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2 出版社:中国妇女出版社 作者:沧浪 页数:312
前言
别遮挡了孩子心灵上空的阳光孩子降生世间,如同一张白纸,将来的人生具有无限的可能!然而,凡世间的人们,却千差万别,并非张张人生之图都是艺术品。有的美丽迷人,有的毫无章法,有的平淡无奇。原因何在?都是孩子的成长经历所致。而所有影响这些经历的因素中,父母无疑是无法忽视、甚至是最重要的背景和基础力量。天下父母,可以分成如下四类:1. 既懂得教育,又具有责任心;2. 虽懂得教育,但没有责任心;3. 既不懂得教育,又没有责任心;4. 虽不懂得教育,却具有责任心。这四类父母中,遇到第1种,孩子自然是最幸福不过的了;遇到第2、3种,孩子谈不上幸福,但还不至于绝望;最可怕的,可能是遇到第4种了。第1种父母教育下的孩子,因为家教好,如果自己天资可以,又得到了好的教育和辅导,成长可能比较顺利,自己与家里人都很幸福,别人也很羡慕。第2、3种父母教育下的孩子,有些人因为家里各种各样的原因,没有得到理想而完备的直接辅导,但也有可能倔犟而顺利地成长起来了,自己很自豪,别人也很诧异,也很羡慕,感叹奇迹的发生;但更多的人在成长的过程中,留下了种种遗憾,在人生的道路上艰难前行。遇到第4种父母的孩子,虽然不缺父爱、母爱,但却可能陷入爱的误区,天性有可能遭到窒息,成长有可能变得困难重重,最后结局难以想象。现代社会的父母们,普遍知识背景与深度都超过了自己的长辈,也不再愿意盲目接受、相信传统的家教理念和方法,但又因为身处激烈变革的社会中,面对的很多问题都带有社会普遍性,都是新出现的,尚未找到答案,因而没有经验可循,都得靠自己摸索。这种情况下,大部分的父母其实都处在同一条起跑线上,没有绝对的高低之分。家教水平、能力与自己学历高低、财富多少、经历深浅,应该不是绝对的正比关系。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天性的保护、心灵的启迪。孩子的心灵具有吸收成长能量的本能,正确的爱,会使孩子心灵的上空变得清澈、澄明,而错误的爱则有可能遮挡、屏蔽了这片宝贵的天空。谁也不愿意成为第四种类型的父母,无意中遮挡了孩子心灵上空的阳光。为了使父母付出的心血得到积极的回报,更为了让千千万万个孩子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中健康成长,我们根据生活中大量的真实案例,从解决当前父母教育孩子时遇到的最棘手的若干问题出发,结合中国家庭的实际情况,编写了这本针对性强、实用性好的家教读物——《家教必知——如何避免你所不知的误区》。本书愿帮助天下的父母学会以科学的理念关爱孩子,以科学的方法培育孩子,让我们的下一代天天向上,早日成为社会的英才。
内容概要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终身的老师,更是对孩子影响最大的老师。父母无疑是爱孩子的,但是在家庭教育当中,很多父母在教育理念上存在不小的误区,很可能会在满腔热情中伤害了孩子稚嫩的心灵,给他们成长的记忆抹上了一层阴影,甚至阻挡了孩子成长的脚步,同时父母自身也陷入苦恼之中。
《家教必知》列举了父母们普遍出现的家教误区,比如重智轻德、专制作风、拔苗助长、娇纵溺爱、唠叨说教、盲目地限制交友、迷信“标准答案”、误解青春期、回避理财教育、忽视自己以身作则的榜样作用,等等。针对这些误区,本书一一进行详细的剖析,通过列举事实、透视原因来论证其危害,讲明道理,同时帮助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以科学的方法培育自己的孩子。书中涉及的问题都非常有实际意义,采用大量生动鲜活的案例,力争帮助当前父母解决教子过程中遇到的最棘手的问题,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让父母绷紧的神经放松一些,让亲子关系和谐一些。
书籍目录
第一章“成绩=成功”不一定成立:重智轻德,只能造就高分低能的一代
只重视学习,忽视对孩子的其他教育
分数就是学习的终极目标
禁止孩子读课外读物
用物质奖励“诱惑”孩子提高成绩
用孩子的成绩成就自己的面子
老拿孩子跟别人作比较
迷信“重点校”,“拼命”也要进
第二章 家长作风,专制主义:错误的管教风格,教育不出优秀的孩子
棍棒教育:以打骂代替管教
驯服教育:逼迫孩子循规蹈矩
独断专行:“没收”孩子选择的权利
过分控制:以“爱”之名剥夺孩子的自由
强权压制:教育孩子缺乏耐心
“俯视”教育:把孩子只当成孩子看待
情绪教育:不能理性看待孩子的错误
第三章 过度期望,过度苛求:拔苗助长,只会让教育的目的本末倒置
拔苗助长,对孩子实施强化教育
不考虑孩子自身情况,期望过度
用超前的眼光和标准要求和评价孩子
剥夺孩子玩耍的权利
盲目地为孩子请家教
无原则地增加孩子的作业
第四章 溺爱,只能结出“恶果”:性格缺陷将“毁掉”孩子的一生
放纵溺爱:爱来爱去爱成仇
事事包办代替,不让孩子自己动手
不给孩子体验挫折的机会
认为孩子的任性是小毛病,任其滋长
一味袒护,任由坏习惯滋长蔓延
只付出爱,却不培养孩子学会感恩
过度保护,杜绝孩子冒险
第五章 唠叨说教,不会倾听:沟通无力,让代沟越跨越深
不懂沟通,满嘴空洞的大道理
唠叨说教,没完没了
总是粗暴、武断地与孩子说话
经常把挖苦和讽刺挂在嘴边
不懂得批评孩子的艺术
只会说,不会听
经常给孩子开“空头支票”
经常忽略或拒绝孩子的要求
第六章 社交,那是长大以后的事:交友限制,让孩子游离在社交圈之外
限制孩子交朋友
替孩子选择“有用”的朋友
替孩子解决人际交往中的矛盾
杜绝孩子与异性交往
对孩子的羞怯离群不以为然
以影响学习为由,不支持孩子为集体服务
第七章 将“标准答案”奉行到底:扼制创新思维,折断孩子创造的“翅膀”
一味对孩子进行标准化教育
雪化了,只能变成水
忽视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无视孩子的兴趣
忽视对孩子动手能力的培养
制止提问,敷衍了事
无视孩子观察力的培养
第八章 跟不上孩子心理成长的脚步:不懂青春期教育,孩子将渐行渐远
忽视青春期孩子的心理问题
不知该如何应对孩子的“叛逆期”
视“早恋”为洪水猛兽
不尊重孩子的隐私
把孩子“逼”得离家出走
对“网络新生代”束手无策
漠视、回避对孩子的性教育
第九章 理财?那是长大以后的事:“月光族”和“啃老族”是这样诞生的
不注重对孩子理财能力的培养
对孩子花钱不加节制
无视孩子的攀比行为
认为孩子吝啬是节俭的表现
反对孩子打工赚钱
对孩子隐瞒家庭的经济状况
第十章 你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可你是孩子的好榜样吗
当你满口脏话、一身不良嗜好时
当你给孩子一个不幸福的家庭时
当你不孝敬自己的父母时
当你总是在孩子面前炫耀特权时
当你在孩子面前说一套、做一套时
当你向孩子灌输错误思想时
章节摘录
分数就是学习的终极目标每当孩子的考试成绩揭晓的时候,中国的大多数家庭里总是上演着一出出或喜或悲的剧目,可谓“几家欢喜几家愁”。孩子的成绩考得好,自然是一片欢天喜地的景象;考得不好,全家难免愁云惨雾,垂头丧气。其实,考试只是学校教学的过程之一,目的就是对学生的学习水平进行阶段性地检验,以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不足之处加以提醒,促进以后的学习。但是,由于我国现今的教育体制还在奉行以高考为标准,所以父母便对孩子的每一次成绩都非常看重,也使得他们开始对考试的作用有了一些偏差的认知。在这些错误的认知下,父母便把考试成绩这座“大山”压在孩子身上,给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已经晚上七点多了,可儿子小超还没有回来。“这孩子跑哪儿去了,早就放学了,怎么这么晚了还没回来。”爸爸妈妈有些着急了。忽然爸爸好像意识到了什么,对妈妈说道:“今天是期中成绩发榜的日子,他会不会因为没考好,不敢回家了?”妈妈也觉得大有可能,于是他们赶紧往附近的亲戚和小超的同学家里打电话,结果小超并不在他们那里。这次,爸爸妈妈真的着急了,“这孩子不会想不开,干什么傻事吧?”“这么晚了,要是遇到坏人怎么办呀?”两个人赶紧跑出去找孩子。附近的地铁站、商店、网吧都找遍了,也没看见小超的影子,妈妈急得都想报警了。最后,终于在地铁站附近的一个地下通道里找到了小超。当时,小超蹲在一个角落里,一副可怜无助的样子。原来,正如爸爸妈妈所想,期中考试小超考得不太理想,有两门功课都没考到90分,这跟爸爸妈妈的要求差了很多,害怕回家被打骂,所以吓得躲在了这里。其实,平时小超学习挺努力,成绩也不错,从一年级到五年级,一直位列班级前十名。自从小超上了六年级之后,爸爸妈妈对他的成绩抓得更严了,要求他每次考试每一科都要达到90分以上,如果考不好就会受到重罚,要么面壁思过,要么被打骂。有一次小测验,小超只有一门功课没考到90分,就被妈妈狠狠地骂了一顿,而且还罚他一个星期不许看电视,不许到外面和同学玩儿。爸爸教训他的手段更“狠毒”,就是每一科少一分就用戒尺使劲地打他的手心一下,有时气极了爸爸还会扇他耳光……在这样的家庭教育氛围之下,期中考试有两门功课没“达标”,小超自然吓得不敢回家了。“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测,测,测,老师的对策;抄,抄,抄,我们的绝招。”这是广泛流传在学生们中间的一首“歌谣”,虽然有些戏谑的成分,却也突显了一个现实,那就是在父母、老师看来,分数即代表一切。所以,孩子们为了能得高分,为了能对老师、对父母有一个交代,有时候迫不得已开始使用“非常手段”:作弊、替考……同时,因为来自学校和家庭的双重压力,许多孩子开始产生了焦虑、烦躁的情绪,人也开始变得敏感、脆弱,有时还会想到离家出走甚至自杀……试问一下,如果高分数换来的是孩子道德品质的下降,心理健康的损害,父母还会一味地要求孩子必须要取得高分吗?令人痛心的是,许多父母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依然我行我素地把教育孩子的重点放在狠抓孩子的学习成绩上。在这种情况下,孩子考试的分数便成为他们评判孩子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准,有时甚至是唯一标准。考得好就大加赞赏,考得不好便责骂相加。其实,考试的分数只是对孩子学习情况的一个检验,是老师、父母和孩子自己获取反馈信息的一种渠道和手段。决定分数高低的因素不仅在于孩子平时的学习态度和努力程度,而且还与试题难度、考场心理以及评分标准等诸多因素有关。所以,如果仅仅因为孩子没考到好成绩就判定孩子笨、不努力而加以责骂,对孩子来说是很不公平的。同时,有一个事实父母必须知道,孩子将来能否成功、成材,分数的高低只是其中一个很小的、可以量化的因素,而其他一些不能量化的非智力因素,比如个性特征、身心发展、意志品质等才是其中的关键。所以,如果父母只关心孩子的分数而不关心孩子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那么最后造就出来的很可能是“高分低能”的孩子。另外,如果父母过于看重分数,还会对孩子产生以下不良影响。首先,会让孩子对考试产生惧怕心理。一旦产生这种心理,即使平时学习成绩很好的孩子,在面对考试时也会由于心情紧张等原因而导致发挥失常,结果是越害怕出错就越出错,进入恶性循环。其次,还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孩子本来是天真纯洁的,也都有着积极向上的意愿。即使平日里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孩子在内心深处也有着要考出好成绩的意愿。但父母如果没有留意孩子的这种心理,只关心孩子的成绩,一旦考得不好便辱骂一番或重打一顿,长此以往,会使孩子感到委屈,自尊心受到伤害,甚至让孩子自暴自弃,最终产生厌学的情绪。最后,还很容易让孩子对亲子关系产生误解。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有时还不能理解父母注重他们的学习成绩的出发点是为了他们好,他们只知道自己没有考高分,就会被打被骂,而得了高分就会得到表扬和奖励。这样一来,孩子或许就会认为父母爱的不是他,而是他的高分,由此导致亲子关系产生对立。总之,文化知识只是衡量孩子的一个因素,对孩子的成长和成材来说,各项素质的全面均衡发展才是关键。那么,在面对孩子的成绩时,父母应该怎么做呢?1.不要把一次考试的分数当成对孩子的最终评价考试成绩的高低不仅仅取决于孩子掌握知识的程度,还与试题的难易、评分的标准等其他因素息息相关,所以,不要因为孩子一次考试没考好就大加指责,并给孩子扣上“笨蛋”的帽子。经常被否定的孩子很容易丧失自信,进而怀疑自己的能力,成绩必定会越来越差。2.不要只盯分数,而要看学习效果在督促孩子学习的时候,不要只盯着孩子的考试分数,更应该看孩子实际的学习效果。因为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掌握书本上的知识只是一个基础,关键在于掌握学习的技能和方法。3.要承认孩子存在差异每个孩子由于智力因素的差异,在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和理解能力等方面也会因此存在差异。父母要认清这个事实,所以当孩子的成绩不理想时,不能武断地认为就是因为孩子不努力,不认真,而要以平等的态度和孩子一起分析、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帮助孩子掌握适合自己的、有效的学习方法,制订适当的目标。4.孩子成绩不好时要给予宽容和鼓励成绩不理想,已经让孩子感到有些难过了,如果这时父母再打骂教训一通,那么孩子则会更伤心难过,很容易产生自卑、委屈的心理,从而影响心理健康。面对孩子不理想的成绩,父母要做的是宽容和安慰,这样才能让孩子重拾信心,争取在下一次考出好成绩。引导与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这原本是父母应尽的义务,但是,如果只是一味地把目光对准孩子的分数而不去考虑教育孩子怎么做人,怎么发展个性,也不关注孩子的意志品质、道德情操以及健康心理的培养,那么,教育出来的孩子只能是考试的“机器”。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所以,不可过分看重分数,而要重视孩子的全面素质的教育,这样才有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家教必知:作为父母,不能仅以分数作为评价孩子学业水平的唯一标准,还要关注孩子的非智力因素,如:意志品质、道德品质的发展情况。更重要的是,要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对待孩子的考试分数:孩子考好了,不妨进行精神鼓励;孩子考砸了,帮助孩子找出原因,并鼓励孩子迎头赶上。这样孩子才会情绪稳定,充满自信,身心各方面才会健康发展。禁止孩子读课外读物在现行教育体制之下,父母往往把孩子的学习成绩看成重中之重,因此,当发现孩子放下课本拿着课外书的时候,许多父母便会加以制止。在这些父母看来,课外书都是闲书,对学习成绩并没有实际的帮助,反而会缩减孩子学习正经知识的时间,从而导致成绩下降。因此,一旦发现课外书,父母便会采取各种各样的方式阻挠孩子阅读,有的父母甚至会采取打骂等极端手段,结果给孩子的心理造成了很多不良的影响。小天跟同桌借了一本历史小说,说好了一个星期之后归还。可是到了该还书的日子时,小天却跟同桌说自己还没看完,要求再续借几天。可是,又一个星期过去了,当同桌向小天要书的时候,他还说没看完,而且言辞闪烁,支支吾吾。同桌以为小天是故意赖着不还,所以就向老师打了小报告。老师一了解才知道,原来那本小说已经被小天的爸爸撕毁了。原来,爸爸一直反对小天看“课外书”。那天在小天的书桌里发现了这本小说,爸爸非常生气,联想到小天之前的一次单元测验成绩不理想,所以爸爸的火气一下子上来了,一怒之下就把那本小说给撕了……从此,小天再没看过课外书,一门心思钻进课本里。初中毕业时,小天以很好的成绩考入了重点高中。可是,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小天的成绩并没有保持住,而是开始一天天地下滑。刚开始,老师以为是因为他学习不努力、不认真,可是经过观察发现,小天平时学习很用功,对课本钻研得很深,这让老师有些纳闷。深入了解之后,老师发现,除了课本之外,小天对其他书籍一律一眼不看,结果他的知识体系变得非常单一,这才是导致他学习成绩逐渐下降的真正原因。后来,虽然学习刻苦努力,但小天还是未能摆脱高考失败的命运。在那些绝对禁止孩子看课外书的父母看来,要想取得好成绩就必须吃透课本上的知识,读课外书就是不务正业、不求上进的表现。殊不知,单调地死啃课本必然使孩子觉得枯燥无味,使孩子走进死读书、读死书的窄胡同。客观地说,父母禁止孩子读课外书的出发点是好的,他们担心看课外书会影响孩子学习功课,进而影响学习成绩,其实,父母的这种担心是没有必要的。孩子在业余时间阅读一些具有科学性、文学性、历史性的,符合他们思想和知识水平的课外书,不仅不会妨碍孩子对课本的学习,而且还会对学习起到很大的辅助作用。1.巩固知识,拓宽知识面读一些有益的课外书,不仅可以巩固孩子学到的字、词,还能够学到大量的字、词,并运用这些字词来扩展视野,丰富知识。学校的教育是孩子获得知识的主要渠道,但并不是唯一的渠道,教科书的内容也不可能面面俱到,这就需要靠其他渠道来补充,而有益的课外读物就是最好的选择。2.增强好奇心,激发求知欲孩子正值智慧突破的时期,对知识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多读一些课外书,可以很好地保护这种好奇心,并激发孩子产生更强的求知欲。3.缓解压力,促进孩子心理健康发展一门心思地埋头在教科书里,会让孩子的心理感到压抑,如果能适当地读一些课外书,则可以使孩子的这种不良心理状态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有益于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也有利于孩子对学习和生活产生积极的态度。4.增强阅读能力阅读课外书是培养孩子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无论对现在还是未来的生存发展,阅读能力都是孩子的一项重要能力。总之,课外书是丰富孩子内心世界、培养孩子兴趣的最佳途径。因此,父母不仅不应该禁止孩子读课外书,还要鼓励孩子多读一些课外书。当然,对于中小学生来说,由于他们的身心发展尚不成熟,分辨能力还有些不足,所以父母在鼓励孩子读课外书时要加以正确引导。具体来说,父母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尽早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许多父母认为,婴幼儿的理解能力低,给他们念书不会起到任何教育作用。其实不然,美国一位教授曾对一些阅读能力较强的小学生进行过一项调查,结果表明,这些孩子大都在学龄前就已经具备相对独立的阅读能力,而他们的共同之处是,父母从小就使他们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可见,孩子的读书兴趣要尽早培养。2.帮助孩子选择有益的书来读由于孩子年龄小,所以对书的辨别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就需要父母根据孩子的不同年龄来帮助孩子寻找一些适合的书籍来读。3.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读书观经典著作的阅读对孩子的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文学类的经典书籍,不仅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完善孩子的人格,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还可以让他们形成良好的语言能力,所以,父母要引导孩子多读一些经典名著。当然,孩子喜欢的一些“快餐书”也可以让他们适当地读一读,从而避免孩子因为只读文学经典而对课外阅读产生逆反心理。4.营造一个良好的读书氛围相关研究表明,在充满书籍的环境中生长,孩子读书的兴趣和阅读的能力会提前发展。所以,父母要在家庭中营造一种良好的读书氛围,可以在孩子的房间中放置各种图书,有条件的家庭,还可以为孩子建立一个家庭小图书馆;另外,还可以适当地给孩子留出专门看课外书的时间,让孩子在完成学习任务后,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看一些课外书;更重要的是,父母也要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这样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到孩子。弗朗西斯•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辞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在书籍的海洋里,孩子可以大口地吸收智慧的营养,喜欢看书的孩子,一定会成为睿智的人。因此,请父母别禁止孩子阅读课外书,应鼓励孩子尽情地阅读,丰富自己,获得精神的自由吧。家教必知:世界很大,学校很小,教科书的世界更小,而孩子们将来要面对的却是一个广阔无垠的世界。所以,为了不让孩子变成被教科书囚禁的“小鸟”,父母应该积极地鼓励和引导孩子读一些课外书。读课外书,不仅可以让孩子开始独立地思考,拓宽自己的视野,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还会对将来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产生积极影响。
编辑推荐
《家教必知》编辑推荐:教育孩子,首先是教育父母自己;改变孩子,首先是改变父母自己。没有天生就懂得科学教子的父母,但通过学习就有可能成为成功的父母。您看看身边甚至自己身上,是不是存在下面的情况呢?◇只注重孩子的分数,认为“成绩=成功”,却从不在意孩子其他方面素质的培养。◇教育孩子时总是独断专制,认为“孩子不打不成材”,却从不考虑孩子的意愿。◇总是对孩子过高期望甚至拔苗助长,认为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却从不考虑孩子自身的情况。◇对孩子一贯地娇纵溺爱,认为现在条件好了,只有一个孩子,所以不能让孩子吃一点苦。◇经常在孩子耳边唠叨说教,认为说多了孩子自然就会理解、会记住,却从不去想怎样和孩子真诚地沟通。◇对孩子交朋友加以限制,认为孩子交朋友会耽误学习,却从不去考虑朋友对孩子的意义有多重要。◇总是向孩子灌输“标准答案”,认为只有标准答案才是唯一正确的答案,却对孩子的奇思妙想大加斥责。◇总是把青春期 “妖魔化”,认为这时候的孩子都是“叛臣逆子”,却从不去思考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在这一时期到底产生了哪些微妙的变化。◇从来不跟孩子谈钱,或者对孩子不良的消费习惯从不管束,认为理财是孩子长大以后的事。◇在孩子面前总是以家长自居,认为没能成为孩子的榜样也没关系,反正孩子还小,他们也学不会。您知道这些行为理念的后果吗?本书对上述这些问题逐一进行了详尽的剖析,通过列举事实、透视原因来论证危害、讲明道理,从不同的角度向广大家长提供了科学有效的教子方法。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天性的保护、心灵的启迪。孩子的心灵具有吸收成长能量的本能。正确的父爱、母爱,会使孩子心灵的上空变得空澈、澄明,而错误的则有可能遮挡、屏蔽了这片宝贵的天空。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