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8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 作者:冯晓青 刘友华 页数:338
Tag标签:无
前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快与知识经济的发展,知识产权功能凸显,日趋成为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武器,并日益成为提升乃至决定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为获得竞争优势,各国纷纷加强知识产权制度建设,竞相推出知识产权战略。因此,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产权日益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重要课题,也是世界关注的热点之一。我国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一直把保护知识产权作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完善知识产权制度,以促进科学技术进步、文化繁荣和经济发展日益成为共识;2008年国务院发布《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至此与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等一起成为国家几大战略之一。专利制度是知识产权制度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当代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国际化发展趋势日趋增强的情况下,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深入,我国立法部门针对1985年实施的《专利法》的许多内容落后于现实需要这一状况,于1992年对《专利法》作了较大修改;基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需要,我国立法部门于2000年又对《专利法》作了重大修改,修改的条文达三分之二以上。同时,我国参加了一系列国际条约,配套制订了一些相关的行政法规和规章。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任务。2006年2月,国务院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用15年时间使中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战略目标。为有效促进技术创新,也为进一步与国际专利保护趋势相协调,发挥专利法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我国立法部门于2008年对《专利法》作了第三次修订。
内容概要
本书吸收了截至2010年6月的国内外专利立法的最新成果,是一部最新的专利法教科书。突出的特点有:第一,内容全面、系统,资料新颖、翔实,富有时代性。第二,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在介绍基本理论时尽量结合专利现实问题予以说明,分析、引证典型的专利实例时则尽量从理论上进行透彻地阐述。利于读者学习和领悟。 本书不仅是知识产权法专业各类学生、政法院、系师生以及其他对专利法感兴趣的读者全面、系统地学习、掌握专利法基本内容的理想教科书,同时也是知识产权法教学科研人员、司法人员、律师、专利代理人和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人员的必备参考书。
作者简介
冯晓青,男,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法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中国政法大学无形资产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法学博士(知识产权法研究方向),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后(知识产权法研究方向)。主要从事知识产权法教学、研究及相关法律实务工作。先后著述出版《知识产权法哲学》、《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知识产权法利益平衡理论》等个人学术专著10部,主编知识产权法等著作、教材20余部。在法律专业刊物上发表知识产权法研究论文100余篇;主持完成省部级以上知识产权研究课题9项,正在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全国法学教材与科研成果奖二等奖、中国“杰出中青年法学家”提名奖等学术奖励与荣誉。刘友华,男,湘潭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湘潭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副主任,法学博士,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法博士后研究人员,兼任中国高校知识产权研究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知识产权法理论与诉讼研究,2002年通过国家司法考试。主编、参著《知识产权法学》、《知识产权法前沿问题研究》、《知识产权法专题判解与学理研究丛书》等著作12部,在《法学》、《知识产权》、《法律适用》等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主持省部级课题和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多项。
书籍目录
第一章 专利法概述 第一节 专利与专利权 一、专利的含义与法律性质 二、专利权的特征 第二节 专利法与专利制度 一、专利法的概念和特征 二、专利制度的概念、特征及其作用 三、专利法的不同体系 第三节 专利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一、专利制度的起源 二、专利制度的形成与普及 三、专利制度的更新与发展 四、苏联和东欧各国的专利制度 第四节 我国专利制度的起源与发展 一、新中国成立以前的专利制度发展简况 二、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专利制度的发展 三、新中国第一部专利法及其特点 四、我国专利法的修改与完善 第五节 专利制度的基本理论 一、自然权利论 二、非物质财产论 三、报酬论 四、契约论 五、发明奖励论 六、利益平衡论 第六节 专利制度的检讨与未来 一、保护技术的法律制度概述:专利制度并非唯一有效形式 二、专利制度的问题与缺陷:知识经济时代的专利制度述评 三、专利制度的未来愿景:专利制度改革与发展趋势第二章 专利保护的客体 第一节 发明 一、发明的概念 二、发明的属性 三、发明的种类 第二节 实用新型 一、实用新型的概念 二、实用新型与发明的区别 三、各国对实用新型的法律保护 四、我国实用新型专利制度的问题与完善 第三节 外观设计 一、外观设计概述 二、外观设计与实用新型的区别 三、外观设计的法律保护 第四节 计算机领域发明的专利性 一、计算机硬件发明 二、计算机程序发明专利性问题 三、我国对计算机程序的专利保护与策略选择 第五节 不授予专利权的客体 一、违反法律、社会公德或者妨碍公共利益的发明创造 二、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获取或者利用遗传资源,并依赖该遗传资源完成的发明创造 三、不是专利法所说的发明创造 四、是专利法所说的发明创造,但不予专利保护第三章 专利的主体 第一节 专利申请权人和专利权人 ……第四章 授予专利权的条件第五章 专利的申请第六章 专利申请的审查和批准第七章 专利权人的权利与义务第八章 专利权的期限、终止和无效第九章 专利权的限制第十章 专利权的利用第十一章 专利侵权及其法律责任第十二章 专利纠纷的解决第十三章 有关专利的国际公约主要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也就是说,知识产权是一种由行政权赋予的权利,如对发明专利与商标的保护就是如此。在授权的过程中,当然也就无法完全避免审查错误与授权的瑕疵,此时专利申请应被驳回或撤销。正因如此,与传统民事权利相比,专利权具有不稳定性。以实用新型专利为例,由于其授权未经实质性审查,权利的稳定性较差,经常出现原告以被告侵犯其实用新型专利权为由诉至法院,但被告却向专利复审委员会请求宣告该专利无效。这就带来民事纠纷与行政纠纷的交叉。就发明专利或商标而言,尽管经过严格的实质审查程序,也无法完全避免授权瑕疵。因此,一旦发生专利权纠纷或商标权纠纷,当事人所涉权利常常被对方当事人以专利权无效或商标权无效予以抗辩,从而进人漫长的诉讼程序。这是专利权人在保护其权利时应考量的重要因素,也是专利权实现及其相关程序立法应关注的重要方面。3.专利权是一种旨在获得市场力与垄断力的权利众所周知,专利权是一种专有权,或称垄断权,即专利权专属于权利人所有,权利人在法定期限内享有垄断的权利,未经权利人许可,其他人不得利用,否则构成侵权。这种专有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保障知识产权人对某种商品享有在市场上的垄断权,即控制该商品在市场上的份额,进而取得高额垄断利润。因此,市场份额是知识产权人的根本利益所在。基于激励理论,知识产权创造了市场权力。事实上,知识产权制度不仅保护权利人在市场中的权利,还通过法律的特别设置促使权利人尽快在市场中实现知识产权的价值(如商标不使用的期限限制等)。知识产权人为了维护自身的市场竞争优势,使其效益最大化,就会力图将知识产权运用至极限。在此过程中,一些权利人会运用知识产权控制、垄断相关产品的市场。有观点从上述角度出发认为,专利的申请与授权应着重参考专利实施率,认为申请专利的情况应由市场来决定,政府不应给予过多“关心”或施加不当的政策影响,如给予资助或特殊奖励政策(如以申请或授予专利权的数量作为晋升职称或获得奖励的主要依据)等,否则会导致现实情况与政府制定政策的良好动机背道而驰。这种观点有合理之处,但专利权对市场的垄断与控制并非完全是通过实施来实现的,如“专利丛林”战略、专利收买战略即是不实施来控制市场的手段。因此,该观点有其局限性。
编辑推荐
《专利法》为21世纪法学规划教材之一。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