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12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作者:魏发辰 页数:216
内容概要
《创新实践论》是作者在十几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把在创新领域的科研成果用于培养创新人才的教学实践而形成的创新理论与实践方面的专著,又是适合大学生创新能力训练的教材。其主要内容涉及创新实践相关的各种理论问题,包括正确创新观的形成、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创新活动的规律和方法、现代创新技术的运用、创新能力的结构、创新人才的培养、创新环境、创新制度、创新体系、创新教育等,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通过掌握有关创新实践的理论知识并进行创新实践的尝试,提高其实际创新能力。
书籍目录
引言第1章 创新本质论1.1 创新泛涵论1.2 创新本质论1.3 创新相对论1.4 创新层次论第2章 创新过程论2.1 创新模式论2.2 创新问题论2.3 变异思考论2.4 创新设想论2.5 创新实验论2.6 创新成果论第3章 创新思维论3.1 创新意识论3.2 创新思路论3.2.1 正向创新思路3.2.2 反向创新思路3.2.3 合向创新思路3.2.4 横向创新思路3.3 创新思维方法论3.3.1 辐辏思维方法3.3.2 辐射思维方法3.3.3 联想模拟论3.4 创新直觉论第4章 创新能力论4.1 创新观4.2 创新动机论4.3 创新知识论4.4 创新技能论第5章技术创新论5.1 技术创新概念论5.2 技术创新模式论5.2.1 界定创新活动区间5.2.2 创新活动要素分析5.2.3 创新模式5.2.4 创新模式的方法论意义5.3 技术创新类型论5.3.1 创新主体分类论5.3.2 客体分类5.3.3 质一量分类5.3.4 技术的导入方式分类5.4 技术创新主体论5.5 技术创新动力论5.5.1 第一动力论5.5.2 政策导向论5.5.3 创新偏好论5.5.4 浮力效应论5.5.5 需求拉动论5.5.6 科学推动论5.6 创新体系论5.6.1 国家创新体系论5.6.2 企业创新体系5.6.3 企业创新联盟5.7 创新制度论5.7.1 国家创新制度5.7.2 企业创新制度第6章 创新人才论6.1 创新潜质论6.2 创新效能论6.2.1 观察多角度6.2.2 提问题多思路6.2.3 创意先一步……第7章 创新教育论第8章 创新技术论第9章 创新民主论第10章 创新效用论
章节摘录
如果将人类的活动分为精神和物质两大领域,那么,在精神层面上就有观念创新、思想创新、理论创新、知识创新、决策创新、指挥创新、规划创新、策略创新、方法创新、技巧创新,等等;在物质层面上,有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工艺创新、设计创新、制造创新、结构创新、布局创新、行为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体系创新、制度创新、社会创新,等等。创新的需求和创新活动及其成果的存在,既是人类社会全方位发展的机制,又是形成创新这一概念的社会根源。 抽象是具体的抽象,共性是个别的共性,本质只有通过现象来认识。创新这一概念的抽象就源于人们对具体创新活动的认识。如果对人类的创新活动进行个案分析,就会非常容易地发现不同个案的共性,这就是“异”或“变”。创新过程在一定意义上表现为“求异”或“求变”的过程。针对任何一个对象,从“求异”的活动得到“异”的结果,或从“求变”的过程得到“变”的结果,这就是创新的一般表象。 在这个意义上,所有使客体发生变异的活动及其成果都可被称为创新。在技术领域,就某种产品而言,改变其外观、改变其结构、改变其做功的机理、改变制作材料和制造工艺、改变其用途、改变其性能等都属于产品创新,也叫做技术的创新;在科学领域,新知识的获取及新原理、新规律的发现叫做创新,新的知识体系的建立是创新,改变知识的表达方式、改变原理和规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改变原有知识体系的建构方式等都可被称为科学创新;对于一个企业,改变其产品结构是创新,改变其人员结构和组织方式是创新,改变其生产方式、营销方式等也是创新,都属于企业创新的范畴;在教育领域,教育思想的改变、教学观念和教育模式的改变、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改变、学校建制和管理模式的改变、招生和分配方式的改变、融投资方式和学校职能的扩展等都是创新,都属于教育创新之列;在文化艺术领域,技巧的改变是创新,表现方式的改变同样也是创新。在社会层面上,国家建立建设的基本思想和理论的改变、发展道路的改变、制度的改变、建制的改变、意识形态的改变、运行模式的改变等都属于社会创新或政治创新;在军事和国土安全方面,改变监控方式是创新,改变建制和结构是创新,改变防御和进攻的战略、战术和技巧也都是创新;就每一个社会成员而言,不论其社会岗位和社会职责是什么,只要在提高效用的原则之下,无论是改变自己的思想观念,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和工作方法,还是改变自己所面对的客体,都属于创新活动或创新行为。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