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8 出版社: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作者:卡尔·古斯塔夫·荣格 页数:374 字数:285000 译者:陈国鹏,黄丽丽
Tag标签:无
前言
我的一生是潜意识之自我实现的历程。潜意识中的所有一切都成为不寻常的事件,我的人格也在潜意识的状况下得以发展,并形成了一个整体。用科学的语言不足以阐述我的成长历程,因为我并不把这看作是一个学术的问题。 一个人对其内心的体验和以永恒的形式存在只能用神奇来表达。这是非常独特的,比科学更精确地表达了人生。科学是以一般概念来描述大多数人的情况,以至于对不同主体生活多样性的解释过于抽象了。 今天,在我八十三岁之际,我打算讲述我神奇的一生。但我只想据实论述,也就是“讲一个故事”。其真实性肯定没有问题。问题是,这是我的童话故事还是我的真实故事? 撰写自传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它无法提供一种准则或客观标准,以让人们对所写东西加以判断。没有恰当的可比较性。我知道,在许多方面我与别人不同,但我不知道真正的我是怎么样的。人不能把自己和任何别的东西相比较:他不是猴,不是奶牛,不是树木。我是一个人,但是人究竟是什么呢?像每一种有生命的东西一样,我也是全能神灵庇护下的一分子,但我不能把自己与任何一种动物、一种植物或一块石头进行比较。只有超越了人类的神灵才能做到这一点。那么,一个人对自己又是如何看待的呢? 一个人的心理过程是无法控制的,或只有一部分是可控的。因此,人们无法对自己或他的人生做出完整的判断。否则人们就无所不知了,尽管人们非常期盼做到这一点。其实人们根本不知道,在心里发生的一切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人生的故事是从何起始的,是从我们碰巧能回忆起的那一刻开始的吗?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人们并不清楚何谓“一生”。所以,故事是没有开头的,人们对起始只能是一个模糊的估计而已。 人的一生是一种探索性的尝试。仅从数量上看就发生过无数的事情。人生很短暂,稍纵即逝,因此,能够存在和发展不能不说是一种奇迹。在我还是一个年轻的医学院学生时就深刻地感受到这一点,当时我就认为,我没有早天真是一个奇迹。 我始终认为,生命如同一棵需要根茎才能存活的植物。其真实生命是根植于根茎之中,人们是看不见的。穿出土壤的可见部分只能存活一个夏季,然后就枯萎——生命很短暂。如果有人想让生命和文化永远存在和延续,那绝对是毫无意义的想法;但我从来不曾丧失这样的感觉,一种生命会不断改变形式而活,延续着它的生命。我们看到的是花,它凋谢了,但根茎却一直活着。 实际上,我一生中唯一值得讲述的事是如何从纷繁变化的事件中去认识永恒的世界。因而我更多谈论的是内心体验。属于这种内心体验的有我的梦和幻觉。这两者都是我学术研究的原始资料。它们如同灼热融化的岩浆,可以结晶成一块我们想要的石头形状。 除了内心体验,对其他诸如旅行,遇到过的人和我周围其他东西的回忆都已逐渐淡忘了。关于当代的一些事情,许多人都经历过,他们也都写过一些东西;人们可以在他们的著作中读到更有趣的内容,或者请他们来给你讲一下。我对自己一生中的经历记忆很模糊,很多东西也都记不起来了。但对有些事实,即那些潜意识中的冲突,我的记忆从未丧失过。那方面的回忆非常丰富,相比之下,其他东西都退避三舍了。 对我来说,,在一些特定情境中出现的人也是不会从记忆中消失的,在这本描述我人生经历的书中,他们的名字从一开始就被列人其中,在介绍他们的同时也让我回忆起一些事情。 也有一些在我青年期或成年期对我产生影响的外在事件给我的内心体验打下了烙印。我很早就认识到,如果无法从内心得到对人生的答案或解决之道,那么就不可能说清最终的结局。外部环境不能代替内心感受。所以在我的一生中,对外部事件的感受非常之贫乏。对此我没有多少话可以说;即使要说也是空洞无物。而我能理解的是内心的事件。这是构成我人生的独特之处,我的传记就是论述这些东西的。
内容概要
本书是分析心理学大师荣格丰富的毕生回忆录。正如荣格自己所说:“关于我的一本书总是充满了机遇,其中会有一些预料不到的事情,甚至连我自己也完全无法确定或预料。”通过阅读本书,我们发现,它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机遇”,更是一段耐人寻味的奇遇。
在本书中,荣格对自我人生剖析和“分析心理学”理论进行了全面、细致的阐述,读者不仅能了解荣格不平凡的一生,还帮助我们理解荣格博大精深的心理学理论。
本书值得一生典藏,反复阅读,终身受益。
作者简介
卡尔·古斯塔夫·荣格(Carl Gustav
Jung,1875-1961年),瑞士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医师,分析心理学的创立者。1907年,荣格结识弗洛伊德,并成为其主要的合作者,1909年,弗洛伊德把他定为精神分析运动的法定继承人,称他为“王储”。1911年,在弗洛伊德的举荐下,荣格担任国际精神分析学地第一任主席。后来因观点不同而分裂。与弗洛伊德相比,荣格更强调人的精神有崇高的抱负,反对弗洛伊德的自然主义倾向。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不仅为精神分析做出了伟大的贡献,对心理学和精神病学也产生巨大的影响。除此之外,他的理论还深深波及宗教、历史和文化领域。心理学史家舒尔兹说:“荣格的观念能激发人们的思想,而且新颖,他提出了一种关于人的乐观主义的概念,这种概念许多人认为是由于背离了弗洛伊德而有的、值得欢迎的变化。”
译者简介:
陈国鹏,出生于1954年,荷兰奈梅根大学心理学博士,现任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从1984年到2003年曾多次赴德国和荷兰访学和从事校际合作研究项目,至今已出版《心理语言学》、《人格阴影》、《女性自恋:渴望承认》、《身体语言使用手册》、《读懂孩子的身体语言》、《心理测量》等诸多译著,并参与了《教育人类学》和《赫尔巴特文集》的翻译工作。
书籍目录
前言
序言
儿童期
中学时期
大学时代
精神病治疗活动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探讨潜意识
著述
塔楼
旅行
北非
贝勃罗印第安人
肯尼亚和乌干达
印度
拉文纳和罗马
幻象
关于死后的生活
后期思想
回顾
附录
荣格从美国写给其夫人的信
弗洛伊德致荣格的信
从突尼斯的苏塞写给其夫人的信
致一位年轻学者的信(1952年)
致一位同事的一封信(1959年)
西奥多·弗卢努瓦
理查德·威廉
谈海因里希·齐默
《红宝书》的附录
对死者的七次布道词(1916)
关于卡尔·古斯塔夫·荣格的家庭
术语表
卡尔·古斯塔夫·荣格生命年表及其著作
章节摘录
版权页:后来,许多年我都不愿进教堂,显然是怕再流血,跌倒,怕看到那些耶稣会会士。笼罩于教堂的似乎就是这样的气氛。但它也始终吸引着我。如果要让我靠近一个天主教的神甫,也许会令我心里忐忑不安。只有在三十年后,当我踏进维也纳圣斯特凡大教堂时,这种压迫感才消失。六岁起,父亲教我学习拉丁文。我很愿意去学校,因为我在学校里感到很轻松,学习始终名列前茅。我在上学前已经学会了阅读。记得有一次我看不懂一本书,于是就缠着母亲,让她读给我听,这是一本古老的儿童图书,书里讲述异国的宗教,特别是印度教的一些内容。书里还有很多婆罗门、毗湿奴和湿婆的插图,给我带来无穷的乐趣。母亲后来告诉我,我总是不断去翻看邀些插图。在看这些插图时,我有一种朦胧的感觉,它们和我心中那从未跟人说起过的“原始的上帝启示”很相似。这是我不能泄露的秘密。母亲对此给予了间接的证实,因为我总是特别关注她对“异教徒”的鄙视。我知道,她肯定会惊慌失措地拒绝我的“上帝启示”。我可不想自寻羞辱。这并非儿童的行为,一方面与极度的敏感性和脆弱性有关,另一方面也和我特有的早年强烈的孤独感有关(我的妹妹比我小九岁)。我只能一个人玩,按自己的方式玩。可惜我已经记不起当时玩了些什么东西,只记得不愿被人打扰。我非常专注地沉浸在自己的游戏中,不想被别人看见,也不想被他人评价。但我对七八岁时的游戏倒还记得,那时热衷于玩积木,用来搭钟楼,然后用“地震”的方式快乐地把它给摧毁。在八至十一岁我没完没了地画画,画打仗、包围、炮击、还有海战。我用水笔画满了整整一本本子,对这些内容的想像令我愉快无比。我之所以比较喜欢学校,还因为我在那里最终找到了长期以来一直很想要的游戏伙伴。
媒体关注与评论
今天,在我83岁之际,我打算讲述我神奇的一生。但我只想据实论述,也就是讲一个故事。其真实性肯定没有问题…… ——卡尔·古斯塔夫·荣格近年来。我受到了各方面的请求,要我写一本类似于自传的书。对此我还从来没有想过。我读过太多的自传,大多都是自欺欺人和满纸谎言。我也非常清楚地知道,自我描述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一直不敢做这方面的尝试。……从现在起。这本自传与我一开始所预期的完全不同了。我觉得有必要把对早年的回忆写出来。现在,我哪怕一天不写,也会立即感到不愉快,身体方面也出现症状。而只要我马上开始工作,这些症状就消失了,我脑子又恢复清晰。这本自传是我一生的记载,是以我所掌握的知识来撰写的。阅读这本书对不了解和不理解我的思想的人来说是相当困难的。我的一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我所写东西的结晶,而不是相反。我是怎么样的,我就怎样写。所有我的想法和我的全部追求就是我本人的写照。 ——卡尔·古斯塔夫·荣格他用望远镜来观察自己的心灵。看上去好像乱糟糟的,但他却说看到了一个美丽的宇宙,他给意识增添了宇宙内不为人知的东西。 ——英国著名诗人和评论家柯勒律治
编辑推荐
《荣格自传:梦·记忆·思想》德文原版翻译,最权威的译本。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