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10 出版社:团结出版社 作者:罗虎 编著 页数:181 字数:130000
内容概要
钱学森对我们来说,或许并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他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一个忠实的爱国者,是两弹元勋,是新中国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
“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这是对钱学森精神品格和人生成就最好的写照。作为杰出的科学家和国家建设者,钱学森的人生历程,永远给好学者和上进者以无尽的启迪。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幼年时光
西子湖畔的钱学森故居
良好的家庭环境
接受启蒙教育
广泛的兴趣和爱好
一辈子忘不了的六年
第二章 交大的高才生
跨进交通大学校门
伤寒来袭
主动要求扣分的故事
转向航空专业
进京赶考
在“二王”的指导下
第三章 从硕士到博士
在麻省理工学院
成为冯。卡门的高足
“热障”理论和“卡门一钱近似”公式
第四章 年轻的火箭专家
加盟火箭俱乐部
威因鲍姆的读书会
参与美国导弹研制
“喷气推进实验室”的诞生
赴德考察和回国探亲
第五章 艰辛归国路
“怀疑的乌云”
金贝尔的阻挠
牢狱之灾突然降临
被监控的生活
在工程控制论中闪光
关键性的一封信
第六章 投身祖国建设
第七章 领导两弹一星事业
第八章 科学大师传美谈
生平大事年表
感悟与思考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钱学森的父亲钱均夫是一个沉静而温和的人。年轻时,高挑、瘦削的他经常以一袭蓝布长袍示人,相貌英俊,胡子刮得干干净净。 钱均夫出生于1882年12月,当时,钱家已经是家道中落。他于1895年人正蒙义塾,1899年就学于杭州求是书院,即浙江大学前身。 钱均夫人求是书院时,监院(相当于教务长)是陈仲恕先生,乃陈叔通之兄。陈叔通是清末翰林,当时执教于求是书院,与钱均夫建立了极深的友情。在后来钱学森冲破重重阻力回归祖国的时候,陈叔通先生曾起过至关重要的作用。 1902年,钱均夫与许寿裳、经亨颐、陈衡恪等一起到日本东京留学。经亨颐后来成为著名教育家,陈衡恪则成为著名的画家。 当钱均夫、许寿裳来到日本,摆在他们面前的首要的任务就是过语言关。他们到东京之后先人弘文学院补习日语,那时许寿裳结识了也在那里学习的绍兴同乡周树人,也就是后来以笔名传世的鲁迅。 1908年春,钱均夫毕业于日本高等师范学校史地科,此后,在日本考察教育半年。 辛亥革命前夜,许寿裳、鲁迅、钱均夫先后从日本回国。1908年4月,许寿裳回国,在杭州的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担任监学(教务长)。浙江两级师范学堂又称浙江官立两级师范学堂,是中国建立最早的六大著名高等师范学校之一。7月,鲁迅回国,经许寿裳推荐,鲁迅到该校担任化学教员、生理卫生学教员。紧接着,1908年冬钱均夫回国,又经许寿裳推荐,在该校任史地科主任教员,不久又兼任浙江高等法政学校心理、伦理教员。 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的监督(校长)原为沈钧儒。他是清末进士,后来赴日本留学。他思想倾向革命,所以担任校长之后,校内民主空气浓厚。1909年10月,浙江巡抚改派浙江教育总会会长夏震武兼任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的监督,发生了鲁迅所说的“木瓜之役”。那是因为夏震武思想保守,尊孔读经,鄙视科学,与鲁迅、许寿裳、钱均夫等“海归”产生了尖锐的矛盾。鲁迅等人称夏震武为“木瓜”,杭州话的意思是木头木脑、不懂事理。于是,1909年11月10日起,鲁迅等人发动“木瓜之役”,反对夏震武。教师们纷纷辞职,学生们奋起响应,举行罢课,夏震武无奈离职。“木瓜之役”可以说是浙江两级师范学堂里的一场“辛亥革命”。当时钱均夫也积极参加“木瓜之役”,跟鲁迅站在一起。
编辑推荐
《榜样的力量•科学篇:钱学森•中国航天之父》栏目编排丰富、实用。“名人档案”,清晰呈现名人的基本信息,便于读者快速了解名人。“人物导读”,内容言简意赅、概括性强,便于读者全面了解名人。“知识链接”,解读文中的知识点,便于读者积累知识,开拓视野。“生平大事年表”,清晰呈现全书脉络,便于读者理清阅读思路。“感悟与思考”,提倡探究式学习,巧设问题,对读者进行启发和引导。
名人推荐
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 我们不能人云亦云,这不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创新。 科学工作千万不能固执己见。缺乏勇子认错的精神,是会吃大亏的。 正确的结果,是从大量错误中得出来的;没有大量错误作台阶,也就登不上最后正确结果的高座。 ——钱学森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