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3 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 作者:罗维 页数:239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选择了匪与文学这样一个比较边缘化的历史联结进行研究。第一,考察现当代中国文学对于民国时期土匪、强盗的审美表现,系统地对现当代匪类叙事的发展变迁进行梳理和阐释,并有针对性地分析代表作家作品的个案,如沈从文、姚雪垠、东北作家群、艾芜、杨争光、苏童等的土匪题材小说。第二,试图解决以下问题:(1)现当代文学是如何建构土匪的审美形象的,如何在时代的演进下展开对土匪的想象的,这些文学叙事具有怎样的审美特征和审美品格;(2)这种文学叙事反映了作家、时代、社会之间怎样的历史文化关系,体现了怎样的民族文化心理和作家怎样的创作意识,我们该以一种怎样的理性方式批判对待这一文学叙事后面所潜藏的文化心理意识。
作者简介
罗维,1974年生,湖南长沙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2010年进站博士后,湖南警察学院副教授。2009年获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现代文学专业博士学位,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警察文化研究,发表省部级以上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入选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获2010年湖南省高校教学能手称号。
书籍目录
导 论
第一章 现代匪想象的历史起源
第一节 “匪”字考古
第二节 最早的匪想象一一盗跖
第三节 民间匪文化的思想渊源
第四节 《水浒传》对现代匪类叙事的影响
第二章 百年文学匪类叙事综论
第一节 百年文学匪类叙事的文化语境
第二节 百年文学匪类叙事的转型准备
第三节 百年文学匪类叙事的嬗变轨迹
第三章 对匪与匪性的现代早期追问与思考
第一节 阿Q的启示一一人皆有匪性
第二节 《到何处去》:民国乡村匪患的真实写照
第三节 是革命还是造反一一早期革命文学话语中的匪想象
第四章 “土匪也是人”一一现代匪类文学叙事的审美转型
第一节 《南行记》:江湖与人生
第二节 《长夜》:进入历史言说的土匪
第三节 《荒野》:乱世之中的匪性、人性与诗性
第四节 沈从文:悲悯观照下的土匪世相
第五章 土与匪:地域文化与现代匪类文学叙事
第一节 乡土中国的一道黑风景
第二节 端木蕻良:原始生命力量的高歌
第三节 萧军:匪侠文化的现代演绎
第四节 《死水微澜》:四川袍哥的文学形象
第六章 红与黑:政治化审美想象中的匪类形象
第一节 十七年文学中被驯服的匪性
第二节 匪可貌相:革命历史小说中的土匪外貌修辞
第三节 一个异数:郭小川的《一个和八个》
第七章 建构与解构:新时期以来的匪类叙事
第一节 新历史主义视野下的匪想象
第二节 《米》:游民生存哲学的残酷展示
?第三节 匪想象与乡村暴力文化的批判
第四节 匪类叙事中的性与女性
结语
附录 论民国湘西军人文化与沈从文创作的关系
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二、强盗的道德追求:义、报、侠 即便是土匪强盗,为求有序的生存,也需要确立这一行当的职业道德和准则,所谓“盗亦有道”。强盗的道德追求主要是“义、报、侠”。 义气的本质是游民匪盗求生存的道德。最初离不开对于生存的实际利益,所以快意恩仇意味着有恩必报,有仇也必报,这就是义,是和宗法社会中以血缘为基础的伦理道德不一样的游民道德意识。江湖上生存,最直接的帮助来自于同一群体的兄弟。因此义气是联系游民匪盗群体的纽带。重要特征就是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艰危与共,彼此关照。在《水浒传》中梁山的议事聚会之地就称为“忠义堂”、“聚义厅”,可见义,以及由义而延伸出来的忠是游民匪盗们最为尊崇的核心道德精神。而《水浒传》中主要描写的英雄好汉都体现了这样的精神。侠义往往是连在一起的。它们成为了游民匪盗在生存层面之上的一种道德追求,为自己的不合法行为寻找一个道德上的合理依据。所谓“替天行道”正是如此,强调其存在的合理性,是帮助上天行使侠义和正道。但往往这些口号又成了他们为自己的反社会的暴力行为辩护的幌子。 《水浒传》塑造了一系列得到民众认可的英雄好汉,像武松、林冲、阮氏三雄、鲁智深等。他们行侠仗义,行为粗豪,武艺高强,为了朋友不惜两肋插刀。这样的英雄没有丝毫文人士大夫的气息,他们体现的全是游民社会的价值标准。这种价值追求实质上是来自于生存的要求,由于文化的渲染,才逐渐上升为一种英雄侠义的精神,但视其实质,仍然是专制社会中游民的生存要求。 所以中国现代文学以来的英雄叙事中常常呈现出一种匪气,那些有着雄强生命活力和原始生命本能的匪色英雄,他们与梁山好汉们的精神同构性,“义、报、侠”的道德观念在这些现代匪色英雄的思想里依然存在。而匪色英雄形象之所以受到读者的追捧和喜爱是源于英雄崇拜的审美需求。可见“义、报、侠”的中国传统英雄价值观并没有因为时代走到了20世纪而完全消失,这也是匪色文学话语得以在20世纪的现代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文化心理基础。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