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7 出版社:线装书局 作者:熊逸 页数:267
Tag标签:无
前言
无论哲思如何高妙,老百姓最关心的终归都是些实际问题。那么,一个很实际的问题就是:庄子的这套思想,或者说如此有思想的这位庄子,有没有帮他的妻儿老小过上好日子呢? 我们不妨想象一下,如果庄子就是我们身边的一个朋友,整天不着边际地高谈阔论,不出去努力打工赚钱,永远让老婆孩子过着要房没房、要车没车的日子,我们会不会鄙视他呢?——理论一旦联系现实,问题就出来了,而且这个问题早巳经被古代的哲人和俗人们一并关心过了……
内容概要
作者以《庄子》的文本为线索,从历史上复杂的阐释与实践中勾勒出道家学说恢弘的文化版图,而跨学科的旁征博引又有助于我们以全新的社会科学的眼光,以当代的人文素养,反观两千多年前的古老智慧。
作者简介
熊逸作品:
中国思想史系列:
《道可道:〈老子〉的要义与诘难》(2011)
《逍遥游:当〈庄子〉遭遇现实》(2011)
《思辨的禅趣:〈坛经〉视野下的世界秩序》(2011)
《自私的正义:正义观念的心理根源、经典谎言与两难问题》(待出版)
《古代中国的正义两难》(待出版)
书籍目录
自序:乱世读庄子——从王先谦的两篇序言说起
第一章 庄子的人和书
第二章 寓言之书——《庄子》的读法
第三章 《庄子》关键词之一:逍遥
第四章 《庄子》关键词之二:齐物
第五章 《庄子》关键词之三:物化
第六章 《庄子》关键词之四:无知
第七章 《庄子》关键词之五:不得已
后记:像人类学家那样走进历史——谈谈“中国思想地图”系列的写作缘起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庄子的人和书1、关于庄子的生平,《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有两段寥寥的记载,这几乎是我们唯一可用的材料了,其大意是说:“庄子是宋国蒙地的人,名叫庄周,曾经在老家做过漆园的小吏,与梁惠王、齐宣王是同时代的人。“庄子的学问涉及了方方面面,而主干本于老子,所以他虽然写了十几万字的书,内容却大多都是寓言。他作了《渔父》、《盗跖》、《胠箧》来讥讽孔子之徒,阐明老子之术;作《畏累虚》、《亢桑子》这些文章,说的都是些没有事实依据的空话。但他的文笔很出彩,得心应手地攻击儒家和墨家,就算当时的学术泰斗也招架不住庄子的鞭辟。他的学说汪洋恣肆、随心所欲,只顾着自己舒心,所以王公大人们找不到可以应用这些学说的地方。“楚威王听说了庄周的贤名,派出使者带着厚礼去请他到楚国为相,而庄子笑对使者说:‘千金虽然是大钱,卿相虽然是大官,但您没见过郊祭时用做牺牲的牛吗?这样的牛享受过好几年的喂养,这时候还会披上华丽的衣服,然后被送进太庙等待宰杀。到了那个时候,它就算只想做一只没爹没妈的小猪也不可能了。您赶紧回去吧,不要玷污了我。我宁愿在污水里游戏,也不愿被国君管着。我这一辈子都不想做官,只有这样我才高兴。’”正所谓“彭泽去官非为酒,漆园曳尾岂无才”(袁宏道《偶成》),从司马迁的记载里,我们的确看到了一名高风亮节的隐士。试想一名基层公务员突然被聘为国家总理,普通人恐怕很难拒绝这个梦幻般的一步登天的机会。何况楚国是首屈一指的强国,楚威王也堪称一代雄主,如果庄子接受了这次礼聘,在强国握相权,不但他的个人命运会从此改变,战国格局或许也会因之而变。但他居然笑呵呵、轻飘飘地拒绝掉了。遗憾的是,碌碌凡人总是很难体会这种“不事王侯,高尚其志”、“独立不惧,遁世无闷”的境界,所以自然就会怀疑这段记载的真实性。——这种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事情古人已经替我们做过了,譬如宋代学者黄震就很不以为然,说楚王聘庄子为相的事情纯属子虚乌有,那些方外横议之士总是喜欢编造这种故事自我标榜,何况这事或许只是个寓言罢了。再说当时的诸侯们崇尚的是攻战权术,未必做得出礼聘隐士的事来。即便像孟子这样的名人,也是在听说过魏国和齐国的国君有好士之风以后才主动去游说人家的,而不是被人家聘去的。退一步说,就算是聘,何至于率先便以相位相许呢? (《黄氏日抄》卷54)庄子的拥护者们一定会愤愤不平,的确,你黄震做不到的,庄子未必就做不到;你黄震没有的觉悟,庄子未必就没有,何必枉做小人呢?——但事实上,黄震的觉悟未必就比庄子低,更绝对没有小人心肠。黄震是浙江慈溪的名人,考中过进士,在大宋王朝做过很小的官,后来时代变局考验了他的气节:他亲身经历了宋朝的灭亡,铁心不仕新朝,于是藏身在深山老林,做了比庄子更隐的隐士,过着比庄子更穷的日子。在世俗意义上说,黄震的下场相当悲惨:他是饿死的。
后记
后记:像人类学家那样走进历史——谈谈“中国思想地图”系列的写作缘起我原本的兴趣并不是思想史,而是一般意义上的历史,后来发现这样读历史很不流畅,甚至还生出了越来越强的隔膜感,在知道了越来越多的“是什么”之后,反而不知道越来越多的“为什么”。于是我想,是不是应该借鉴人类学家在土著部落搞田野调查的态度,即深入到土著人的生活里,讲他们的语言,参加他们的礼拜和狂欢,先让自己成为他们的一员,在他们的内部理解他们,然后再跳脱出来,在他们的外部思考他们。同样地,把历史当做一个悬隔在我们世界之外的世界,设想自己生活在一段历史当中,生活在一些虚虚实实的历史人物当中,讲他们的语言,学习他们的必修课程,会写一手和他们一样的诗词和文章(甚至是八股文),参加他们的诗会、祭祀典礼和科举考试,先让自己成为他们的一员,在他们的内部来理解他们。当然,这不太容易做到,一般的诗词古文虽然勉强过关,但八股文到现在我也写不太好,看来只能做一个饮恨科场的可怜人,吟两句“五湖烟雨”的诗句来假装旷达罢了。但我的兴趣正是由此而转入了思想史,先去理解古人行为背后的观念,在思想脉络里来理解人的行为与社会的走向。走进去,并不意味着“一入侯门深似海”,还要走出来才行。所谓走出来,就是用现代知识来思考古代社会。毕竟文明发展了,知识进步了,今天种种社会科学的研究已经大大超越于古人之上,让我们可以站在无数巨人的肩膀上,享受一下比古人耳聪目明的乐趣。譬如对《老子》的无为之治与儒家礼治、法家法治之争,只要有现代政治学、社会学的基本素养,我们就会看得比古人清楚很多;对王安石与司马光的变法与守旧之争,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则可以让我们在具体的经济问题上一言而定是非。我这种态度引起过很多人的不满,他们大约是相信中医治不了外国人,西医也治不了中国人吧,但无论如何我尊重他们这种执着的信仰以及对传统文化远不止恰如其分的“温情与敬意”。所谓“温情与敬意”,本是钱穆先生提出来的一项极受欢迎的主张,原话是说:“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以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所谓对其本国以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以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否则只算知道了一些外国史,不得云对本国史有知识。)”我承认这种态度有其十分的道德价值,但一不小心就容易堕入自觉或不自觉的为尊者讳、为亲者讳的偏见里去。钱穆先生自己在治学上就或多或少地流露出这一倾向,尽管他是一位令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伟大学者。我自己的读书写作主要是出于个人兴趣,既没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万丈豪情,也缺少对修身养性、做人做事的实际关注,只纯然怀着一些好奇心罢了。就像一个人类学家进入一处遥远的土著社会,既不想使这里改变什么,也无意于以所见所得对现代社会提出任何的改良建议。不过我自认也算不得一个全然天性凉薄的人,我自己的“温情与敬意”更多地付与了一些更为抽象的东西,比如公正,比如自由。我知道这是一副令人厌恶的嘴脸,就像阿凡达一样,这个卑鄙的怪物不但背叛了自己的祖国,更背叛了自己的星球和种族,恬不知耻地站在外星人的一边肆意践踏地球人的利益,甚至指挥外星人残忍地屠杀着地球同胞。这个反面角色被导演塑造得如此彻底,以至于他不但把心交给了外星人,最后连身体都变成了外星人,显然没听说过“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和“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中国古训。如果请阿凡达来写一部本国史,不知道他会不会写成一部“外国史”呢?所幸阿凡达没有下笔,也所幸我的读者寥寥无几,站在热忱的民族主义立场上,我和许多人一样为此感到由衷的欣慰。最后,要感谢徐戈老师热情地提供了神学方面的专业指导意见,并为本书做了通盘的文字校订工作,使我在神学与文笔两途都获益匪浅。
媒体关注与评论
这是一本充满思辨趣味的书,尤其适合那些怀有纯粹的思辨兴趣的读者。循着作者的分析脉络,我们会得到如最精彩的本格推理小说一般的阅读享受。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