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10 出版社:团结 作者:净空法师 页数:227
Tag标签:无
前言
清朝末年,印光大师驻锡普陀山时,定海知县曾礼请大师讲经弘法,大师因语言隔阂之故,于是派一位法师去讲《文昌帝君阴骘文》。大师不讲佛经,而讲一般的世间善书,这是用心良苦。 “圆人说法,无法不圆。”佛法与世法的分别在于心,不在于法,法本身没有世间与出世间之分。若吾人心中有妄想、分别、执着,一切法都是世间法,即使学《大方广佛华严经》也是世间法。何以故?不出三界。若离妄想、分别、执着,一切法皆是了生死、出三界之法,无一法而非佛法。 我们在访问天主教时,有一位先生提出一个问题,他说天主教讲的“灵魂”,与佛法讲的“法性”,差别何在?我很简单的告诉他,有妄想、分别、执着就称作“灵魂”,没有妄想、分别、执着就称作“法性”。有分别、执着,法法都有障碍;离分别、执着,万法圆融。
内容概要
印光大师云:“太上感应篇,撮取惠吉、逆凶,福善、祸淫之至理,发为掀天动地,触目惊心之议论。何者为善?何者为恶?为善者得何善报?为恶者得何恶报?洞悉根源,明若观火。且愚人之不肯为善,而任意作恶者,盖以自私自利之心使之然也。今知自私自利者,反为失大利益,得大祸殃,敢不勉为良善,以期祸灭福集乎!由是言之,此书之益人也深矣!故古之大儒,多皆依此而潜修焉。清长洲彭凝祉,少奉此书,以迄荣膺殿撰,位登尚书后,尚目读此书,兼写以送人,题名为元宰必读书。又释之日,非谓读此书,即葡f作状元宰相,而状元宰相,决不可不读此书”。 《太上感应篇》这一篇文章是从圣贤立心发愿,一真落实到生活处事待人接物。古德说它的功用可以作为“超凡入圣”的阶梯,“转祸为福”的关键。印光大师一生极力提倡本书,这是他高度的智慧,是他的大慈大悲。我们应当要知道,应当要尊重,应当要感恩,应当要依教奉行。 本书是净空法师对《太上感应篇》的详细讲解,是学习《太上感应篇》的基础入门读物。
书籍目录
前言释题释文结语
章节摘录
“放下”与“看破”是相辅相成的,能放下一分,就可以多看破一分;能多看破一分,就能多放下一分。菩萨修行从初发心到圆成佛道,就是看破与放下而已。六度就是看破与放下。般若是看破,其余五度都是放下。布施是放下贪心;持戒是放下恶念;忍辱是放下嗔恚和嫉妒;精进是放下懈怠;禅定是放下散乱。批注说:“清贵容,仁贵断。”学佛人与世间人最大的区别,就是清高。清高的人能包容,有度量。寺院里供奉弥勒菩萨,就是表有度量,能包容。佛法是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多元文化最重要的就是包容。若不能包容,则谈不上多元文化的教学。学佛人无论在家、出家,都要学习与不同族群、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们和睦相处。 “仁贵断”。“仁”指仁慈,有能力辨别是非、善恶、邪正,才是真正的仁慈。佛法说:“慈悲为本,方便为门”,若无智慧决断而感情用事,反而成了“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 世出世法无比繁杂,学术著作太多。一个人的一生绝对无法学“通”。诸佛菩萨与祖师大德教导我们一个秘诀:“至诚感通”,真诚到了极处就感应通达。古往今来,真正开悟的人,真正通达的人,都用此法。“一念不生是谓诚”。如果还有一个妄念,就不诚。诚到极处,极其微细的妄念都不生起,才是“至诚”。佛说的“深解义趣”,就是通情达理。“情”是十法界的世间法,“理”是一真法界的出世间法、是真如本性。明了一真法界与十法界是一不是二,就是真正的通情达理。“通情”是教化一切众生,“达理”是证入自性。帮助一切众生也达理,也证人自性。我们今天之所以无法通情达理,就是因为放不下“我”,有我就有私心,于是情不通,理不达。
编辑推荐
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所谓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禄随之,众邪远之,神灵卫之,所作必成,神仙可冀。 夫心起于善,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或心起于恶,恶虽未为,而凶神已随之。 吉人语善、视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凶人语恶、视恶、行恶,一日有三恶,三年天必降之祸。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