夫访谈录》。张家诚先生还有专著:《东方的智慧——75位诺贝尔奖得主共识的启示》。我对诺奖得主共识的真实性深信不疑,并从内心表示崇敬并接受。但是国内也有一些学者对诺奖得主共识的真实性提出质疑。原中国兵器工业第五设计研究院总设计师、高工胡祖尧先生为此做了大量的查证工作,证实诺奖得主共识确凿可信。最重要的第一手资料是澳大利亚《堪培拉时报》1988年1月24日的报道,标题是:“诺贝尔奖获得者说要汲取孔子的智慧”,副题是:“帕特里克?曼汉姆自巴黎报道”。报道中说:“诺贝尔奖获得者建议,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这是上周在巴黎召开的主题为‘面向21世纪’第一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国际大会上,参会者经过四天的讨论所得出的结论之一。在会议的新闻发布会上,最精彩的是汉内斯?阿尔文博士的发言。他在其等离子物理学研究领域中的辉煌将近结束时,得出如下结论‘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天地生人学术讲座为胡祖尧先生的查证落实召开了专题座谈会,主要发言如下: 周明:对人的关爱,是“孔子智慧”的精髓所在。中国文化对人类关怀的要义,在于阴阳互动、刚健日新的主体增长;在于“中和有节”的行为规范;在于“天人合一”、追求人与生存环境的和谐。 徐道一:孔子智慧能否有助于解决人类社会的危机,这是宏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关键所在。在21世纪,从人类生存和发展角度来看,应更多地关注儒家有关“和”的重要论述。“和”与“和实生物”应是孔子智慧中十分重要的理论概念 钟肇鹏:21世纪是高科技、原子能、电脑的信息时代。冤冤相报,这就是恐怖主义产生的根源。21世纪万一发生第三次世界大战,以现有的原子弹、氢弹等核武器就足以毁灭人类,甚至毁灭全球。这并非是危言耸听,而正是现代化高科技发展的负面结果。有远见的科学家看到这一危机,所以诺贝尔奖获得者阿尔文博士说: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孙开泰:孔子的思想核心是解决人与人之间关系问题。当今的霸权主义者,有点像春秋战国时代的霸主,他们的哲学指导思想,与“和而不同”正好相反,不是要和谐发展,而是要弱肉强食,不是和平共处,而是要战争解决问题。这样一来,社会危机就严重了,因为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已经造出了可以毁灭自己的武器。如果象霸权主义那样,用战争解决问题,就会导致人类自身的毁灭。 孔凯飞:日本学者梅原勇是长期从事研究西欧哲学的专家,他感慨道:“西方文明象瘟疫一样威胁着现代世界。”要摆脱这样的困境,唯一可行的办法是到东方文化宝库中去寻求智慧。日本学者池田知久说:“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治疗、应对现代进程中产生的危机。”奈斯比特说:“不能丢掉中国的传统文化,对全球化、对高新技术的认同,不能以牺牲中国文化为代价。”李约瑟1957年就说:“问题是人类如何对付科学与技术的潘多拉盒子?我再次说,按东方的见解行事。”罗素:“如果西方依旧蔑视东方而不能从那里学到哪怕很少一点的智慧,那么西方文明的行为趋向就只能是促使人类的彻底灭亡。”所以阿尔文博士才会得出那样的结论。 据胡祖尧先生查证,最早将诺贝尔奖得主推崇孔子那句话传到我国大陆的是吴德耀先生(新加坡东亚哲学所所长)。他在《古今人对孔子的评价》一文中首次引用了诺奖得主的话。对诺奖得主的话引用较多的是香港孔教研究院院长汤恩佳先生。在1998年以来出版的书籍中,引用诺奖得主的话的有:田广清先生的《和谐论——儒家文明与当代社会》,兰陵先生的《孔孟学说之精华》,臧宏等的《东方圣经的故事》,骆承烈先生的《孔学研究》。引用诺奖得主的话见诸报纸的有:《人民日报》、《现代教育报》、《经济日报》、《参考消息》、《文汇报》等。在孔子家乡的大街小巷,更是处处可见。 中国北京孔庙“大哉孔子展览”把诺奖得主的共识写进结束语:“世界文明史的进程告诉我们,古今中外,凡在社会变动、历史转折的关头,都会有一批思想界的精英,去回溯世界文化思想宝库,去挖掘、寻找应对未来新情况的思想依据。1988年,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集会宣称:‘人类如果要在二十一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首两千五百多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如今我们更有必要回首人类文明的精粹,汲取孔子的智慧,开创人类的美好未来。”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泰勒博士说:当今一个昌盛、成功的社会,在很大程度上,仍主足于孔子所确立和阐述过的很多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是超越国界、超越时代的,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属于过去,也会鉴照今天和未来。 2005年9月29日,在法国巴黎,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第172届执行局会议,正式批准设立“孔子教育奖”,以奖劢在教育和文化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各国政要和专家。 1988年在巴黎集会的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都是当今世界有突出贡献的顶尖科学家,他们达成的共识,代表了21世纪人类的最高智慧,既是响彻世界的警钟,又是照亮全球的明灯。孔子的智慧成为拯救危机、促进人类新生的法宝。 《人民日报》2005年11月19日发表李铁城的短文:《孔子之碑》,文曰:“试看今日之域中,科技大兴而兵连祸结;商贸欣荣而贫富不均;交往频密而恐怖蜂起;众说纷纭,稀有匡时之筹;新见时兴,难觅拯世之策。故1988年众多诺贝尔奖得主同声呼吁,21世纪人类应从孔子处汲取智慧,良有以也。”
内容概要
《人类危机呼唤孔子智慧》是一本关注21世纪人类前途命运的书。21世纪,人类面临着200万年来最严重的生存危机:整体毁灭的危机,第六次生物大灭绝的危机。这个危机的“机”(朕兆)就深藏在当代繁荣昌盛、如日中天的西方强势文明之中。同时,危机中又显露出转机、生机。这个生机的“机”,就潜伏在以孔子为代表和象征的曾长期受到摧残、打压的中华文明之中。孔子有言在先:“知几其神乎!几者,动之微,吉凶之先见(现)者也。君子见几而作。”(《易传》)诺奖得主们不愧为有大德且有大智的君子,他们发现了奥妙的玄机,并立即付诸行动,向全人类发出警世震撼的宣言。本人愚钝,才疏学浅,不过一介匹夫平民,但是位虽卑微却不敢忘忧天下,以年近八旬之躯,尝试着对诺奖得主们的至理名言,作出门户之见的解读与求证,以就教于地球村的同胞和朋友们!
作者简介
左言东,江苏涟水人。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建国前参加革命。1934年生,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1979年调入中国人民大学档案系,主讲“中国政治制度史”,另在校内开设多门选修课:“中国古代官制”、“中国古代修身养生诗文选”、“易经”、“21世纪与中国”等。1984年被聘为中央电视大学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化史”主讲教师之一。主要著作有:《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古代官制》、《古代官制纵横谈》、《中国古代行政管理概要》、《先秦职官表》等。离休后,受聘于中国铁路老年大学与航天公司老年大学,主讲“中国历史”、“世界文明史”、“易经”、“四书”、“老子与庄子”等课程。
书籍目录
序
引言
第一章 人类面临整体毁灭的危机
第一节 强烈的忧患意识
(一)英国高挂“世界末日钟”
(二)美国拍摄《世界末日》电影
(三)人类消失后的地球成为热门话题
(四)有识之士接连发出预警
第二节 人类正面临整体毁灭的生存危机
(一)人口大爆炸,地球难以承受
(二)战争,毁灭人类的元凶
(三)生态灾难威胁人类生存
第三节 危机探源
(一)近因即直接原因
(二)远因即根本原因
第二章 以史为鉴:回首20世纪
第一节 20世纪是战争频繁、规模空前、破坏惨烈的世纪
第二节 20世纪是人类多灾多难的历史
第三节 20世纪是殖民主义体系崩溃的世纪
第四节 20世纪是人民大解放的世纪
第五节 20世纪是资本主义制度占世界支配地位的历史
第六节 20世纪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又遭受严重挫折的历史
第七节 20世纪是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历史
第八节 20世纪是国家联合、世界联合、走向全球一体化的世纪
第九节 20世纪是美国称霸世界的历史
小结:对20世纪的反思和评论
第三章 人类的觉醒
第一节 生态觉醒
(一)《寂静的春天》——环保事业的一声春雷
(二)罗马俱乐部关于生态状况的研究报告
(三)美国政府环境问题特别调查委员会的研究报告
(四)《熵:一种新的世界观》——生态危机的理论分析
(五)对生态演变的历史考察——《绿色世界史》
(六)布达佩斯俱乐部的广义进化论研究
(七)可持续发展共识
(八)绿色行动
第二节 社会觉醒
(一)国民幸福指数
(二)北欧模式世人瞩目
(三)德国有个“最和谐”社区
(四)小国大变
(五)日本政治家扎根基层
(六)以色列强大的秘密:怀疑和辩论
(七)拉丁美洲向左转,走向“新社会主义”
(八)越南直选国会代表
(九)生态社会主义将取代资本主义
(十)“三垄断”导致苏联解体
(十一)金融危机源于“美式文明”
(十二)比尔*盖茨倡导21世纪的新资本主义
(十三)久加诺夫预言“新社会主义”能拯救世界
(十四)非物质化经济
(十五)“清贫主义”下的高质生活
(十六)人类要和平,不要战争
(十七)软实力
第三节 心灵觉醒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明论
(二)孙中山宇宙进化思想
(三)汤因比、罗素对西方文明的失望和对中国文明寄以厚望
(四)池田大作论现代危机与对中国文明的评价
(五)对21世纪世界文化发展战略的思考-----张立文:《和合学》
(六)历史反思:人类文明时代的历史,是强盗当权、虎狼横行的历史
(七)“仇必和而解”——欧洲从“火药库”到大联盟
(八)从斗争哲学回归和谐哲学——中国从崩溃边缘到改革新生
附:另一种意义的“觉醒”
(一)尼采的生存竞争哲学
(二)日本“脱亚入欧”的精神内涵
(三)生存竞争哲学的新面孔——《文明的冲突》
(四)中国版生存竞争论——《狼图腾》
第四章 聚焦21世纪
第一节 人类的理想与对21世纪的预测
(一)人类的理想
(二)对21世纪的展望与预测
一、中国(东方)文明主导说
(1)汤因比
(2)罗素
(3)岸根卓郎
(4)李瑞智
(5)奈斯比特
(6)龙志安
(7)侯赛因
(8)梁漱溟
(9)季羡林
(10)张甲坤
(11)侯立朝
(12)陈立夫
二、西方文明主导说
(1)贝尔
(2)托夫勒
(3)甘哈曼
(4)卡恩
(5)西豪
(6)赵弘、郭继丰
(7)香港报纸文章
三、其他观点
(1)肯尼迫
(2)布热津斯基
(3)亨廷顿
(4)香港《亚洲新闻》文章
第二节 21世纪:人类历史的关节 奌
第三节 21世纪人类面对的现实
(一)大自然
(二)地球村
(三)大难题
(四)大变革
(五)大灾难
第四节 21世纪第一个十年大事记
(一)美国发生恐怖袭击事件
(二)阿富汗战争
(三)伊拉克战争
(四)拉丁美洲走向“新社会主义”
(五)欧盟(北约)东扩
(六)孔子学院遍布世界
(七)美国爆发金融危机
(八)不丹模式引起世界关注
(九)20国峰会标志力量向新兴国家转移
(十)中华文化复兴,中国和平崛起
第五章 孔子智慧辨析:精华、糟粕、遭遇、传承、发展
第一节 孔子生平及其所处的时代
第二节 孔子智慧的核心——人学
(一)人的本质
(二)人的称号及其基本特征
(三)人学的最高范畴——道
(四)修身是做人的根本
(五)人格美与生命价值
(六)心灵主宰生命健康
第三节 孔子智慧中的糟粕
(一)等级尊卑观念
(二)家国同构观念
(三)君主观念
(四)忠君观念
(五)自我中心观念
(六)学而优则仕
第四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遭遇、传承与发展
结语
附录(一)诺贝尔奨获得者说要汲取孔子的智慧(澳大利亚《堪培拉时报》记者帕特里克*曼汉姆自巴黎报道,载该报1988年1月24日,译文摘要)
附录(二)诺奖得主共识相关资料
一、如果不学习孔子的智慧,沿着西方现代资本主义文明走下去,将导致怎样的后果?
二、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吸取孔子(中华)的智慧,那么,究竟要吸取哪些最基本的智慧呢?
附录(三)编著者相关论文
一、文化复兴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标志
二、为了人类的进化与新生,谱写中华文明新篇章
三、人类危机呼唤和谐社会,和谐社会寻根中华文明
四、修身——中国人的大学问大智慧
附录(四)本书雏形“21世纪与中国”(选修课)大学生学习心得
后记
主要参考书、报目录
编辑推荐
《人类危机呼唤孔子智慧》适用于关注21世纪人类生存环境、前途命运的人们。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