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7 出版社:线装书局 作者:熊逸 页数:247
Tag标签:无
前言
引言:道可道1、“道可道,非常道”。在进入正题之前,先要澄清一个流传较广的误解。南怀瑾老先生讲过:“有人解释《老子》第一章首句的第二个‘道’字,便是一般所谓‘常言道’的意思,也就是说话的意思。其实,这是不大合理的。因为把说话或话说用‘道’字来代表,那是唐宋之间的口头语。”(《老子他说》)但事实是,唐宋以前“道”就有了“说”的意思,比如《史记•刺客列传》,燕太子丹和鞠武商量着怎么安置从秦国逃过来的樊於期将军,鞠武就说:“且以雕鸷之秦,行怨暴之怒,岂足道哉”;《史记•李将军列传》,汉文帝很欣赏李广的勇武,但感叹他生不逢时,说李广如果生活在汉高帝刘邦的时代,“万户侯岂足道哉”。更要紧的是,西汉前期的道家权威就已经用“说”来解释这个“道”了;在先秦的典籍里,“道”也已经有了“说”的意思,尽管并不多见。比如《荀子•非相》有“学者不道也”,《荀子•儒效》有“客有道曰……”,《诗经•鄘风•墙有茨》有“中冓之言,不可道也。所可道也,言之丑也”。 所以,我这里还是继续依照传统,把“道可道,非常道”理解作“可以用言语表达的道,就不是常‘道’”。
内容概要
这本书更多地把《老子》拉到形而下的层面上来作辨析,重点着眼于它在政治学和社会学上的意义。——并不是我特意选取了这个角度,而是我以为《老子》原本的关注焦点就是形而下的,这在书中会有相应的论述,连带着对前人的一些导向形而上的成说也有相应的辩驳。
在这样的视角确立之后,本书进而分析《老子》若干重点议题的来龙去脉,考察《老子》特殊的论证方式和理论的自洽性,站在前辈学者的肩膀上略有一己之得。
作者简介
熊逸作品:
中国思想史系列:
《道可道:〈老子〉的要义与诘难》(2011)
《逍遥游:当〈庄子〉遭遇现实》(2011)
《思辨的禅趣:〈坛经〉视野下的世界秩序》(2011)
《自私的正义:正义观念的心理根源、经典谎言与两难问题》(待出版)
《古代中国的正义两难》(待出版)
书籍目录
引言:道可道
第一章 关于老子的传闻
第二章 先秦道家的流派
第三章 三种《老子》:郭店楚简本、马王堆帛书本和通行本
第四章 黄老之学与君人南面之术
第五章 《老子》之学的政治实战:无为而无不为
第六章 作为一种社会主张的“道可道,非常道”
第七章 普罗米修斯的恶行
第八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第九章 《老子》的思维方式
第十章 《老子》辩证法的三种解读:客观规律,处事操守,权谋机变
第十一章 理想的人生是退步:回归婴儿
第十二章 玄牝与大地母亲
后记:对于不可言说者的言说
章节摘录
道,可道还是不可道,这是一个问题。形而下地说,正是这个问题把人群一分为二,相信“道可道”是一种人,相信“道可道,非常道”的是另一种人。前一种人偏于理性,喜欢探求知识,凡事讲逻辑、讲证据,如果想要他们相信你的话,你就需要提供给他们足够的证据,由着他们去辨析、检验,直到确认无误为止。而且他们也甘愿承受许多没有答案的问题,信者存信,疑者存疑。这种人接受新东西,靠的是一个字:“懂”。后一种人却不同,他们也许会鄙薄前一种人,认为那种人即便有时也会欣赏美色,但能够欣赏的至多不过是那类“红红的脸、膀宽腰圆、骨骼粗大、肌肉丰满的生理学上的美人”——这是二叶亭四迷在《浮云》里的一个绝佳形容。而他们自己,偏于感性,对逻辑和证据并不太在意,如果你想要他们相信你的话,任你给出再充足的证据、再严密的推理,也不会有多大作用,关键要看你的话能否打动他们。他们的思考方式,用诗人波德莱尔的话说,就是“音乐式的和绘画式的,不耍弄诡辩,不使用三段论,也不用演绎法”。但对于证实,“除非在我们的脉搏上得到证实,哲学上的定理也还不能算作定理”——这是济慈的话,还是诗人的语言。再有,他们通常也不大容易承受许多没有答案的问题。他们需要斩钉截铁的答案,而无论这样的答案是否有着足够的证据来作支撑。他们接受新东西,靠的是另一个字:“悟”。所以,道,到底能不能被讲清楚,这虽然也取决于讲述者,但更加取决于听众。甚至对后一种人来说,不讲清楚或者讲不清楚才是最好的结果,毕竟人生总需要一点神神秘秘、高深莫测的东西,也只有这样的东西才适合作为一个人的永恒的精神支柱。也许正是出于同样的感受,伯特兰•罗素在谈论伟大的柏拉图的时候,才会以这样一句话作为开场白:“颂扬柏拉图——但不是理解柏拉图——总归是正确的。这正是伟大人物们的共同命运。”所以许多人愿意相信(“愿意相信”往往就直接和“相信”划等号了),我们的一位名叫李耳的祖先已经在两千多年前洞悉了天地间最核心的规律,并且用一种神秘的语言启示世人,于是,无论是今天的中华民族将要在世界上崛起,还是张三、李四把自身升华到一种至高无上的精神境界,都仰赖于对《老子》这部书的悉心感悟。也就是说,《老子》这部书上可以洞彻天机,中可以安邦定国,下可以作为一个人的励志枕边书,指导任何时代的任何人如何修身养性,如何为人处事,甚至如何缓解失恋的痛苦,如何捱过失业的打击。也许,当我们被黑心老板无故克扣了大把工钱,正犹豫着要不要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的时候,“算了吧,”我们毕竟还可以这样安慰自己,“唯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当然,我并不是说这种方法并不可取,亦不是说经由这种方法所获知的结论都是不可轻信的,因为事实上我很赞同威廉•詹姆士对于神学的一种主张:“如果神学的各种观念证明对于具体的生活确有价值,那么在实用主义者看来,在确有这么多的价值这一意义上说,它就是真的了。”(《实用主义》)只不过这种方法并不本书所取——并非因为偏见,只是出于趣味。
后记
后记:对于不可言说者的言说很多人都对“道可道,非常道”这句话情有独钟,这本身无可厚非,但由此而引发出来的很多问题、甚至悖论,却往往被人忽略,所以我觉得有必要在全文的结尾处对这句话稍作一点辨析。1、作为世界上最美的女人,海伦的美丽是无法言说的,而荷马在史诗里这样描写海伦之美:在特洛伊战争结束之后,希腊的长老们商议着如何处置海伦,是把她送回她丈夫那里,还是把她作为战犯处死。正在争议不决的时候,海伦被带了进来,刹那间,从没有见过海伦的长老们全都惊呆了,他们说为了这么美丽的女人,再打十年仗也值。荷马以他高超的文学技巧成功处理了这个不可言说的言说,那么,荷马对海伦之美作出了正确的描写吗?但是,如果这个描写是正确的,我们可以根据这个描写来为海伦塑一个惟妙惟肖的雕像吗?2、对于不可言说者的言说,不一定等于错误的言说。在基督教的世界里,上帝是不可言说的,人类的理性、概念、逻辑等等都无法穷尽上帝,所以文艺复兴时期的德国神学家库萨的尼古拉集“否定神学”之大成,论证“上帝超越了任何概念”。但这绝不意味着《圣经》是错的,也不意味着《圣经》对于基督徒的生活缺乏实际指导性,更不意味着《圣经》是不讲逻辑的。3、“道可道,非常道”并不意味着“道”不可说,一说便错。“错”与“不完备”常常被人混淆。所谓“不可说,一说便错”是禅宗的思维,而不是《老子》的。这种想法如果用在“道可道,非常道”上,本身就会构成一个悖论:如果你认定“道”是“不可说,一说便错”,并且《老子》全文都在论道,那只能证明《老子》全文都是错的,更加令人为难的是,就连“道可道,非常道”这句话本身也是错的。《胜天才王般若经》说:“一切诸法皆不可说,其不可说亦不可说。”4、如果“道可道,非常道”意味着“道”是语言无法描述的,更是逻辑无法论证的,那么“道可道,非常道”这句话,本身在逻辑的正确性上还有没有立足之地呢?更何况从语法上看,“道可道,非常道”,这是一个“如果……那么……”的标准的逻辑结构。5、《庄子•列御寇》:“庄子曰:‘知道易,勿言难。’”“道”并不难懂,也并不难讲,难的是知道了而不讲。《庄子•列御寇》认为,知道了而不讲,这是合乎自然的;知道了而讲出来,这是合乎人为的。古时候的至人,合乎的是自然而不是人为。我们且不必追问为什么知道了而不讲是很难的,这里最令人困惑的其实只是“知道易,勿言难”这六个字。
编辑推荐
《道可道:的要义与诘难》首先是一本更新换代型的《老子》读本。作者熊逸结合了最新的考古材料和前沿的海内外研究成果,以缜密的考据和分析破旧立新,把所有重要的疑难问题都推到了证据和逻辑所能达到的极限,并力图扫清每一处思维死角。其次,《道可道:的要义与诘难》这部作品充满着思辨趣味,尤其适合那些怀有纯粹的思辨兴趣的读者。循着著者熊逸的分析脉络,广大读者会得到如最精彩的本格推理小说一般的阅读享受。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