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10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 作者:徐显明 主编 页数:622
内容概要
本书包括了法律信仰与法治、中国法治的经验、司法与调解、论文精摘等。
书籍目录
法律信仰与法治
“法律信仰”:一个被过度误解的神话——重读伯尔曼《法律与宗教》
“法律信仰”语境新探——重读伯尔曼《法律与宗教》论公民幸福与法治
亚里士多德“法治”概念之“谬误”
儒家伦理与法治关系刍议
社会团结、儒家“活法”与特色法治的法理学逻辑——兼析儒
学义理的法社会学流变
再论部门法哲学的“双边性”及其深入发展的路径选择
法律工匠的角色定位——倡导注重细节的法学模式
法律只考虑正常人
中国法治的经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之路的内涵
论我国依法治国理论与实践的形成和发展
法治国家建设的政党之维
当代中国政治法治化发展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精神论纲
“以法律监督为本质”还是“以控权为本质”?——兼论中国检察制度如何体现当代法治的本质
司法与调解
当代中国能动司法的意义分析
从维护法治的角度反思“能动司法
从能动司法变化看中国法治发展的特点
当下中国语境中的能动司法:怎样司法?如何能动?
洪磊等当事人接受调解的主要原因分析
警惕司法裁判中的道德化倾向——以教授换妻案为切入点
论当代中国社区调解制度的法治经验——以调解场域与调解惯习作为分析工具
社会转型与法律控制
拆迁风云中寻找法治动力——论转型期法治建构的主体论法治转型与社会矛盾化解
社会转型中宪政的有无及其治道影响——近代法英美三国
历史经验与当下世界各国宪政复兴的启示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中的正式社会控制——以基层的法律实践为视角
论文精摘
法治中国特色的三点思考
服务大局: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
沈太霞大局观?法治?和谐
开放性: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得以形成的深层原因
法治、人权与和谐社会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的转型与和谐社会的建立
论当代中国法治之路的不可逆转性
当代中国法治进程中的文化阻滞力
法治的中国实践
陆昊乡镇权力运行的法治化研究
经济先发地区的法治之路
赵肖筠晋商文化中法治理念的传承与发展
西方视域下的法治危机及其应对
法哲学的逻辑起点——应然与实然的区分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人们总是生活在一定的语境中,交流的基础即建立在我们对所用概念和所处场景之共识的语境之上。然而,不同语境下概念的所指总是有所区别,学术研究中如果混乱地使用概念,必将得出荒谬结论。(一)“法律信仰”的论域谢晖先生在他的《法律信仰的理念与基础》中将信仰划分为三个阶段:图腾——习惯法信仰时代,神灵——宗教法信仰时代和真理——国家(世俗)法信仰时代。且不论这一划分并不能涵盖所有社会的历史发展形态,在历史特殊性上未能考虑周全,其将法作为图腾、神灵、真理信仰的衍生信仰,本身就透露了作者对信仰对象的认识模糊——随举一例,如基督教信仰,只能说人们信仰的是上帝,怎么说信仰的是律法呢?遵守律法只是信仰的一个表现方面,或者信徒表现信仰的一种方式,并不是信仰本身。基督教反对犹太教的律法主义,以及新教反对天主教的权威主义,显然反对的是律法、而非信仰,敬虔主义强调的内心体验更是否定了对律法的一味尊崇,这本身就说明信徒行为并非信仰本身。法作为图腾、神灵、真理信仰的衍生信仰,只不过是谢先生为了给法律找到信仰的历史依据的善良杜撰,“衍生”也只是杜撰的手法或托词,事实上并不存在。而且谢先生一面将信仰的对象列为法律及其正义性,-面又认为“现代法律信仰,是一种纯粹的法律信仰,即信仰的对象是法律本身,而不是因信仰图腾或神灵而衍射及法律的;信仰的最终主观基础是法律信念,而不是神灵崇拜心理”。前面将现代法律信仰作为真理的衍射信仰,后面又否定之,自相矛盾,而且“法律及其正义性”变成了“法律本身”,“法律信仰”也变成了“法律信念”,前后不一,可见一斑。他还指出,法律之所以能够被信仰,其主要原因有:“一方面,作为一种人道的正义规则具有被主体普遍信仰的价值基础;作为客观的科学规则具有被主体信仰的真理基础。
编辑推荐
《法治与中国的社会转型:中国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由法律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