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7 出版社:线装书局 作者:郭长保 页数:223 字数:232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新文化与新文学:基于晚明至五四时期的文学文化转型研究》从传统文人意识的消解入手,勾勒出从晚明至五四中国新文化与新文学秩序的建立以及到现代转型的基本轮廓,而这一过程也是从中晚明以来的王阳明、李贽,直至晚清的梁启超、五四的鲁迅等人构成的中国文化史上史无前例而极为清晰的文化思想图谱,为晚明至五四的新文化与新文学秩序的建立,描绘出无限广阔的前景与发展空间。
作者简介
郭长保,山西人,1983年毕业于山西大学中文系,1987年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文学硕士。长期从事于中国现代文学教学与研究,中国近代文化与文学研究。主要著作有《历史新界面:中国各体文化研究导论》(合著)《从渐变到裂变:文人心态转型与中国近代文化思潮》《从传统到现代:文人意识向平民文学意识的转型》,况周颐《眉庐丛话))点校,并在各种报纸杂志发表论文30余篇。
书籍目录
绪论
第一章 从晚明至五四中国新文化与新文学秩序的建立
一、王阳明“心学”与晚明及新文学思想的勃兴
二、李贽思想中的文化与文学启蒙意义
三、龚自珍对晚清文化与文学的影响
四、魏源《海国图志》在近代文化转型中的启蒙作用
五、王韬对近代文化与文学转型的贡献
第二章 中国近代文化与文学转型的特征
一、从传统的有序到近代的无序
二、救亡意识与文学转变
三、由翻译到创作
四、文人意识的消解与平民文化文学意识的形成
第三章 报纸杂志对近代文化与文学转型的作用
一、近代思想的传播
二、报刊与市民文化的建构
三、副刊的产生
四、新审美意识的形成
第四章 文学转型期的叙事特征
一、传统叙事结构的消解与近现代叙事模式的形成
二、语言由程式化到开放性
三、从英雄人物到平凡人物
第五章 文化与文学转型的内在联络
一、梁启超文学思想对近代文学变革的现代性转化
二、近代文化视域中的鲁迅
三、鲁迅从民元前到“五四”的心路历程
四、新文学生成的语文学意义
第六章 现代新文学的重构
一、文学的文化责任与文学的政治化
二、文学观转型与五四创作
二、胡适的理性精神对新文化与文学的意义
四、新文学史上“黑色幽默”的产生
第七章 文学向后五四转型
一、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传播
二、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中国化是后五四文学形成的基础
三、鲁迅文艺观是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中国化的具体体现
四、鲁迅文艺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中国化的指南
结语
参考书目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它是与上海在鸦片战争之后的城市商业文化与市民文化的迅速发展分不开的。以通俗而富有娱乐性质的小报的产生,更是如此。“小报生逢近代社会文化转型时期,拥有得天独厚的时代机遇:现代都市的初步形成构制了小报生存的物质环境,近代市民社会和市民文化的衍变催生了小报文化形态的成熟,近代文化市场机制的建立提供了小报的传播渠道,现代报纸的发生和影响则成为引发小报出生的直接动因。”这种以爆炸式的方式出现的近代报刊,尤其是小报,毫无疑问影响了近代社会民众与市民的生活态度与思想心态,甚至价值取向。为中国社会从封闭狭隘的农业文化向眼花缭乱,信息开放,观念多元的近现代社会发展提供了足够的发展前景与空间。如果说那些具有较为严肃思想追求的、具有明确文化与政治改革导向的报刊,是引导国家向一个文明、文化、理性社会发展,为中国社会从传统文化与文学向近现代文化与文学的转型构建一种文化与政治的蓝图,那么在市民中更为有影响力的近代小报则代表了世俗社会的生活天地,表现出下层社会民众的心理与情感及其审美的新趋向。近代报刊在不断引导着大众的生活价值取向与生活方式,但市民文化的日益成熟也催生了近代都市商业消费文化的日臻完善。相互作用,形成了连锁效应,推动了中国近代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如出版业、印刷业达到了空前的繁荣。无论是商务印书馆,还是中华书局或者是各种出版行业都是在这一大的文化背景下被催生的。而出版业与印刷业的蓬勃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了报纸杂志的更进一步的发展。 所以到20世纪初,中国已经逐渐开始摆脱封建农业文化的衣钵,迈向未来无法预料的一个充满诱惑与无限的想象社会愿景。而这一过程中,传统文人意识的消解、新意识与平民意识的形成,为以启蒙为背景的五四新文化与新文学的产生奠定了思想的基础。西方近代文化的产生就是以城市市民文化,即平民文化为基础的。 而在这一思想的构建过程中,近代报纸杂志对新思想与西方近代文化及其文学的传播无疑是促进现代文化产生的思想资源。这一新资源的产生,在近代主要来自两个板块:一是在华传教士在中国创办大量的中文报刊,广泛地宣传了西方近代文化与历史与自然科学的知识,使中国文人在对西方的认识上与鸦片战争之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鸦片战争之前中国人基本的认识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认为西方无法与中国的文明相比拟,是“蛮夷”。尽管早期西方传教士开始创办中文报刊,试图改变中国人对西方的偏见,其实收效甚微,影响也只是局限于有限的少数精英阶层的文人。所以有米怜“而使之发扬蹈厉,夫岂易事”的无奈感叹。而鸦片战争之后,则情况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不仅西方人创办各类报刊,而中国人自己也开始传播西方的文明与理念,首先是对西方的物质文明加以肯定。具有反讽意义的是一方面肯定西方的物质文明,另一方面又有否定其精神文明。所以后来鲁迅在《文化偏至论》解释道,造成这一认识的根源是,中国人对西方近代文化,并没有从本质上有深刻的认识,而只停留于肤浅的表层认识: 近世人士,稍稍耳新学之语,则亦引以为愧,翻然思变,言非同西方之理弗道,事非合西方之术弗行,掊击旧物惟恐不力,日将以革前缪而图富强也。
编辑推荐
《新文化与新文学:基于晚明至五四时期的文学文化转型研究》讲述了晚明至五四是在经历了三次明显的文化思想思潮,即晚明思潮、19世纪末的维新思想运动、五四启蒙运动的背景下完成了中国文学与文化的彻底转型。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