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1 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 作者:张正峰 页数:230
内容概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的土地整理正从注重数量向数量、质量、生态管护并重的方向转变。在这种形势下,探讨土地整理的模式构成以及效应可以为我国土地整理项目的选择和优化配置提供科学依据,为土地整理项目的规划设计和土地整理专项规划提供支持,为国土部门的土地整理决策提供帮助。本书首先系统分析了国外及我国台湾地区土地整理发展演化的特征,从土地整理的目标定位、法律保障、融资方式、公众参与等几个方面提出了对我国大陆地区土地整理发展的启示。其次,通过分析土地整理活动各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采用层次指标分类法,设计了土地整理模式的分类方案,并依此进行了模式的归纳与分类。再次,在具体分析土地整理资源环境影响因子和资源环境效应的基础上,构建了士地整理资源环境效应诊断的指标体系和模型,并选取典型土地整理项目区,进一步估算了项目区的生态价值损益。最后,本书对我国上一轮的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进行了实施评价。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3 研究内容、研究目标,以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第二章 国外及我国台湾地区土地整理发展演化特征及对我国的启示 1 国外及我国台湾地区土地整理发展演化特征 2 国外及我国台湾地区土地整理发展特征总结 3 对我国大陆地区土地整理的启示第三章 土地整理系统与模式分析 第一节 土地整理系统与模式内涵界定及分析 1 土地整理系统内涵界定及分析 2 土地整理模式的内涵及分析 第二节 国外及我国台湾地区土地整理模式分类方案 1 待整理土地利用类型(Ⅱ) 2 土地整理目标(Ⅲ) 3 土地整理运作方式(Ⅳ) 第三节 我国大陆地区土地整理模式分类方案 1 地域特征(Ⅰ) 2 待整理土地利用类型(Ⅱ) 3 土地整理目标(Ⅲ) 4 土地整理运作方式(Ⅳ)第四章 我国大陆地区区域土地整理模式的划分第五章 土地整理的资源环境效应分析第六章 土地整理资源环境效应的诊断指标与评估模型第七章 土地整理项目的生态服务价值损益估算第八章 土地整理规划实施评价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年均477万亩,大于同期建设占用和灾毁的耕地面积,为我国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发挥了重大作用。 但不可否认的是,相对于现代意义上的土地整理而言,我国土地整理的范围和深度还普遍小于发达国家,可以说尚处于现代意义上土地整理的初级阶段。由于我国土地整理的最初出发点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所以我国大多数地区土地整理的目标仍主要是增加耕地或其他农用土地面积,尚未进入以提高土地生产能力、改善生态环境为主要目标的阶段。因此我国目前土地整理的实施中往往忽视区域资源条件的约束,缺乏对区域生态风险的识别,使得土地整理在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生态效益。 而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家对土地整理工作提出了更新和更高的要求,土地整理要从注重数量向数量、质量、生态管护并重的方向转变。在这种形势下,分析土地整理模式的构成与分类,探讨国外土地整理模式对我国的借鉴,总结我国土地整理模式的构成,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土地整理的资源环境效应,构建资源环境效应评估的指标体系和模型,可以协调土地整理与区域资源环境的关系,识别并预测土地整理中的风险,从而为土地整理项目的优化配套提供基础,为国土部门的土地整理决策提供帮助。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