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宪法对中国近代宪政的影响及其评价

出版时间:2011-9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  作者:陈秋云  页数:209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美国宪法自19世纪30年代开始通过多种途径被引人中国以来,对中国近代宪政思想与实践的发生、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清末宪政改革发生前,各种对美国宪法的解读与介绍因各自政治立场而迥异,最终在力量博弈中清廷占主导地位,清末宪政改革实践为维护清廷的权益而拒绝了美国宪法。辛亥革命后,因孙中山等革命党势力的主张,美国宪法在总统制、联省自治、民生保障以及司法制度等方面对民国宪政实践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回顾与反思美国宪法在近代中国的引介与影响,对我们今天的政治体制改革有其积极意义。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美国宪政思想在清末的传播与阻隔
第一节 美国宪政思想在清末的传人途径
一、来华西人的译介
二、商人、游客与留学生的宣传
三、清末官员的考察
 第二节 美国宪政思想在清末思潮中的具体体现
一、国人始译介
二、渗入改良派、维新派和革命派的政治主张
 第三节 清末美国宪政传播的阻隔和未采用的因由
一、实际情况:立足之本的缺乏、皇室权益的丧失、军事要求的殊途
二、传统文化的排斥:地方自治与大一统、个人本位与社群主义
三、传播:以宗教为载体的桎梏、语言的障碍、地理的隔断以及国势的吸引
第二章 民国行美国宪政之基——孙中山民生思想
第三章 美国联邦制对中国近代宪政的影响
第四章 总统制对中国近代政制改革的影响
第五章 司法独立在民国时期的实践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版权页:“割据”运动,其支持者仅限于那些“野心勃勃”和“居心叵测”的各地“军阀”,实不可取。其实,若论军阀,当时几乎每个政治家都是军阀。若以介入军务论,当时任一政客都不敢说未插手过军务。从清末到民国,从中央到地方,在体制上都是军政合一的,联省自治在中国兴起得到许多地方实力人物的有力支持,如果全以军阀割据之心视之,不考虑联邦制自身优势所在,也是有失公允。联省自治从各省的局部尝试到发展成一场全国性的运动还与自由知识分子的奔走呼号分不开。1922年9月,胡适提出了“建立在省自治上面的联邦的统一国家”之建议。又有梁启超、蔡元培、章炳麟、章士钊等人热情鼓吹,张东荪、丁世泽、潘力山等人发表文章支持,还有北京大学丁燮林、王世杰、李四光(仲揆)、李煜瀛(石曾)、李麟玉、谭熙鸿六教授共同建议中国应当暂时实行“邦联”制,以为奠下建立永久“联邦”的基础。这些自由知识分子对联省自治的支持也显示出联省自治运动不单出于地方军阀的利益驱动。当然,联邦主义得以发展为“联省自治”,紧要的一点还是在于地方割据之局面。所谓:“如今尾大不掉之中国,国家事权,上之不在中央,下亦不在地方,徒令少数强藩,高下在心,生杀由己,长此以往,其能免予分崩离析者亦几希矣……是知中国今日,消弭内争,进谋统一,舍制定宪法外,其道末由,然欲统一垂之久远,不致再起纷争,则舍划定地方权限,制成联邦式之宪法外,其道亦末由。”

编辑推荐

《美国宪法对中国近代宪政的影响及其评价》系统而具体地探讨了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与社会变革过程中美国宪法对于中国制度设计与构建的影响,并从制度移植与文化传承角度提出了国家制度与民族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与具体路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美国宪法对中国近代宪政的影响及其评价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