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5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 作者:李学军 页数:322 字数:394000
内容概要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了:非法证据排除的程序性建构与检视、诉讼证据概念与特征传统学说之否定、网络赌博犯罪中电子证据的收集与运用、行政认定的证据类型及审查判断规则初探、证人伪证动机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诉讼法修改与证据制度的完善、精神病司法鉴定的奥秘、电子物证技术与犯罪侦查。
书籍目录
卷首白话
证据法文化的养成
前沿聚焦
《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证据制度修正条文释评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界碑
析《排除规定》第13条
——兼论共同被告人分案作为证人使用
非法证据排除的程序性建构与检视
——从两个证据规定到《刑事诉讼法修正草案》
我国刑事证据开示制度的改革探索与未来发展
论证据转化与证据补正
——以“两个证据规定”和《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为视阈
专论大观
证据推论中使用贝叶斯网络研究
诉讼证据概念与特征传统学说之否定
真伪不明与诉讼规律
——以法官心证锁定律为视角
事实认定的原子模式与整体模式之比较考察
网络赌博犯罪中电子证据的收集与运用
——以王某、陈某开设赌场罪一案为例
学术沙龙
司法鉴定协力义务研究
论当前我国法院对司法鉴定机构的“二次管理”
——以民事诉讼为视角
行政认定的证据类型及审查判断规则初探
——以内幕交易案件为视角的分析
实务研究
“王朝抢劫案”的证据分析
证人伪证动机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强奸案证据的审查与运用
——以40起强奸案为样本
博士殿堂
论社会科学证据
德恒论坛
诉讼法修改与证据制度的完善
经济犯罪案件的调查取证
精神病司法鉴定的奥秘
——从大兴灭门惨案的调查谈起
电子物证技术与犯罪侦查
——陈冠希案件调查纪实
武力与正义:司法决斗的经验基础
……
外法评介
综述与文摘
章节摘录
汪教授:各位朋友、各位同学、女士们、先生们,大家晚上好!第80期是个很令人感慨的数字,非常高兴能在岁末与大家参加证据学论坛,也借此机会祝各位老师、同学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家庭幸福、事业发达! 我最近在《中国法学》第6期发表了一篇名为“刑事证据的重大变革及其展开”的文章,是结合这次刑事诉讼法修改中的证据问题,作了一些介绍,谈了一些看法。为什么要改?我个人总结了以下原因: 1.吃亏逼的。这些年我们国家出了不少错案,回过头来看,基本上主要问题都出在证据上,如聂树斌案件、杜培武案件、佘祥林案件等。 2.形势催的。从上次《刑事诉讼法》修改到现在已经15年了,在这15年里我们国家刑事审判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全国各地也进行了很多刑事司法改革,在改革过程中发现有很多问题是属于操作规程方面的问题。而证据问题在操作规程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证据问题不解决,案件是没法再往下推进的。 3.潮流冲的。我国2008年就已签署了《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但到现在还没批准。当然方方面面的原因都有,但其中重要一点就缘于《刑事诉讼法》。这项公约中公民的23项基本权利,其中12项都与《刑事诉讼法》有关,相当一部分涉及证据问题。《刑事诉讼法》不修改怎么能批准公约呢?所以从这点来说,《刑事诉讼法》是很重要的,可能比《民事诉讼法》要重要一点点。(笑) 所以基于这三方面原因,《刑事诉讼法》得修改了。我对《刑事诉讼法》修改的通过是有信心的。 下面我谈谈这次《刑事诉讼法》修改在证据问题的哪些方面有变化。我先将修改的部分列出,如果还有问题提问环节我再作解答。 1.运用证据的基本原则问题。关于运用证据基本原则,虽然这次《刑事诉讼法》修改中没有专条规定证据基本原则,但有一条非常引人注目的规定,即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第49条“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这样就公开地从立法上宣布了国家强迫公民认罪的非正当性。作为防止刑讯逼供的保障性条款,此条文被隐藏在第49条之中,不知是立法者有意的安排还是出于其他原因。当然,这条规定与国际公约的规定还是有区别的,国际公约规定“不得强迫任何人成为反对自己的证人”,或者“不得强迫任何人证明自己有罪”。而我们用的是“证实”,两者一个是行为描述,一个是结果描述,这还是有区别的。 2.证明标准。关于证明标准我们这些年展开了太多的讨论,2001年的关于法律真实与客观真实的论战,一直延续至今。这次《刑事诉讼法》修订却回避了这个问题。首先仍然用“证据确实充分”作为证明标准的表述,但是在解释什么是“证据确实充分”时却已采用“排除合理怀疑标准”--第一,所有定罪量刑的证据都要有证据证明;第二,所有的证据都要经过法定程序查证属实;第三,综合全案能够排除合理怀疑。大家注意,是排除“合理怀疑”,而不是排除其他可能性。 ……
编辑推荐
《证据学论坛(17)》(作者李学军)收录了《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界碑》、《真伪不明与诉讼规律——以法官心证锁定律为视角》、《行政认定的证据类型及审查判断规则初探——以内幕交易案件为视角的分析》、《精神病司法鉴定的奥秘——从大兴灭门惨案的调查谈起》等文章。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