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1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 作者:张海英 页数:332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集中还有一部分以叙事为主的生活化散文,读起来也很美,不唯有情致,而且同样保持了语言上的优势。既为叙事,往往又涉及亲情、友情,文字中多了一份淳朴。除了真切之外,还表现了作者鲜明的个性。评价人与事,往往渗透着作者的独特见解与灼灼真知。不仅如此,从中也表现出一位作家在反映不同事物时的语言腔调上的变化。如此便避免了行文中单调之弊。对此,我一直认为:真正的作家要有“几支笔”,不可动辄就千篇一律。当然,每个作家自有相对稳定的写作风格,纵有变化,亦会万变不离其宗。
《用很多话儿雕刻时光》是一部典型的散文随笔合集,广义而言,随笔理所当然地属于散文之列。在这一点上它们是共通的,即本质上的文学性。海英女士的散文及随笔在体现文学特质方面是很突出的,即使随意性较强的叙事散文,也绝不忽略自有的韵味;即使说理性较强的随笔文字,也不是干枯的文字堆积,同样是将理性思维浸润丰富有意蕴的文字中,使敏感的读者始终不会忘记这是在读一位文学作者的散文。当前,所要忧虑的不是文学作品的文学色彩太浓,而是将一般性的“文章”当成了文学性散文随笔加以推销。这样的“文章”不论其表白形式如何,最根本的缺损是文学性的缺失。而作为一位业余作家的海英女士,却始终坚持对文学品位不懈的追求,这是相当可贵的。
作者简介
张海英,女,笔名墨紫,生于七十年代初。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经济法系,后获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硕士学位,现就职于首都检察机关。从少年时开始喜欢文字涂鸦,近年来撰写散文、随笔、杂文等文章,多在《检察日报》、《散文》以及检察机关内部刊物上发表。现为中国散文协会会员,中国大众文学学会会员。 相信生活具有高山流水般的风骨,法律工作与文字寓情,一严一柔,一张一驰,人生几十载在行吟中漫步,不受羁绊。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 飞扬
感悟如诗的音乐灵魂
读书与如厕
谈醉酒
咂摸出的平民美食
寂寞书香
饱满的青春
海淀印象
“三八”之后再说女人
网络美女和广告效应
细节决定成败
涩女郎
鹰的遐想
对于教育我有想法
有多少事情我们不能知晓
你能坚守原则吗
贪欲吞噬了他的青春
第二部分 浮生
第三部分 留痕
第四部分 灵爱
第五部分 印记
第六部分 柔软
第七部分 拾得
章节摘录
从一座过街天桥走过,有一个衣衫褴褛的汉子盘坐在桥上,身前放着一个小小的搪瓷碗,碗底沉着一些硬币和几张面额不大的钞票。 刚上桥的时候,我没有看见这个乞讨的人,因为一棵银杏树吸引了我的目光。 那棵银杏树长得很高,从桥下伸展上来,人春之后,碧绿的扇形叶子从栏杆探出了头,在阳光下散发着诱人的荧光。女儿伸出小手,探寻地问我是不是可以摘下一片银杏叶子,那样鲜嫩的春天对于她来说实在是太有诱惑力了。正好有一片银杏叶掉落下来,她跑过去,捡起来,欣喜地看着它:“妈妈,你看叶子多好看,像铁扇公主的芭蕉扇。” 是啊,春天蕴涵了绿色的生机,带动人的情绪飞扬起来,带动人的思想也飞扬起来。 转过身来,我看到了那个乞讨的男人。初春的中午,他仍旧穿着冬日的棉衣,棉衣已经破败不堪,黑色的棉鞋露出了脚趾头,黑色的脸看不清他的肤色。他默默地看着我们走近,表情很淡然地盯着眼前的破搪瓷缸。 我不想搭理他。在海淀这块繁华的闹市区,只要有空地都可以成为行乞者的良好地点,因为来来往往的人很多,一天下来总会有些收获。但是,总有些让人起疑的乞讨让我丧失了同情感,人的感情不能一而再、再而三地受骗。 对乞讨最深刻的记忆大概是在8岁左右。夏日的周末,穿着布拉吉的我在院外玩耍。见前方墙边聚着一些人,我走了过去看。发现大家都围着一个老妇,盘着发髻,深色的棉布衣服分不出是黑色还是灰色。她靠墙坐着,污垢的脸上表情茫然,有些虚弱。我听见有人说,老太太家里没有了亲人,是出来要饭的。有的人在她身前放了馒头,有的人放了零散硬币。幼小的心灵里似乎生就一种行侠仗义的性格,听到这么大岁数的人居然举目无亲,没有饭吃,我毅然拿出了口袋里下午的零食——一根棒棒糖,递给了老妇。她小心翼翼地接了过去,按照我的示范剥开了糖纸,将棒棒糖含在嘴里。看着她陶醉的表情,我也陶醉了。 很小的时候很小的一件事,快30年了,依然翻看很清晰。我想,这是和幼小的豪气有关,也与那真实的乞讨有关。 几年前,听到派出所的民警讲他们遇到的事情:一个男人街边乞讨,路人纷纷献上爱心,一天下来盆钵满盈。夕阳西下,该男人站起身来,收拾好收入,神气地招手叫了辆出租车,一溜烟走了。据熟悉他的民警说,这是工作完毕,回家吃饭去了。 又有多少回,看着路边跪坐的或青年男女或中年壮劳力,书写家中惨剧,或为一顿饭,或为一学期学费,名目众多。同情之下必有勇夫,这些旱涝保收的工作者,总是盘踞着一个地界,等下次再看到他依然采取同样的方法行乞时,被骗的感觉真不好。 良知和真情不能总这样被玷污,于是,我不再相信。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