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11 出版社: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作者:冯友兰 页数:25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精选了冯友兰对极具代表性的思想流派和人之性情进行的详尽而深刻的解读。在哲学思想方面,冯友兰对孔子、孟子、庄子、韩非子等大家,在肯定他们所做贡献的同时也对他们的不足提出疑问和批评,最后结合当代实际情况,给出更加合理的思想方法。在性情方面,对于生死、理智、勤俭、风流、形象等方面也做了精辟而独有的分析。
作者简介
冯友兰(1895-1990),字芝生,河南唐河县人。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1915年考入北京大学学习中国哲学;1920年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跟随杜威等名师学习西方哲学;1923年获得博士学位,毕业回国;1923-1925年任中州大学哲学教授、文学院院长;1926年任燕京大学教授;1928年起,任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兼主任、文学院院长、校务会议代主席、主席等职;20世纪30年代初完成两卷本《中国哲学史》,成为国内外学习中国哲学的标准教科书;1947年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名誉文学博士;1952年院系调整后转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曾担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常务委员,第二、三、四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委员,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六、七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常务委员等。在生命的最后十年,以惊人的毅力完成七卷本的《中国哲学史新编》,论著编为《三松堂全集》。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 读书篇
我的读书经验
与印度泰谷尔谈话
中国哲学中之神秘主义
佛教和佛学的主题——神不灭论的哲学意义
禅宗的方法
诗与宗教
孔子在中国历史中之地位
曾国藩的哲学思想
读《秦妇吟校笺》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
附记
严复所介绍的《天演论》
韩非《解老》、《喻老》篇新释
《孟子》“浩然之气”章解
余生札记之一
论庄子
第二部分 做人篇
人生术
人生之真相及人生之目的
性善与性恶
理智之地位
死及不死
中和及通
论形象
论风流
关于真善美
调情理
励勤俭
祭母文
先妣吴太夫人行状
回忆吾弟景兰的一幅中国画
北大怀旧记
怀念朱佩弦先生与闻一多先生
怀念金岳霖先生
怀念陈寅恪先生
自传
路要自己走,走到底
章节摘录
版权页:可以知道,生灭迁变是以前的因所造成的结果。善恶,是现在的境所引起的。虽然有这些不同,但是心是根本,这是没有不同的。因为用的本是不断的,所以成佛的道理是很明显的。因为这个本随着“境”而又变化,所以生死的道理也是很明显的。从逻辑方面看,梁武帝的这些辩论本来是要证明神明成佛这个主题。这本来应该是他的辩论的结论,但是,在他的辩论中,他却又应用这个结论作为一种根据,以证明他的结论。好像是这个结论是已经证明了,不需要再证明。譬如他说,在生灭无常的心理现象背后,没有一个常住真心作为主体,那就没有人可以成佛了。他认为,如果说没有人可以成佛,这是自明的荒谬。其实是,所谓成佛,本来就是一个荒谬的虚构。用这个荒谬的虚构,作为论据,那可真是更荒谬了。又譬如他说,一个人有了一个恶念,随着有一个善念,如果这些念的背后没有一个一贯的主体,这些连贯是不可能的。其实,这些善念和恶念,本来不需要有连贯。没有连贯正说明他们的背后没有一个连贯的主体。梁武帝认为,没有连贯的主体是荒谬的。这也是用荒谬的虚构来作为他的辩论的根据。从逻辑方面说,梁武帝的整个辩论是一个丐辞,循环论证。他本来是要用辩论证明神明成佛,可是在辩论中他又把神明成佛作为一个已经证明的命题作为论据。这就是说他用了这些前提以证明他的结论,可是在他的前提中又引了他的结论以证明他的前提。从哲学方面看,他所谓“本”“用”,就是玄学家所讲的“体用”。他企图用体用这对范畴来说明精神和物质的关系。照他所说的,精神是体,物质是用,这就是说,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上面讲过,僧肇已经有这种说法。梁武帝更明确地这样说。这就是把物质统一于精神,由此建立唯心主义的一元论。关于无明的解释,他认为无明并不是同心相对立的另外的一种实体,而只是心的一种不自觉的状态。如果心自觉了,无名的状态就消失了。无明状态一消失,心就明了。
媒体关注与评论
好好地鸣吧,百家争鸣,你就是一家嘛。你写的东西我都看。 ——毛泽东当代中国哲学界最有名望的是熊十力先生、金岳霖先生和冯友兰先生,三家学说都代表了中西哲学的融合。在熊氏哲学体系里,中层十分之九,西层十分之一,金先生的体系可以说是西层十分之九,中层十分之一。唯有冯友兰先生的哲学体系可以说是中、西各半,是比较完整的意义上的中西结合。 ——张岱年
编辑推荐
《冯友兰读书与做人》:令毛泽东动情,让蒋介石落泪!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