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世之旅

出版时间:2011-7  出版社: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作者:(英)约翰生//鲍斯威尔|译者:蔡田明  页数:308  译者:蔡田明  
Tag标签:无  

前言

1773年,一位六十四岁老人和一位三十三岁的年轻人行走在苏格兰高地荒芜人烟的小道上。他们没有现代的交通工具,没有住宿的便利,没有手机的联系,却靠马车靠小船靠骑马或靠两条腿跋山涉水。这历时三个月多的旅行目的,是为了“了解当地人的风土人情和生活方式”。两人从高地返回、先后写了《苏格兰西部群岛旅行记》(1775)和《赫布里底群岛旅行日记》(1785)。他们的著作成为经典游记,为后人留下高地历史的珍贵记录,同时他们的足迹为后来者“朝拜”。自那以后,经常有人走。走过的人无数,迄今为止写出再行记书籍不止十部。近年日本大学约翰生研究者也按图素骥走完全程。这条高地线路尽管不能与人们更熟悉的“丝绸之路”相提并论,却完全可以作比较思考。论学者热衷重走的积极热情,论他们留下这个“高地之行”作品系列的文化底蕴,即使在当下也让人好奇探问它为何有如此吸引召唤人去远行的魅力。这里把两篇作品合在一起,用“惊世之旅”作为本书的题目。    约翰生是十八世纪英国著名诗人,散文家,小说家和文学批评家,更以“词典人约翰生”闻名于世。他也是个隽智的谈话家。鲍斯威尔以这部作品为蓝本,写出后来杰出的传记作品《约翰生传》。用今天俗话说,名人效应确保他们这条“高地之路”通畅,因为好奇使人读其书想其人还会有走其路的愿望。这也是名人名屋名胜古迹永远值得人们去瞻仰思念的原因。除此之外,若我们了解更多作者的经历和思想,我们的崇拜就不仅仅停留在“粉丝”的层面,不会人去粉去,反而会更加理解文化传承的意义,打开我们自由思想的眼界,开放我们积极人生的世界观。这原本就是旅行的一个目的。    关于旅行的目的或益处,早在两百多年前就有人对各种旅行作了一个有趣的归纳:“闲散旅行,探索旅行,虚构旅行,荣耀旅行,虚荣旅行,愤怒哀伤的旅行,生存必需的旅行,违法逃难的旅行,不幸无辜的旅行,简单旅行,感情旅行。”如果说约翰生是好奇的“探索旅行”,鲍斯威尔则是照顾友人的“感情旅行”。两者交融,所以约翰生一再提到鲍斯威尔的热情足以帮助他克服旅途的困难。他们虽是休闲出门,可决不是一次轻松愉快的旅途。在强风巨浪的恶劣天气下,他们曾被围困在小岛,与外界失去任何联系长达几周。旅行在约翰生身上更体现勇气,意志和毅力。    约翰生一生与旅行有不解之缘。他从家乡小镇来到大都市伦敦谋生。这是一次影响他终生命运的“生存必需的旅行”。尽管他一直热爱伦敦并以城为家,忙碌工作,可他在晚年经济状态好的情况下还是很愿意多出门。除这次最长时间的旅行外,他还到过威尔士北部和法国巴黎。如果不是感到身体难以适应海上昏船颠簸,他还真想与朋友船长一起到澳大利亚。    约翰生出生在一个书商家庭。家里贫穷,在牛津大学只读了一年,便因交不起学费辍学。可他从小爱读书,几乎无书不读,并且记忆力惊人。他很早就颇有兴趣地选择把一本法语书译成英文书。这不是其他书,是本旅行书,一位传教士到亚太地区旅行所见所闻写下的《阿比西尼亚旅行记》(1733)。正是这本书,不妨说使他眼界宏放,心胸开阔,思想宽容。他在五十岁又借游记构思,写出脍炙人口的小说《幸福谷》(拉赛拉斯,1759)。这本“虚构旅行”书,写王子一行四人从封闭的幸福谷逃脱,长途爬涉来到那个时期有现在纽约之称的埃及大都市,参观金字塔,在波斯湾地区访问各阶层人士,寻找人生幸福真谛。尽管没有找到,没有如《西游记》唐僧四人那样带回经典,他们却从旅途这一行程本身了解社会,升华思想,坚定未来脚踏实地生活的信念,一种所谓“路在脚下”的现实人生观,可与靠书“取经”  “讲经”的人生观相互比照。    从翻译旅行书到写想象旅行书再到亲自长途旅行,前后相隔整整四十年,不论“书游”还是“地游”,旅行的思想或精神贯穿约翰生的写作和生活。这个回返往复的过程正如钱钟书《说回家》所言是个“智者思想回家”的过程。很难想象,这样一个“读万卷书”的文人,如果不是选择“走万里路”旅行的精神作为他思想的起点,他一生能否写出那些至今仍让人回味的“道德文章”和其他经典作品。退一步说,接受旅行思想只是环境风气使然。不奇怪,当时英国向外扩张,人人羡慕爱读旅行书,特别海外旅行更是热门话题。不少旅行者回来写旅行书除了新奇蛊惑人心外,常抱着“荣耀旅行”“虚荣旅行”的心理,蔑视弱势民族和落后地区,表现出某种挽救世界解放全人类的种族骄傲。读这类旅行书,必深受种族优劣的思潮影响,不出奇。因此,要在这种风气下保持独立自由思考精神十分难能可贵。约翰生博览群书却不尽信书。他不但没有当时所谓文明人引以骄傲的管窥蠡测,而且还把英国人到“未开化”地区的掠夺行为斥为“野蛮”。他后来更改早年词典里对两个特别词语的互相定义,用“未开化”泛指当地土人,把“野蛮”特指欧洲人的侵略贪婪行为,甚至他为当时一部旅行书大全集《环球世界》写序言表明,有能力到世界最偏僻地方的欧洲人并不是“文明的征服者”。这些无不表明约翰生心胸眼界的宏大,读书选择的恰当和思想考虑的慎重。他这部旅行记结尾很清楚地表达“人生有限艺术无限”的不自以为是的思想:“我关于民族生活方式的这些思考,只是其中见闻不多的人的一种思考”,如同他书里不全盘否定民间存在“预见性”等迷信一样。约翰生不以读书多而犯知识分子常见的虚伪的荣耀病,也不以有些旅行经验就自以为脱离了视野狭窄可以居高临下指点江山。可以说,他写作的精神旅行或实地的高地旅行都真正打破了种族阶级人群知识文化思想传统的等级观念或界限,给后来人“有容乃大”以深刻启示。这是我们今天所以值得读一读这本古书甚至有条件值得去走一趟这条高地之路的理由。当代人回顾历史,不无惋惜过去国家领导人出访旅行的国家太少,而改革开放的思想动机又不能不说与他们中早年有勤工俭学留学旅行经验的人大力支持提倡没有直接关系。可见旅行多么重要。国家需要旅游的开放,个人也需要出门的远行。否则就会如古人说人是“井底之蛙”,国是((镜花缘_))里所谓“一派文气”的“君子国”。因此,不妨进一步说,大清王朝帝国亡在不出。国门或不敢出国门的这些皇帝官僚们的国脚上。这男人“国脚”与那女人“裹脚”似乎都能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寓意作注脚博其趣。    趣味能相投。作为约翰生高地之行伴旅的鲍斯威尔也是个热衷旅行的游子。他出生在苏格兰一个富裕的地主家庭,从小就被父母重点培养上好大学,指望做律师成为家族领地的继承人。读书期间他参与“教育旅行”,一个从十六世纪到十八世纪在欧洲贵族家庭读书孩子中非常流行的游学活动。这个习俗依旧可见,它表现在欧美国家年轻人停学或边工边读的环球旅行,名称叫法各异,有称学习与工作停歇“空车年”。当下串联游走各国的“背包客”,他们中大多数是这类青年游学子。鲍斯威尔到过荷兰,德国,瑞士,意大利、科西嘉和法国,走访过当时名人保利将军、伏尔泰和卢梭。自从家乡到伦敦认识约翰生后,他虽做律师工作在苏格兰,一有空就往伦敦跑,访问他敬仰的伟人。这次到他家乡的高地旅行是他多年劝说约翰生并赞助经费的结果。他的旅行日记侧重写约翰生的个性风采和生动谈话,补充了约翰生旅行记中所忽略日常起居活动的细节。尽管两部书写作出版时间有先后,合在一起读如同欣赏一幅徐徐舒展的旅行图卷。这样合作的旅行书自今不多见,无疑能激起人们“坐游”阅读的好奇和兴趣,何况这是先拥有知识的人才把旅行的智慧带回来写出来的有趣有益有用的书。    “苏格兰高地”现已成为欧洲十大旅游景点之一。约翰生和鲍斯威尔当年用了101天时间所走过的这些高地地区,有的已成为游客必到此一游的胜地。他们经风经雨和艰难跋涉的危险旅行或深度旅行,是现代人难以想象也很少人有时间去重复的。因此,走一回他们走过的这段高地岛屿之行也是一种人生的挑战,如登高望远,上天揽月那样要付出代价。可不论是“书游”还是“走游”,不论到天涯还是海角,让我们记住约翰生书里说过的一句话:    “所有旅行都有它的益处”。    下面简要叙述本书写作背景和版本情况。约翰生返回伦敦不到两年就出版了旅行记。尽管约翰生早年倾向雅各宾党人,他们的政治立场是支持斯图亚特家族詹姆斯王朝复辟的,可他后来还是转变看法,开始尊重汉诺威家族乔治王朝近百年执政存在的现实。面对高地人在“卡洛登战役”后的一切变化,武装解除,服饰改变,土地换主,氏族解体,人走它国,他感慨来迟,所想要看的那些古风民俗仅二十七年间便荡然无存难以再见;约翰生惋惜中思考巨变的积极和消极的影响,寄希望切实的智力教育和实际的改良进步,未来生活终将美好。他不以立场论是非,还体现在他虽然是个坚定的英国国教信仰者,一直对苏格兰人以及他们信仰长老会持有偏见,却能在书里适当克制包容兼纳,尽管免不了触犯敏感的读者。书里涉及高地人的预见性迷信,威士忌,服饰,风笛,语言诗歌,宗教教育等问题,都有比前人如马丁,麦可利和彭南特等高地书有更独到的观察分析。它无疑是最早高地旅行游记经典之一。无怪乎,贝利,希尔和麦克拉尔等专家学者都好奇写有沿路朝拜之行记。如果约翰生侧重高地经济和政治上的社会变化,鲍斯威尔则注重表现他朋友这次惊世之旅与高地人的个人联系。在旅途写下并经过约翰生看过的这部日记,他一直保留等待写传记备用。在约翰生去世后的第二年上半年便在出版商催促和马隆编辑策划下使它顺利出版。这部“旅行日记”多有增订修改,不但压缩他对山水景观和其他人物的议论描述,而且还削减那些有损主体或他本人形象或引起误会的文字叙述,如删除约翰生模仿袋鼠的滑稽动作,遮盖他父亲与约翰生争吵的具体内容,却特别在意用言谈举止情感交锋突出塑造一个个性鲜明善于谈话的艺人形象。这部“日记”可以说以艺术“真实和生动”的方式活灵活现了去世不久的约翰生,为后来不朽的《约翰生传》(1791)奠下基础。    本书首次有1775年“旅行记”和1785年“旅行日记”单行本;二百三十多年来,不同版本被大体分成两类即规范的“标志版”和介绍性的“文章版”。约翰生“旅行记”以希尔和弗利曼的牛津版为标志版,而鲍斯威尔的“旅行日记”增减无常,1831年有克罗克出版的司各特注释本,1852年有坎拉斯尔编辑本;1887年有希尔的编集本;当1930年在古城堡Malahide发现鲍斯威尔手稿后,1936年波特和贝内特出版补充扩增本。终有耶鲁大学1963年出规范本;鲍威尔于1934和1964年对希尔的“编集本”增订使其成为又一个标志版;两记合集本有查普曼1924牛津本。本书属介绍类,上述介绍和本书翻译主要参考企鹅(1984)牛津(1979,重印1924)和爱丁堡伯利(2007)版本。特此说明致谢。考虑篇幅限制,全文译出约翰生的“旅行记”,对鲍斯威尔的“旅行日记”则作节选,保留约翰生所有谈话内容,删去一些关于背景人物介绍、议论历史和描写环境及注释文字。希望这样处理不会有伤全书大雅。译文不妥之处,敬请大家指教。    译者2008年5月18日于珀斯

内容概要

  英国著名诗人、词典家和文学批评家约翰生和苏格兰著名作家鲍斯威尔一起同游苏格兰高地,分别写下了各自的游记《苏格兰西部群岛旅行记》和《赫布里底群岛旅行日记》。约翰生在游记中叙述了他旅途的经历以及所感悟到的人生哲理,而鲍斯威尔对伟人这次惊世之旅的记录,更升华了这段旅途的远行意韵和文化蕴涵。这虽不是丝绸之路,却有着同样的神奇与魅力,无疑让世人惊叹!

作者简介

  约翰生:(Samuel
Johnson,1709年9月18日~1784年12月13日),十八世纪英国著名诗人、散文家、词典编撰家、小说家、传记家、文学批评家。以其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善良之人格为后人景仰。
  鲍斯威尔:(James
Boswell,1740年10月29日—1795年5月19日),从业律师,苏格兰著名作家和现代文学传记奠基人(或用开创者),尤以生动描述约翰生言谈举止的《约翰生传》(1791)享誉世界。他的姓名(Boswell)成为一个为友人写传记的代名词。
  译者简介:
  蔡田明:(1956年生),1980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中文系。1989年底前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之后在西澳珀斯生活,业余写作。ECU历史研究硕士毕业(1999)。澳大利亚约翰生研究会会员。著译有《管锥编述说》《文学欣赏》《约翰生传》《幸福谷》《人的局限性:约翰生作品集》等。

书籍目录

译者序
苏格兰旅行线路图
苏格兰西部群岛旅行记(约翰生 著)
赫布里底群岛旅行日记(鲍斯威尔 著)
附录一 旅行记内容词目备检
附录二 约翰生藏书家伯恩收藏的有关苏格兰高地旅行书目
后 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高地(THEHIGHLANDS)我们继续旅行,从容地扩大我们思考的范围,探索一些特别的奇观存在的理由。在这些高低不平环境恶劣的地区,这些一般具有明显特征的自然遗迹,在我们没来之前就存在了。高山乡村通常有原住民,至少有最古老的氏族。他们不容易被侵略,入侵他们要走狭窄的小道,要受到来自居高临下的四面攻击伤害。每个新的山脊都是一个新要塞,抵抗者同样能得到有利的保护。如果攻击者强攻海峡或猛打山头,他们也只能得些地盘而已;高山人逃走后会占领其他的山岩。追踪者只好四面凝视,不知峭壁哪里有逃亡的路,哪里的沼泽能走过去。除此之外,高山人有敏捷的爬山下山能力,十分坚强或勇敢。这些能力只有实践才能得到。如果战争不能快速取胜,入侵者因饥饿也不能维持下去。在这种辛苦焦虑的行军中,必需品不容易携带,也根本找不到。富饶的山川有牲畜,只要有男人站在通道上,女人们就能把这些牲口赶走。占领这样的土地,最终不能偿还战争的费用,因此,也许野心勃勃要统治这片领土的人也不会轻易发动进攻。在这个果实丰收的地区,人们更怨恨强盗和凌辱,或渴望享有安全。高山区未能被侵占之前,同样也没有文明开化。人们总是在相互受益的交流中和谐,从比较自己与其他人的看法中得到启示。恺撒发现,英格兰海岸线沿海人与高卢人进行贸易后变得比较文明。进入荒凉粗旷的地区,陌生人没有任何可能满足娱乐的愿望。当地人既没有货要卖出,也没有钱能买入,几乎很少人到商业繁荣地区。或者,如果他们访问过那些地方后便不再返回来了。有时因为侵略,发生文化融合或逐渐出现文明现象,部分文明的地区改变了他们的语言。高山人由于与他们邻人谈话不同而隔绝,变成一个更有自己特征的民族。如在碧斯开地区,一直有原始的坎塔布连人;在戴尔卡利,有老瑞典人与他们共同生存。威尔士和高地人讲最早英格兰居民人的语言,其他地区则接受最早的撒克逊人的语言,后来在一定范围内说法语,然后在它们中形成第三种语言。只要原始语言在使用,原始的方式仍继续存在。没有民族会希望我这样说,高山人生活方式通常野蛮,不是因为他们的处境,更多因为他们继承了祖先的遗产。

后记

这是学习约翰生系列出版的第四本译书。我和妻子王萍在二零零九年九月有幸地到伦敦和约翰生家乡参与三百周年纪念活动,见证约翰生在欧美国家依然具有启示后人传承普世价值的魅力。我们同时有几天到苏格兰高地旅行活动。约翰生当年是从爱丁堡出发,沿东海岸线经过圣·安德鲁斯,阿伯丁到因弗尼思,然后从北往南下到奥古斯塔斯要塞,再向西到斯开岛。在西部的科拉,马尔几个群岛访问后,进入内地格拉斯哥,到奥金莱克见领主鲍斯威尔父亲,再次到爱丁堡后南下返回伦敦。我们从伦敦乘火车先在爱丁堡高街住宿,到圣。安德鲁斯一日游,然后拦腰从高地中部公路直接北上,经尼斯湖到因弗尼思,以那里为寄宿处,一天南下奥古斯塔斯要塞再转西到斯开岛,一天北上一个小镇。从地理上看,几天似乎把他们几个月的地方都跨越过,除科拉等群岛外,实际上我们只不过是现代人走马观花的清闲游乐而已,全然不能想象他们行进的艰难和困苦;虽不能随他们的足迹一一前行,昕到看到一些熟悉的名字地方,还是能引起思古之幽情,感受天地时光之倒流,平添人生之乐趣和思想之愉快。如在斯开岛丛林坡地,时值小草遍地生发,粉紫小花点缀海岸无限风光。这花地之下切开来展示的泥土就是约翰生书里描写过可燃烧的“泥煤”;高地民族群居习俗与中国农村一姓家族何其相似,他们却早在英苏“合并”及商业化大潮冲击下解体瓦解,令人想到清朝满汉人如何融合的历史进程;高地“移民”初始无奈恐惧而后趋之若鹜,在约翰生笔下,从前只有“无甩”和“贫穷”人出走,而现在却是“太穷”的人留下,如同现代人看钱钟书论文曾引慈禧太后说过那时“出洋本是极苦差事”话而思考现在风气大变一样,不得不感慨世道无常;他们不能容忍领主为土地利益驱赶高地人的感叹早已成为过去,现实还是依然折射着他们思想的光辉。这次高地旅行经历无疑帮助我更好地理解这部书和他们旅行的意义,随同书出版将成为一个永远欣慰的纪念。感谢我妻子的一直鼓励支持并与我分享读书译书走书路的甘苦辛甜。有关这次旅行和介绍纪念约翰生诞辰三百周年可参看笔者文章:blog.sina.com.cn/2009johnsonland。    律师兼藏书彖伯恩先生这次为这本书又提供了他那些几十年珍藏珍贵的图书资料附录。多年来这位导师一直引领我走向约翰生这个“高地”或“大陆”。在他以约翰生家乡学会主席主持纪念一个伟大儿子诞生三百周年的夜宴上,伯恩提议来宾们为约翰生中文译书出版普及鼓掌。我和大家的掌声里应有感谢他鼓励学习约翰生的回音。哲人爱默生说,“世界上主要的事业是培育人”。人书相通。薪尽火传。伯恩先生几十年钟书藏书的执着痴情信仰爱敬激动过我一直感染着我。这本首次中文版译著为感谢最应该题献给他。西澳《澳洲环球商报))主编钟隐女士为本书高地旅行地图编辑设计,同样近两三年以来一直尽“苦力”编发我的((平民苑》周刊专栏和一些旅行游记文章及配图,谨此机会向她表示诚挚谢意。书缘也是人缘。天下之大书商之多作者之众,何以独有偏爱,无理情可以替缘份说圆。国际文化出版公司许明先生值得译者我十分感激也值得手里拿着此书读者特别感谢。  “同时感谢出版公司人员的努力编辑使本书顺利出版,尤其向韦尔立先生和崔雪娇女士表示诚挚谢意。    书要读要用。这次出版前我对几年前的译文有所校正,在保持原著基础上,特别在书后附录旅行记内容词目备检,接下来权作代替本应书后不应缺少的主题词内容地名人名索引,易于提醒,方便检索。不妥之处祈求大家批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只愿望借此能促进刺激出版更多更好的普及学习约翰生译本,更幻想情形能如同近年书店看到都是卡耐基译书那样一书同时不止有十个译本。约翰生信赖读者。他生前预想过,未来“人人是作者的社会”,“每个人都终会满意地读他自己的书”。他这个“未来”就是当今的博客天地网络世界。他这个”未来“就是当今网络世界人人写作博客天地即便如此,他认为无需惊慌恐惧。他强调要打磨文字。也许因为他要打发孤独而终能成就他的书永远会有读者陪伴他去“游园惊梦”。    蔡田明    2011年3月29日于珀斯,联系tcai@jinnan.com

编辑推荐

《惊世之旅:苏格兰高地旅行记》:一部经典的旅行记,一本民族文化变迁的参考书,一个文学大家的生活艺术谈话录。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惊世之旅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6条)

 
 

  •   在国外旅行时,在一个酒吧遇见一个苏格兰人,问他从哪里来,答说苏格兰,我说,哦,你是英国人。他正色更正,不,苏格兰人。2014年苏格兰将全民公决,是否维持300年前和英格兰的条约。由此可见苏格兰的独立星。这本旅行记的作者是大师级人物,从中可以一窥苏格兰的内核。
  •   旷野古风,游记经典。回想起当年到苏格兰旅游所见到的苍凉!
  •   关于苏格兰的书好像不太多,这本快速买下,细细阅读!
  •   钱钟书夫妇较为推崇的作家。
  •   都很好,值得一看
  •   排版稍密,纸张偏差
  •   我苏格兰待了1年半,也许因为亲身经历的关系,所以对高地很有感觉,对写高地的书也很有共鸣,但是书再好,不如亲自去走走。和北京每况愈下的天气比起来,那里真的是能给予你天堂办的呼吸呢!
  •   慢慢一点一点看,体会早很久的苏格兰。
  •   这本书属于比较另类的范畴,它比较小众,所以喜欢它的,绝对就是超级喜欢,而不喜欢它的,绝对就是超级不喜欢;同时要通读它需要极大的毅力,因为它几乎全部是字写就的,厚厚的一本通篇全是字,只有读进去了才会一气读完,否则放下就很难再次拿起,我就是属于这样历经了许久才读完它的人。
  •   话说很不错的一本书
  •   第一眼就被封面吸引了,立马下手,刚好还有活动,价格还不错,书还在朋友那没拿回来。应该是不会让我失望的吧。
  •   好像不是很吸引人
  •   算是不错的书。
  •   作者以其中文系的背景,和多年澳洲生活的经历,深刻理解出了远隔万里的地球对面的苏格兰的文化和人文气息,翻译出了一本“原汁原味”的苏格兰游记,书中多次出现了类似”雄黄牛“,海藻这种“海植物”,皮革不经“植物化”就不耐用等翻译,让你不得不震撼于海外生活经历对一个中国人的巨大影响,译者的海外生活经历,完全能把一本书翻译的让中国人看不出这是一本中国人翻译的书,其文字之组织无序,用词之晦涩,让google translate都自叹不如,偶尔会让读者感叹“这她妈是人话嘛”!。可以说,作者以深厚的中文系文字功力和多年的海外生活经历,让本书的翻译完全配得上顶级的评价。因此,必须给出一星的评级。谁买谁后悔
  •   关于同一次旅行,两个人先后写的两个游记的合集,不是很喜欢这个调调。
  •   因为约翰生而知道这本书,据说是经典,只是由于时间间隔较远,搞人文地理研究的人可能会喜欢。没看书之前我还真以为是两个人徒步旅行的,哥想错了,看来不能按照现代人的思维去想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