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7 出版社: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作者:迪克·威尔逊 页数:392 字数:420000 译者:封长虹
Tag标签:无
前言
“哎哟,天啊,你还在这里等呀!记者招待会的地点已经变了,我们已在内阁大楼举行过了。很抱歉,非常抱歉未能通知你。不过,我可以肯定,总理将会单独与你会晤,以此来进行弥补……” 尼泊尔礼宾官身着宽松的白衣裤,头戴高高的白色帽,把我引向一簇刚刚来到拉那宫的人群旁。渐渐地,人群闪开了,从中显出了一个令人感到惊讶的瘦小而又虚弱的身躯—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周恩来。 真是一个令人难以捉摸的情形。按照原计划,周1960年对尼泊尔的这次访问将在他的下榻处会见来自世界各地的记者。他下榻在古老的拉那宫,距尼泊尔王国首都加德满都3英里开外。我到尼泊尔去的原因之一,就是为了采访来访的中国人。不巧的是,在他们访问的最后一天,我要替我的杂志干些其他事情,所以没接到记者招待会变更地点的通知。 因此,按照约定的午夜时间,我单独前往拉那宫去参加记者招待会,结果发现那里空空荡荡、寂静无人,只有两个持枪但却熟睡了的哨兵。我战战兢兢地从他们中间跨过去,谷仓般的大厅里见不到一个人,出现在眼前的只是布满地毯的烟蒂和鸡骨。没有中国的采访者,没有尼泊尔的官员。 而此时此刻,我却面对着62岁的中国总理。尽管是由于尼泊尔人的过错而不是周的过错使我失去了参加记者招待会的机会,但周却欣然接受了单独会见我以示补偿的建议。当时已过午夜许久,中国方面的随行人员已到各地访问了几个星期,预定第二天清晨黎明时分起飞回国。他们人人都感到疲倦了,然而周的随行人员中的十几名官员,其中包括外交部长陈毅,却站在那里等待着这个未被列入计划的会晤的结束,然后他们才能去睡觉并为他们的启程做准备。他们中的一些人眼睛盯着我,带着一种不露声色的愤懑感。 但是,周却不是这样。他跟我谈了40分钟,却显得谦恭耐心。我感到有点尴尬,便把提问限制在一些重要的问题上,如周的这次访问如何改善了中国与该地区国家的关系,并希望得到简单的回答。但是,周却进行了极为详尽的阐述,一个一个地讲到了他这次所访问的国家。这又持续了大约半个小时,其中包括翻译占用的时间。实际上,正如我后来发现的那样,他所讲的话与记者招待会上发布的内容都是一样的,因此,我的单独会晤并没有获得很大的价值。 如果只是周一个人在场的话,我将借他这次邀请的机会多提些问题。但是,由于陈毅不停地交换着左右腿来支撑他那相对而言较为肥胖的身体,再加上那些年轻些的随行人员斜着眼睛望着我,所以我便决定到此结束。然而,周却还没讲完。他继续往下讲,好像时间还很多似的。他问我是否去过中国,是否知道蒙哥马利*将访问中国,以及我是否也愿意去中国,等等。 我的心情激动起来了。一年多来,我一直在设法进入中国,但却未获成功。
内容概要
本书是由外国知名学者迪克·威尔逊撰写的周恩来传记,是周恩来传记中最全面、生动和畅销的版本之一。本书作者自1960年第一次与周恩来见面后,便开始收集该书的写作材料,其中包括周恩来的同事们的广泛回忆及国内外可供查寻的文献资料。他以详实权威的资料为基础,再现了周恩来具有传奇性的一生,分析了他的性格、气质和他的工作作风,以及他给新中国成立和发展带来的巨大影响,是一部全面、深刻又不失独特见解的著作。
作者简介
作者:(英国)迪克·威尔逊 译者:封长虹迪克·威尔逊,国外研究当代中国问题的知名学者。早年就读于英国牛津大学及美国加州大学,获文学、法学硕士,后在研究中国问题的权威性刊物《中国季刊》担任主编。威尔逊在研究当代中国历史和人物方面有一定造诣,其主要著述有:《毛泽东传》、《周恩来传》、《长征,1935年》、《亚洲的觉醒》、《人类的四分之一》等。封长虹,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研究员,中国国防大学军事战略学博士。历任中国国际关系史学会会员、中国美国史研究会会员、中国军法学会会员、中国军控与裁军协会会员。主要研究领域:国家安全战略、中国军事战略、中国外交政策、国际战略环境、美欧安全战略、美国军事战略、国际军控与裁军、国际法与战争法等。主要译著有《周恩来传》《统帅们》《掌权者》《里根自传》《海湾战争》《为和平而战》等。
书籍目录
作者序
译者新序
1 多次收养(1898~1913)
2 就学津门(1913~1917)
3 东渡日本(1917~1919)
4 身陷囹圄(1919~1920)
5 留学法国(1920~1924)
6 革命婚姻(1924~1925)
7 占领上海(1925~1927)
8 南昌起义(1927)
9 重获信任(1928~1930)
10 技高一筹(1931~1934)
11 长征路上(1934~1936)
12 虎落陷阱(1936~1940)
13 猪变成鸭(1940~1943)
14 赢得胜利(1943~1949)
15 蓝色睡衣(1949~1952)
16 国际舞台(1953~1955)
17 百花齐放(1956~1958)
18 拨乱反正(1959~1961)
19 非洲之行(1962~1965)
20 文革之初(1966~1967)
21 文革受困(1967~1968)
22 握手言和(1969~1976)
尾声
结束语
译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哎哟,天啊,你还在这里等呀!记者招待会的地点已经变了,我们已在内阁大楼举行过了。很抱歉,非常抱歉未能通知你。不过,我可以肯定,总理将会单独与你会晤,以此来进行弥补……”尼泊尔礼宾官身着宽松的白衣裤,头戴高高的白色帽,把我引向一簇刚刚来到拉那宫的人群旁。渐渐地,人群闪开了,从中显出了一个令人感到惊讶的瘦小而又虚弱的身躯—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周恩来。真是一个令人难以捉摸的情形。按照原计划,周1960年对尼泊尔的这次访问将在他的下榻处会见来自世界各地的记者。他下榻在古老的拉那宫,距尼泊尔王国首都加德满都3英里开外。我到尼泊尔去的原因之一,就是为了采访来访的中国人。不巧的是,在他们访问的最后一天,我要替我的杂志干些其他事情,所以没接到记者招待会变更地点的通知。因此,按照约定的午夜时间,我单独前往拉那宫去参加记者招待会,结果发现那里空空荡荡、寂静无人,只有两个持枪但却熟睡了的哨兵。我战战兢兢地从他们中间跨过去,谷仓般的大厅里见不到一个人,出现在眼前的只是布满地毯的烟蒂和鸡骨。没有中国的采访者,没有尼泊尔的官员。而此时此刻,我却面对着62岁的中国总理。尽管是由于尼泊尔人的过错而不是周的过错使我失去了参加记者招待会的机会,但周却欣然接受了单独会见我以示补偿的建议。当时已过午夜许久,中国方面的随行人员已到各地访问了几个星期,预定第二天清晨黎明时分起飞回国。他们人人都感到疲倦了,然而周的随行人员中的十几名官员,其中包括外交部长陈毅,却站在那里等待着这个未被列入计划的会晤的结束,然后他们才能去睡觉并为他们的启程做准备。他们中的一些人眼睛盯着我,带着一种不露声色的愤懑感。但是,周却不是这样。他跟我谈了40分钟,却显得谦恭耐心。我感到有点尴尬,便把提问限制在一些重要的问题上,如周的这次访问如何改善了中国与该地区国家的关系,并希望得到简单的回答。但是,周却进行了极为详尽的阐述,一个一个地讲到了他这次所访问的国家。这又持续了大约半个小时,其中包括翻译占用的时间。实际上,正如我后来发现的那样,他所讲的话与记者招待会上发布的内容都是一样的,因此,我的单独会晤并没有获得很大的价值。如果只是周一个人在场的话,我将借他这次邀请的机会多提些问题。但是,由于陈毅不停地交换着左右腿来支撑他那相对而言较为肥胖的身体,再加上那些年轻些的随行人员斜着眼睛望着我,所以我便决定到此结束。然而,周却还没讲完。他继续往下讲,好像时间还很多似的。他问我是否去过中国,是否知道蒙哥马利*将访问中国,以及我是否也愿意去中国,等等。我的心情激动起来了。一年多来,我一直在设法进入中国,但却未获成功。
后记
本书是由英国著名记者迪克·威尔逊先生撰写的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前总理周恩来的一部传记,其原名为《A Story of Zhou En-lai》(1898~1976),首次翻译出版时定名为《周恩来》。时至今日,该书之中译本在中国大陆出版发行已有20余年了。在这20余年间,共有三家出版社先后推出了中译版,分别是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绿皮简装本和黄皮精装本、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蓝皮简装本和蓝皮精装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的红皮简装本和此次即将再版的红皮修订本,共计出版总数约达60余万册。这部著作之所以能大量发行和长期再版,应该得益于原书作者迪克·威尔逊笔下内容的客观性和可读性,得益于各家出版社及各位责任编辑的重视和敬业,得益于广大读者的厚爱和支持。更重要的是,周恩来作为20世纪中国历史上分量很重的领袖人物,他本身的生平和经历自然会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和关注。 本书从1989年第一次翻译出版之后,译者和很多读者有过广泛的交流,其中既包括周恩来生前的秘书和身边的其他工作人员,也包括那些长期在党政军‘领域工作的老一辈领导,还包括一些专门从事周恩来生平研究的专家学者,更包括那些十分崇敬和爱戴周恩来的普通百姓。在他们看来,周恩来是一位主见独特、处事稳健、有血有肉、温和慈祥的领袖人物,他的存在和他在中央领导层所具有的特殊权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中国政治生活的走向,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国际政治风云的变幻。他的作用力和影响力,他的个人风格和个人魅力,深深地感染了整个中国乃至世界。作为译者,这种体会或许会更深,感受或许会更真。 值此再版之际,我们需要强调的是,迪克·威尔逊先生的长期大力支持是我们翻译和出版该书的先决条件。记得翻译之初,我跟他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电话和信笺不断,深感他的真诚和热心。1996年11月间,迪克-威尔逊先生曾来华访问,当时他在北京极力寻找译者,希望能和译者见上一面。尽管我们通过多次电话,但毕竟我们未曾谋面。遗憾的是,译者当时出差不在北京。等我返回北京后,他又离华回国了。迄今为止,虽然我们未曾见上一面,但怀念之心永存。 本书翻译过程中,译者对原书中一些不必要的注释进行了适度的删减,并增加了一些有助于读者更好理解该书内容的注释。特此说明。
媒体关注与评论
周恩来对共产主义的信仰是真诚的,正如他对中国的感情和他那持久的人性也是发自内心的一样。这使得他在20世纪的所有中国领导人中显得十分突出。只要与周恩来会过面,人们就会对在一个单一的世界秩序之下与中国进行合作的潜力充满信心。从某种意义上讲,他留下了与他具有同样想法的人来实现他的两个理想——使中国现代化和让中国在世界事务中扮演一个负责的角色。对他选择的生活道路,我们从内心感到欣慰;对他身后的中国,我们充满了希望。 ——迪克·威尔逊
编辑推荐
《周恩来传》:外国学者眼中的周恩来,最生动经典的周恩来传记,英国研究当代中国问题专家迪克·威尔逊代表作。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