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2 出版社:法律 作者:雷小政 页数:265
内容概要
当前,中国有一系列民生难题、困境是现有规范刑事法所“视而不见”或者“望尘莫及”的。刑事法应是规范刑事法和民生刑事法的集合:除了书本中的刑事法、法条中的刑事法,还有民间的刑事法、行动中刑事法以及夹杂其中的边缘刑事法。本书是一曲“民声”:关注弱势群体、关注基层社会、关注民族习惯、关注诉讼诚信、关注法治“短板”……甚至关注中国底部阶层特有的孤独。保障民生,倾听民声,返璞归真的刑事法必须深入民间。每个人都有一个梦魂萦绕的老家。但是离别数年,你会发现,老家难回。之所以回不去,是、因为,很多,不在了;很多,没有了。同样,思考刑事法中的民生,总有无法到达的地方……
——详见《民生与民声:刑事法的返璞归真》
作者简介
雷小政,出生于湖南一个叫湾口冲的村庄;现工作单位为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中国政法大学本科、硕士、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后;此前专著:《刑事诉讼法学方法率•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年版);在法律实证研究方面,参与有关刑事和解、取保侯审、酌定不起诉、少年刑事司法、职务犯罪侦查、量刑程序、业务考评指标、刑事法律解释、法律监督权、留守儿章司法保障等十余项本土项目,参与荷兰“非法证据排除与反酷刑机制”、美国“维拉法律实证研究方法”、加拿大“中加关于中国社区矫正的立法发展”等域外项目。
书籍目录
导论 人的权利、尊严是民生的“灵魂”
第一章 梁启超之问:留守儿童的司法保障与礼法传统
一、百年前梁启超的疑问:老年中国向何处去
二、在历史传承中的弯路:很多东西没有了
三、“举全村之力”是否可能:要给孩子一把铁锹
四、硬邦邦的法律是有限的:方法在于用心
第二章 “高原之鹰”传说:民族习惯中的民生与本土秩序
一、实证分析:法真的在民间吗
二、孰优孰劣:“官方法”与“习惯法”的竞争
三、和而不同:“官方法”与“习惯法”的互动
四、法律是地方性知识:一场基于民生的“招安”
第三章 《圣经》与诉讼苦果:宗教文化中的民生与理性回归
一、文本解读:《圣经》中蕴含的诉讼文化
二、理性回归:凯撒的归凯撒
三、智性启示:上帝的归上帝
第四章 木桶的“短板”:技术侦查中的民生与隐私保护
一、“阿喀琉斯之踵”:围绕授权与控权的持久争议
二、中国语境:技术侦查的法制基础与历史进程
三、横向比较:域外技术侦查的转型与调整
四、任重道远:技术侦查的“中国模式”
第五章 “现代福尔摩斯”:科技证据中的民生与铁案神话
第六章 法律的守护人:合法性困境中的民生与一般监督
第七章 谁是“稻草人”:诉讼诚信的民生与失范叙事
第八章 “变脸”的艺术:量刑建议中的民生与公正审判
第九章 法律的归法律:涉诉上访中的民生与终端解决
第十章 社会的归社会:诉讼中的弱势群体与社会保障
附录一:全书示意图
附录二:English Instruction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第一章 梁启超之问留守儿童的司法保障与礼法传统[民生卡片]有的人,三岁成翁;有的人,百岁驻童。之所以选择以少年司法为切入点探讨刑事法的民生问题,是因为少年司法是刑事法中民生的窗口。在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司法保障是我国“涉农问题”中的一个焦点问题,也是考验执政党执政能力、政府公信力、社科研究能力的一个民生问题。农村留守儿童,通常又称农村留守少年,是指父毋一方或双方流动到其他地区,自己留在农村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根据全国妇联在2009年的调查,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约为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为400(〕多万人,(1)14岁至18岁之间的约为1800万人。更形象地说,平均每四个农村儿童中就有一个多的留守儿童。在留守儿童生活的社区,又被称为“伤村”,传统熟人社会中的礼法文化、神灵威慑、人际关系、道德管束等,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解体,形成“半熟人社会”或“陌生人社会”。
编辑推荐
《民生与民声:刑事法的返璞归真》通过作者雷小政近十年的实证调查,关注弱势群体,关注基层社会、关注民俗文化,认为在刑事法中,要实现民生保障,必须考虑人的问题的复杂性、中国司法的实际面貌、中国人的内在情感等等。为解决好民生问题,刑事法必须与人类学、社会学、伦理学、民族学、政治学深度合作。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