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边絮谈

出版时间:2011-3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  作者:谢晖  页数:361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法边絮谈》之所以起名为《法边絮谈》,是因为作者谢晖收入该书的内容,是很典型的驳杂文字。从法学、法律问题,到管理、学术问题,从理想、人生问题,到阅读、交谊问题,从实务、奇遇问题,到忆旧、悲悯问题……由于这些零零碎碎的文字,主要还和自己所从事的专业——法律与法学相关,所以,就起了这个书名。这些驳杂的文字,大体能体现如今很时髦的所谓“性情”二字吧,因之,也就不怕浅陋,把它们搜罗并结集出来,说是敝帚自珍也罢,说是立言立行也罢,总之,至少可以作为“耕耘—收获”关系的一种凭据吧。

作者简介

谢晖,甘肃省天水人,现任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教授,兼任中国法理学研究会副会长等。出版作品:《行政权探索》、《法律信仰的理念与基础》、《价值重建与规范选择》、《法学范畴的矛盾辨思》、《法的思辨与实证》、《法律:诠释与应用》(二人合著)、《法律的意义追问》、《象牙塔上放哨》、《法理学》、《中国古典法律解释的哲学向度》、《法治演讲录》、《法哲学讲演录》、《耕行煮韵》(诗选集)、《法律哲学》、《法林望道》、《法林守道》、《雕句铭心》(长短句选)、《沟通理性与法治》、《大、小传统的沟通理性》等。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学术随笔90篇。主编法学丛书《法理文库》、《公法研究》、《民间法文丛》等,学术刊物《民间法》、《法律方法》等。

书籍目录

代序:一盏纱灯照万卷,青春岂忍对金樽 叶佳敏絮谈学术1 孟澍菲、谢晖:有关民间法研究的对话2 就我国当前若干法制热点问题答《齐鲁晚报》记者问3 “金融风暴”的法律因应4 欧洲法律与中欧交流5 巧合、想当然与对话的难题6 “网名权”如何获得司法保护?7 无谓想象、过度诠释8 我国真用凯恩斯主义构造体制了吗?9 欲隐还说10 交往礼貌与交往取效11 鄙薄中华传统,我们更不配!12 一则不忍删去的短信13 可奈秋风催落叶?絮谈理想1 20年法制,回顾与反思2 “民族精神”:弘扬,还是创造?3 我国宪政的五大观念变向4 法天法地、弘道弘仁5 认识“我们”6 砥砺学术、自治合作7 悲悯天下、算计毫厘8 以言取效、以行担道9 书香润法府,墨秀?神州10 跑、不信任与法律合作11 与民自治、与民救济12 学术体制与学术自由13 一喜一忧一憧憬絮谈阅读1 民间法研究的学术积累2 民间法话语与法治共识3 权威、规则、面子与纠纷解决4 习惯权利、法官认知与司法5 能动司法、民间规则与生存之道6 民间法、法律方法与乡约重建7 惩罚方式与民间法的习惯效力8 规则多元与秩序建构9 村治实践中的村规民约10 民间法的旨意与契约研究11 喝酒、纠纷解决与民间法的妙用12 纠纷解决的多重样式絮谈时务1 言之殇——琐语官员之照本宣科2 海地地震、普世论和普世论者3 人民法院、人民医院、人民……4 法官,解决纠纷,制造麻烦?5 又闻“法盲”说法律6 “行”贿:重阳节,敬老去7 为不剪票出站鼓与呼8 什么是“领导的司机”?9 呜呼,所谓“国家一级”杂志者!10 我们的法律智慧呢?11 讲透明话、办透明事、做透明人12 从法理学者的定居地图看法理学13 想象异邦、想象古人14 何祚庥,这是科学结论吗?15 草木皆兵、匪夷所思16 放羊式的法学硕士教育17 守着万卷无书读18 知识者的毛病19 尊重印度20 职称大事21 做事的和不做事的22 北京人的奥运23 转什么?不转什么?絮谈奇遇1 张娜拉来了,戒备森严!2 拙文遭遇网站删除?3 不喝酒,不知道如何说真话4 掌声与媚主5 省委书记来了,穿长袖衫6 是谣言,抑或信论?7 十分欢喜,一分遗憾8 追忆老鹤给鄙校惹的“祸”9 今夜餐桌话题五则10 房价与官价11 房产和老百姓无关絮谈交谊1 面相的尴尬2 巧遇金南川3 为何要落户“法天下”4 看博客,忆往事5 徒儿识破一剪梅6 网友,第七种朋友?7 生机勃勃的法天下!8 宴师9 往来上万10 再三思别,终然难别11 法天下两周年杂记12 茶香情谊长13 来自湖湘的碧螺春14 写给刺桐红的生日15 感谢才俊海斌君16 与红颜交叙志趣和厌恶17 弟子新月18 弟子安心易19 呵斥徒儿们20 你现在能代表我的水平吗?21 “对法学一点感觉都没有”絮谈悲悯1 腰来腿不来!2 君何凄凄?我何忧忧!3 痛心顿首!4 涕泪滂沱——写在“国家哀悼日”5 天道、人道和政道6 欢乐过年、悲悯缅怀7 永远冰清玉洁的“林妹妹”8 祭贤侄文9 哭晓阳絮谈往事1 四十而惑2 “农夫论法”更名记3 反思批评学生“口气大”4 想念那几位美轮美奂的女孩儿5 今天生日:回忆我的一些弟子6 老师,你为什么不坚决阻止我7 家兄是位“代课教师”8 写给我可爱的女儿9 自豪,此情可藏不可言10 蒿灸11 发文百篇12 兼容并包、法意天下——贺法天下五周年跋

章节摘录

版权页:我曾多次流连于谢晖教授开设的“边缘学者”、“农夫吟耕”和“一剪梅”的博客,或许反映了谢教授的独特追求。三个博客所登载的文章内容完全不同,“边缘学者”尚学术,“农夫吟耕”重诗歌,而“一剪梅”写时评。早些时候,我已拜读过很多谢教授的文字,也关注过描写谢教授过往经历的文章,深深感觉这是一位醉心于学习、研究和教育的长者,乐于“论辩”,喜剖“真相”。抒发卓见用论,表达情感用诗,而针砭时弊用评。求真,求实,求革新,也求挥洒人生,任情尽兴。“边缘好问异,传统方开新”、“歌江湖邈远,议赤子心忧”、“穿梭学林望道,不求闻达天下;勾会传统可以相衔的因素,以便嫁接,以便为普适性的法治车轮行进中国架设一座桥梁。”显然第一种选择的“反复消化”本身是一种“痛苦”的过程,并且因之移植成本也会随之增加。第二种选择对我们而言却有不言自明的优势,“挖掘本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从中国的小传统——民间习惯规则、民间解决纠纷的方式等中挖掘、整理和法治并行不悖的因素,可能会为普适性法治车轮顺利地行进在中国,搭架起一座桥梁”。“在中国古代,有‘民有私约如律令’这样的说法。对这句话,人们有不同的理解和阐释。我的理解是:私人之间达成的约,对国家而言,要把它当成私人相互之间有效力的文件来看待。而事实上,国家对此也是予以保护的。你说这是不是和现代西方的契约神圣观念有可沟通处?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古代社会中民间契约精神与现代法治精神的可沟通性。在中国传统法律观念里,司法裁决的过程中常常会引借一些民间习俗。而在今天的西方社会中,我们也能找到一些通过民俗解决纠纷的例子和经验。”有学者认为,中国法治建设必须全盘西化;也有学者认为,要寻求中国法律的主体性。谢晖则认为,必须采取沟通理性,建设中国新的法律文化和制度。“尽管我们的法治建设是按照西方模式进行的,这是个不争的事实,但同时必须寻求西方模式的法治方便地进入中国的基础和条件,那就需要关注中国既有的法律文化。比如,我们的调解制度,就有与美国ADR纠纷解决机制的可对照、可沟通性。

编辑推荐

《法边絮谈》:这是很典型的驳杂文字。从法学、法律问题,到管理、学术问题,从理想、人生问题,到阅读、交谊问题,从实务奇遇问题,到忆旧、悲悯问题……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法边絮谈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