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8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作者:李军 页数:308
前言
本书于2006年出版后受到了不少高校师生的认可和好评,总的来说符合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和要求,尤其是注重实践能力训练,启发学生自主思考,突出案例教学,各章案例的选择和编排能够尽量接近学生的生活和实践体验,思想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寓教于乐。这次修订主要调整了一些相对陈旧的案例,对于案例和实践分析涉及到的一些数据进行了更新,根据读者的建议对部分章节的结构进行了微调,相关内容进行了修改。感谢广大读者对本书的关心和支持,欢迎大家继续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内容概要
本书分三篇共10章,其中第一篇为管理基础篇;包括导论、西方管理学的演进与发展、我国企业的发展历程共三章;第二篇为管理职能篇,包括计划、组织、激励、领导与沟通、控制共五章;第三篇为管理创新篇,包括创新理论与创新思维、创新方法,管理新思潮共两章。本书既可作为高职高专院校、成人教育院校经济、管理类学生的专业基础教材,又可以作为企业界高层管理人员的自学和培训教材。
书籍目录
第1篇 管理基础篇 第1章 导论 第2章 管理学的演进与发展 第3章 我国企业管理的发展历程第2篇 管理职能篇 第4章 计划 第5章 组织 第6章 激励 第7章 领导与沟通 第8章 控制第3篇 管理创新篇 第9章 创新理论 第10章 管理新思潮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2.从方式和方法上看。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具有刚柔性 受中国生存环境、宗法制度和儒家道家文化影响,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上的二重性表现在思维的方式、方法上也体现出了“刚柔相济”的特点。这主要表现在谋与动、义与利、赏与罚、德与刑、上与下、中央与地方的管理关系上。 (1)谋而后动的决策思想 在管理工作中,决策是一个管理者必须首先考虑的首要问题。那么,管理者应该如何决策才能确保决策不失误?我国的古代先贤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精辟的见解。“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先谋后事者昌,先事后谋者亡。”这些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先谋而后动,只有谋划得充分、合理、科学,才能在执行起来游刃有余,才能做到“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做事情才能成功而不失败。所谓“日之能烛远,势高也;使日在水中,则不能烛十步”,意思是作为领导者,应该具备高瞻远瞩的特质,绝对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森林”或者鼠目寸光,只看眼前利益而看不到长远利益。宋代文学家苏轼在《策别十八》中说:“为国有万世之计,有一时之计,有不终月之计。”“不谋万世,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不足以谋域”是说做事应该有战略决策和战术决策、长远规划与短期计划之别,根据形势情况的变化按照既定目标或相时而动,有助于管理成功。可见,预测和决策关系全局成败,中国人向来强调谋划和规划,强调战略和战术的综合运用,主张谋而后动。所以孙子说:“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知天知地,胜乃不穷”。 (2)义利两全的取舍思想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虽然有一些人主张重义轻利,但是也有一批实用主义的思想家、哲学家提倡义与利并举,主张义利双兼。这种充满着浓重的讲利重义的管理思想,倡导“见利思义”、“义然后取”,“义,利也”,“兼相爱,交相利”。宋代苏轼就是其中之一,他在《利者义之和论》中说“义利利义相为用”,主张义利互为共用,二者不能偏废。陈寿在《三国志·吴书·骆统传》中进一步将这种义利观念和富民利民联系起来,指出“财须民生,强赖民力,威恃民势,福由民殖,德似民茅,义以民行。”他讲的是财富是人民创造的,国家的强大依靠的是人民的力量,国威靠的是人民的气势,福利乃是由人民所树立,道德靠人民的实践来兴盛,义的实现靠人民的共同行动。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