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1 出版社:卢国文、柯琳、 陈琛 线装书局 (2013-01出版)
书籍目录
前言 第一章远古及夏商时期的音乐 第二章周秦时期的音乐 第三章两汉三国时期的音乐 第四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 第五章隋唐五代时期的音乐 第六章宋元时期的音乐 第七章明清时期的音乐 第八章中华民国时期的音乐 第九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的音乐 中国音乐史题解 需了解的作品 参考书目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明清时期各地的小曲在艺术上也各有不同的成就,总的来说,它们都善于利用经济的材料,运用换头插入新材料,采用移位、调性变化等多种旋律发展的手法,塑造准确而生动的艺术形象。 (3)俚曲 俚曲主要流传于山东蒲松龄的家乡淄川蒲家庄、峨庄一带。清初,蒲松龄将《聊斋志异》中的一些故事,结合当地方言及各种小曲,编成说唱形式,这些作品被人们称为蒲松龄“俚曲”或“聊斋俚曲”。这些俚曲所用的曲牌有53个,大多来自于明清的民歌小曲、戏曲,其音乐优美朴实,语言多为白话,通俗易懂,伴奏形式比较自由。 2.明清时期的歌舞音乐 明清时期,城市经济的发展适应了市民娱乐的需要,民间歌舞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汉族民间歌舞中较为流行的有秧歌、采茶、花鼓、花灯、跑旱船、竹马灯等。 秧歌 秧歌流行于我国北方汉族地区,主要于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时在广场上表演,是一种集歌、舞戏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秧歌起源于插秧等秧田劳动中唱的歌,最初是一种纯粹的歌Ⅱ昌形式。它的发展演变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从无伴奏随劳动所唱的歌曲发展到独立的民间歌舞表演,又从歌舞表演向小戏过渡。秧歌的表演形式一般有地秧歌和高跷两种,舞蹈有大场、小场之分。秧歌的音乐一般有三个部分:小场演唱(曲调多移植自民歌中的小调,并加入锣鼓过门)、锣鼓打击乐(主要用作舞蹈伴奏)、唢呐吹奏(主要用作舞蹈伴奏)。秧歌的伴奏乐器除唢呐、锣鼓外,还有二胡、笛子、竹板等。秧歌在我国北方各省广泛流行,具有代表性的有河北的冀中秧歌、冀东地秧歌,山东的鼓子秧歌、海阳秧歌、胶州秧歌,山西的祁太秧歌,以及陕北秧歌、东北秧歌等。 采茶 采茶是中国民间歌舞体裁的一种,流传于中国南方产茶区,如广东、广西、江西、福建、浙江、江苏、安徽、湖南、湖北、云南、贵州等省的汉族地区。通常的表演形式为一男一女或一男二女,表演者身着彩服,腰系彩带,男的手拿钱尺(鞭)以做扁担、锄头、撑船杆等道具,女的手拿花扇,以做竹篮、雨伞或盛茶器具,或纸糊的各种灯具,载歌载舞。表演内容为种茶的全部过程,从种茶、采茶到制作(炒茶)和卖茶。采茶的伴奏乐器有二胡、笛子、唢呐和大锣、大钹等,过门或过场音乐以唢呐为主。
编辑推荐
《中国音乐史考试要点及题解》采取有效的助记策略及指示性的思维导引,结构布局符合人脑对信息处理的生理机制,易于串联要点,促进主动学习。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