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11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 作者:郑智航 页数:255 字数:207000
内容概要
郑智航编著的《法律内在逻辑的基调演变》讲述了:在主体性支撑的现代社会,由于受主体性哲学的影响,人们愈来愈强调个人自由的解放,愈来愈强调通过运用理性来张扬自身的主体性。这种对于主体性的诉求也渗透到了人们对于法律的认识之中,并对法律提出了特殊的要求。它要求在权利领域、法律责任领域以及纠纷解决领域全面地贯彻主体性原则。这种主体性原则在法律中具体体现为在权利话语中更为强调竞争、独自、非平等、去组织化等因素,任法律责任领域更为强调过错、互惠以及泄愤,在纠纷解决中更为强调二元对立思维、对抗思维以及过去式思维。尽管主体性支撑的现代社会法律也强调宽容与合作、共存与共生等因素,但是占主导地位的还是前者。但是,在主体性支撑的现代社会,法律的那套内在逻辑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存在诸多问题,并且在20世纪逐步暴露出来。
特别是20世纪中叶之后,法律愈来愈成为规则统治的工具、泄愤的工具,法律所具有的温情的那一面被它所具有的冷酷的那一面所掩盖。这样一种现实愈来愈受到了人们前所未有的诟病。重建主体性以及重建主体性支撑的现代社会法律成为了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法律内在逻辑的基调演变》将问题主要设定为西方现代社会法律内在逻辑在历史长河中是怎样演进的,以及这种演进给转型中国法律现代化带来了何种启示和影响。
作者简介
郑智航,讲师,山东大学法学院。主要研究法理学和人权法学。曾在《法商研究》、《法学》、《法制与社会发展》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多篇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人大复印资料《法理学﹒法史学》全文转载。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各一项,以第一参加人身份参加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两项。
书籍目录
导言
第一章 前现代社会法律的内在逻辑
分析
一、罗马法的尘封与前现代社会的
法律
二、前现代社会法律内在逻辑的简单
揭示
(一)前现代社会法律的独语特性
(二)世俗法中的初级互惠
(三)纠纷解决机制中的斗争崇拜
三、前现代社会法律内在逻辑的
缺陷
(一)神性对人性的压制
(二)法律人道主义精神的缺失
(三)法律独立性的缺乏
第二章 前现代社会法律内在逻辑的现代转型
一、前现代社会法律的内在逻辑与现代法律的开启
(一)前现代社会法律的内在逻辑与近代国家的兴起
(二)前现代社会法律的内在逻辑与权利话语的发展
(三)前现代社会法律的内在逻辑与现代适格主体的
塑造
二、现代社会主体性的张扬及其对法律的基本要求
(一)主体性支撑的现代社会的基本特质
(二)主体性支撑的现代社会对法律的基本要求
第三章 主体性支撑的现代社会法律的内在逻辑
一、权利话语的内在逻辑
(一)权利话语中的竞争因素
(二)权利话语中的独白因素
(三)权利话语中的“非平等”因素
二、法律责任的内在逻辑
(一)从结果责任到过错责任
(二)过错责任、互惠与法律责任的泄愤性
三、纠纷解决机制的内在逻辑
(一)职权主义诉讼模式中主客二元的对立思维
(二)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中的对抗思维
(三)纠纷解决机制中的过去式思维
四、主体性支撑的现代社会法律中的宽容
五、主体性支撑的现代社会法律中的组织化
第四章 主体性支撑的现代社会法律内在逻辑的缺陷及
其主体间性转向
一、主体性支撑的现代社会法律内在逻辑的理论
局限
二、主体性支撑的现代社会法律内在逻辑的制度
困境
(一)主体性支撑的现代社会权利制度的困境
(二)主体性支撑的现代社会法律责任的困境
(三)主体性支撑的现代社会纠纷解决机制的困境
三、主体间性与主体性支撑的现代社会法律内在逻辑的
转变
(一)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
(二)主体间性与主体性重建
(三)主体间性对主体性支撑的现代社会法律内在逻辑
缺陷的弥补
第五章 主体性重建及其法律的内在逻辑
一、主体性重建与权利话语的内在逻辑
(一)权利话语中国家与个人的合作
(二)权利话语中人与人的合作
(三)权利话语中的宽容
二、主体性重建与法律责任的内在逻辑
(一)法律责任对主观过错的宽容
(二)法律责任泄愤性的隐退
(三)法律责任中合作的社会化
三、主体性重建与纠纷解决机制的内在逻辑
(一)主体性重建过程中纠纷解决机制的概况
(二)主体性重建与纠纷解决机制中的合作
四、现代社会法律内在逻辑的演变与法律现代化
第六章 现代社会法律的内在逻辑与转型中国的法律
现代化
一、现代社会法律内在逻辑的演变对转型中国法律现代
化的影响
二、转型中国法律的主体性缺失
(一)权利观念的虚无与滥觞
(二)转型中国公民参与意识的欠缺
三、转型中国法律的主体间性缺失
(一)中国法律现代化图景中的形式主义诉求
(二)缺失沟通的中国法律
(三)主体间性缺席下的法院调解
四、转型中国法律的内在逻辑
(一)转型中国权利话语的内在逻辑
(二)转型中国法律责任的内在逻辑
(三)转型中国纠纷解决机制的内在逻辑
结语
附录:宽容意识与权利话语的逻辑转向
参考文献
后记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