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4 出版社:团结 作者:赵亦彭 页数:315
内容概要
20世纪的中国,在蒋介石的身边聚集着一大批“文臣武将”。“文臣”,佐理文书,充当顾问,参与决策;“武将”,临危受命,效命沙场。他们各显神通,为蒋介石的统治尽心竭力。他们辅佐蒋介石黄埔建军,反共清党,荡平“诸侯”,北伐统一,抗日求存,发动内战……演出了一幕幕的历史话剧。《文臣武将:蒋介石嫡系秘档》选收了其中影响较大、知名度较高的国民党将领,有助于我们从另一个侧面加深对这一段历史的认识。
书籍目录
仕途坎坷的民国元勋——胡汉民出身幕僚世家的革命才子从“民初三督”到代理大元帅“江防事变”险遭不测廖仲恺遇刺案的最大失败者远赴苏联,心系国内政治风暴下,大星陨落黄埔元老——何应钦大山里走出来的总教官“逼宫”逼出来的蒋氏干将“光耀门楣”与“都门抹黑”日薄西山中的黄埔元老袖珍委员长——陈诚军旅之中初显峥嵘整肃军政与运筹帷幄成功的改革者国府文胆——陈布雷少年轻狂,学途笔丧壮年热血,以笔为枪贵为“文胆”,实则凄凉“唯生论”的理论权威——戴季陶著名报人投身革命蒋介石的“幕友”“教育救国”与“抗战到底”绝望中的晚年“一门三中委”——谷正伦北伐建功的世家子弟宪兵政治的执行者主政西北与“衣锦还乡”擒杀刘伯龙对蒋介石至死不渝人品更胜墨香筹——于右任少年坎坷的“西北奇才”反抗专制的青年先锋“俭以养德”的国府元老清贫,晚年,乡愁热爱生活的“草书泰斗”学者高官——蒋廷黻慧眼识英才的二伯只身赴美求学的少年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学者参政,志在必得纵横南北称国共——张治中出身学徒的青年军人几经辗转,投身革命“长沙大火”难辞其咎“和谈代表”亲历沧桑巨变铮铮铁骨是诤臣投笔从戎——邱清泉热血沸腾,投身黄埔留学德国,铁血抗日内战急先锋,血腥刽子手诗文俱佳却生性暴躁威震滇缅——孙立人清华工科学子,留美军校高材爱兵如子,军纪严明令日寇胆寒的“杀降”将军“天下第一军”的兴衰横遭软禁,遗恨终生党国教父——陈立夫国民政府的政治多面手在政协会议台前幕后的交锋“位卑未敢忘忧国”的世纪老人从左翼领袖到卖国逆首——汪精卫出身书香门第的少年才俊投身革命与勇刺监国权力顶峰的初次角逐抗战伊始的投降阴谋“艳电”:汉奸首逆的自白书叛国群丑,粉墨登场汪伪政权祸国百态挫骨扬灰,遗臭万年百无一用是书生——陶希圣胆小怕事的游行学生以法扬名的社论家投笔从戎,也有书生意气以学术躲政治文人参政的悲剧卅载恩怨在东瀛——张群出身幕僚家庭的留日军校生积极革命与初次访日从幕僚到日本政策顾问“总统府”的“终身资政”飞虎折戟孟良崮——张灵甫农家子弟、北大才子与黄埔新秀让日寇丧胆的黄埔虎将御林虎贲,魂断孟良翩翩儒将因何杀妻莫道虎幼齿无锋——薛岳“围剿”中的急先锋“天炉阵”与“泡猪皮”内战惨败院从山东到海南
章节摘录
仕途坎坷的民国元勋--胡汉民 广东是近代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发源地。在这块南海热土上,产生了很多有志于国家振兴和民族崛起的志士仁人,而胡汉民,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出身幕僚世家的革命才子 胡汉民原名衍鸿,字展堂,汉民其实是他后来为报刊写作时所用的笔名。照片上看,胡汉民是个戴眼镜、面容很清隽的文士。事实上,在国民党诸大僚中,胡汉民确实也是以颇有文人风骨著称。 胡汉民的祖籍是江西庐陵。他的祖父到广东做官的时候,举家才得以寄籍番禺(即广州)。父亲靠当师爷(县官幕僚)为生。1879年12月9日,也就是清光绪五年十月二十六日,胡汉民在广州出生。 幼年时的胡汉民随父亲到过博罗、高州等地,8岁那年,全家迁回广州。在仓边街附近租屋住下,这才结束了四处奔波的生活。 由于自幼便生长于书香门第,又时常耳濡目染祖父与父亲读书吟诗,因此胡汉民从小能文能诗。13岁时,他写下《种竹诗》:“种竹北窗前,潇潇清香发。本以招凉风,反教蔽明月。”虽此寥寥数语,也颇有些雅致,文笔老成。可惜在之后的几年里,由于父母及兄弟姐妹等家中六个亲人相继谢世,一系列沉重的打击使得胡汉民无法继续学习,不得不早早承担起生活的重担。 1896年,时年17岁的胡汉民已是一名在私塾蒙童的塾师。但蒙童糊口并没有让胡汉民丧失对于功名科考的执着信念。凭着自己的才学与刻苦,胡汉民先后从广州学海堂、菊坡、越华、应元等书院肄业,并由此结识了史坚如、左斗山等倾心新学的进步青年知识分子。广东社会风气开化较早,在开明世风的影响下,胡汉民并不人云亦云,而是对康有为与孙中山等人都有自己的见解。对于康有为与孙中山等人介绍的革命改良思想,胡汉民在诗中这样写道,“早知康乐非山贼,漫信孙登是水仙”,由此可见胡汉民对于新思想的倾心以及政治眼光的敏锐。1901年,胡汉民科场得意,于是年中举,并于次年迎娶陈融之妹陈淑子。婚后两人住在位于当时的德宣东路上太华坊里的莘桂里一号,过着平凡但充实的生活,生活虽不富裕,但小两口也难得恬淡。这一年,胡汉民请朋友所请,为人进场“捉刀”考试,事后得到六千多两银子的润笔,于是他有了出洋留学的想法,借着这个机会,东渡扶桑,开始了赴日本留学的历程。 1905年夏天,孙中山在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很多在日本的中国进步知识分子无不欢欣雀跃,纷纷加入。胡汉民自然也不例外。 9月1日,胡汉民平生第一次见到孙中山。面对这位他敬仰已久的革命先驱,他心中充满激动与敬畏。他曾说,孙中山1895年领导的第一次广州起义是“空前奇举”。而孙中山面对这位甫到东瀛数年的年轻学子,在感受到其言谈举止之中的饱学之气与鸿鹄之志之后,也不仅对其肃然起敬。同年,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在东京创刊,胡汉民出任该报主编。他在任期间,先后负责主编了《民报》的第一期至第五期(总共出版六期),可以说基本涵盖了《民报》的绝大部分时期。他还根据孙中山的口授写成《(民报)发刊词》,阐明办报意义、宗旨与政治主张。胡汉民先后在《民报》上发表了《民报之六大主义》、《告非难民生主义者》等多篇文章,与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保皇派展开了关于“革命与立宪”的激烈论战,对孙中山的思想多所阐发。及至民国成立之后,孙中山欲在广东举荐一信任贤能担任广东都督,一来巩固广东革命根本之地,二来壮大革命力量,因此推荐胡汉民出任此职。他对胡汉民评价道:“胡汉民先生为人,兄弟知之最深,昔与同谋革命事业已七八年,其学问道德均所深信,不独广东难得其人,即他省亦所罕见也。”同时,他还说,“迹其平生之大力量、大才干,不独可胜都督之任,即位以总统,亦绰绰有余。”对于胡汉民的才干、人品与胆识均大加激赏,由此可见孙中山对胡汉民之器重。 1907年,胡汉民随孙中山辗转到新加坡、河内等东南亚重镇设立革命机关,联络外侨。他还积极参与组织了同盟会于华南发动的历次起义,多在其中担任筹饷、运械等工作。他还直接参入了黄冈、镇南关等起义,实践其“亲历革命”的政治意愿。至1908到1909年间,胡汉民又在新加坡《中兴日报》上陆续发表大量文章,继续与保皇派展开激烈论战,批驳保皇派有关“民智未开”、“革命破坏太甚”等谬论。 ……
编辑推荐
蒋介石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人物,他作为旧中国统治阶级的代表和最高统治者,曾经统治中国20多年,其后又统治台湾27年,前后50余年。在其漫长的军政生涯中,有一大批御用文臣和嫡系将领成为他所倚重的左辅右弼。作为蒋的心腹和亲信,这些文臣武将屡屡受到重用,是蒋介石起家和维系统治的基本班底,其地位举足轻重,不可或缺:或为军师、智囊,出谋划策;或为高级幕僚,官居要职;或为统兵大将,执掌兵符;或为封疆大吏,镇抚四方。 了解文臣武将的经历,有助于我们从另一个侧面加深对这一段历史的认识。蒋介石统治大陆22年间,所信赖的文臣武将不下数百人。《文臣武将:蒋介石嫡系秘档》选收了其中影响较大、知名度较高的国民党将领。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