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4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 作者:谢冬慧 页数:423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是建国以来我国法学界第一部系统研究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民事审判法律的专著。尽管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法学界对民事审判制度的研究成果较多,但是,当时的研究视角仅限于对民事诉讼制度条文本身的释义。新中国成立以后,有关直接研究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民事审判制度的学术成果零散而不成系统,相关的学术论文也只有寥寥数篇。本书则较为全面系统地分析了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民事审判法律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
作者简介
谢冬慧,安徽池州市人,法学博士,教授。
1991年6月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历史系历史教育专业,2001年7月毕业于复旦大学法学院法律史学专业,2008年6H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法学理论专业,2008年7)1进入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从事法律史和法理学研究,已在《现代法学》、
《法学评论》等学术期刊发表法学学术论文六十余篇,其中核心期刊三十余篇。
书籍目录
导论:论题解说
一、论题关键词释义
二、论题研究现状
三、论题研究方法
第一章 民事审判的制度溯源
第一节 内部社会转型:南京国民政府民事审判制度的变革
一、国家政治统一:民事审判制度变革的前提保证
二、社会经济发展:民事审判制度变革的现实基础
三、社会矛盾转变:民事审判制度变革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 外部法制影响:南京国民政府民事审判制度的移植
一、移植的主要原因
二、移植的内容分析
三、移植的明显特色
第二章 民事审判的指导思想
第一节 民事审判的时代背景
一、政治经济环境
二、思想文化基础
三、社会心理状态
第二节 民事审判的法理基础
一、民事审判权的渊源
二、民事审判的主体
三、民事裁判的效力
第三节 民事审判的指导方针
一、贯彻“党治”原则
二、依法独立审判问题
第三? 民事审判的法律依据
第一节 实体法的规定
一、宪法规定
二、民法典
三、民法实施法
第二节 程序法的设定
一、民事诉讼法
二、配套法
第三节 其他规定
一、司法判例
二、司法解释
……
第四章 民事审判的机构组织
第五章 民事审判的基本原则
第六章 民事审判的主要制度
第七章 民事审判的程序规范
第八章 民事审判的监督机制
第九章 民事审判的基本评价
余论:南京国民政府民事审判制度的历史启示
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随处战乱时期,但是民事纠纷仍有增无减,根据上海地方法院的民事收案统计:1945年10月至12月共收案875件,1946年全年收案8911件,1947年1月至9月收案9782件,同时该法院三年收到涉外民事案件分别为45件、288件、477件。不难发现,民事案件连续三年增多,如果这些案件得不到妥善的解决,势必影响到抗战事业。这种妥善解决的背后需要先进完备的法律,其中《民事诉讼法》尤为重要。民事审判法制的理念随着一件件民事案件的解决而深入民心,也极大地调动了民众的抗日积极性。抗战时期可谓是我国的非常时期,为适应这一非常时期的需要,南京国民政府迁都重庆,而在民事审判制度方面所做的及时调整和补充,也是符合法制现代化的发展逻辑的。我们知道,法律是社会生活的调整器,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法律以其特有的方式影响着现代社会的生存和发展,但是必须是富有效率的法律调整机制,才能把社会引入秩序化的轨道,这也是法制现代化的目标。抗战时期民事审判制度调整的中心目的是简化程序,及时解决民事纠纷,充分调动广大民众参加抗日的积极性,有利于抗战事业。这样,经过调整的民事诉讼制度是“富有效率的法律调整机制”,它将促进抗战早日胜利,使中国社会“步人秩序化的轨道”。因此,可以认为,抗战时期中国主要社会矛盾的转变,继续推动了国民政府民事审判法制现代化的进程。最后,1945年8月日本投降,抗战结束,不平等条约渐被废除,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又从中外矛盾转向了国内矛盾。战后在分享抗战果实方面,国共双方产生了严重的分歧,加上权利斗争等原因导致国共合作再次破裂,最后演化成了1946年6月的国内革命战争。国民党蒋介石坚持内战政策,并与美国联合签订《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共同反共。这场内战是一场重大的破坏性之战,消极影响极大。
编辑推荐
《民事审判制度现代化研究:以南京国民政府为背景的考察》由法律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