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2 出版社: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作者:刘佳 等著 页数:181 字数:307000
内容概要
本书全面概述现代大学的起源与发展,通过对大学起源、大学发展的历史、大学精神和大学职能的介绍,构建一个现代大学的清晰轮廓和理念。现代大学教育从遗古走来,经过中世纪的蜕变,工业革命的转型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快速发展,形成了今天全球化、大众化的高等教育。高等教育作为人类至今最高层次的教育形式,既坚持传统,又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前进,是人类走向现代文明的条必经之路。
全书立足于从求知、探索、创新、治学等方面思考现代大学的精神与职能,全面阐述了现代大学是人与物质、文化与知识、道德与精神的集合的观念,并佐以世界各国现代大学的教育实践。希望为理工科大学一、二年级学生在大学教育中形成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高尚之品格、健全之人格提供本通识教育读本。因此,本书既可作为现代大学概说的选修教材,面向一般理工科院校的本科生,亦可作为~般大学生的通识教育读本。
作者简介
刘沛清,博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流体力学研究所教授。任教育部流体力学实验室责任教授,博士生指导教师,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学国家级精品课负责人,国家级航空航天实验教学中心主任,国家航空科学技术实验室大型飞机高级人才培训班负责人,中国空气动力学学会理事,《空气动力学学报》和《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编委200年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言语,2003年获全国国防系统百名优秀博士,硕士先进工作者称号2005年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排名第四),2009年获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2011年获北京市教学名师称号。
长期从事空气动力学、水动力学实验和数值模拟工作。近年来结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面上项目、国防预研和国防基础等课题,利用理论、实验和数值模拟等多种手段对工程中的一些复杂流动(旋涡分离与控制,高速层流控制技术等)开展了系统深入的研究,解决了一系列气动设计难题。近年来的主要研究方向有:现代飞机旋涡分离及其控制技术,高速层流控制技术,现代高效轻质螺旋桨设计与优化技术,大型飞机起降气动特生,地面效应和水上迫降。其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被SC1、E收录50多篇,出版著作8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5项。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现代大学之起源
1.1 人类文明的发源地(大河流域)
1.2 远古大学的起源
1.3 中古大学的形成与发展(中世纪大学)
1.4 西学东渐过程中现代大学的演变
1.5 中国现代大学的形成过程
1.6 孔子的教育思想
第二章 现代大学之精神
2.1 高尚的道德精神
2.2 独立的科学精神
2.3 敏锐的时代精神
2.4 著名大学之校训与校徽
2.5 我的大学之路
第三章 现代大学之职能与作用
3.1 造就人才
3.2 知识创新
3.3 社会服务
3.4 文化传承创新
3.5 大师之风范
3.6 现代大学结构与制度
3.7 构建世界一流大学之思考
3.8 钱学森之问
3.9 第四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报道
3.10 世界上最美的14所大学校园
3.11 诺贝尔奖简介
参考资料
附录:世界高等教育部分名著丛书简介
章节摘录
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 宋代理学家朱熹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状也;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也。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 我国著名教育家,北大原校长蔡元培先生指出:我们教书,是要引起学生的读书兴趣,做教员的不可一句一句或一字一字地都讲给学生听,最好使学生自己去研究,教员不讲也可以,等到学生实在不能用自己的力量去了解功课时,才去帮助他。 中国大学在素质和德育教育方面不仅继承了孔子的教育思想,而且在育人理念上更加重视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1945年在中共七大上,毛泽东同志在开幕词中号召全党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毛泽东关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不仅是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典范,而且也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思想。这一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是完全、彻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不是半心半意,三心二意,无心无意或假心假意; 第二是一切言行都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不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任何时候都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处处为人民谋利益; 第三是在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时,要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个人利益服从人民利益,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 第四是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相信人民群众、尊重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 ……
媒体关注与评论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梅贻琦 士之读书治学,盖将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 ——陈寅恪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