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8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 作者:何帆 页数:315
Tag标签:无
前言
2008年3月,为《纽约时报》做了30年最高法院报道的记者琳达·格林豪斯宣布退休。3个月后,这位普利策奖得主发表了一篇名为《2691个判决》的文章,系统回顾了自己的司法报道生涯。在格林豪斯眼中,联邦最高法院每年9个月的开庭期是一座“山峰”,记者的工作就像在“爬山”。9月的第一个星期一,新的开庭期开始。从此时到年底,山峦坡度平缓,大法官们忙着挑选新案,安排庭审,新判决还不会那么快出来,记者们也相对轻松。次年l至2月,山路渐陡,大量新案被受理,庭审逐渐密集,偶有零星判决发布,报道量开始增加。春天过去时,庭审已基本结束,大法官们忙着埋头撰写判决,记者们终于可以稍稍歇口气了。6月是“冲顶”的时刻,绝大多数重要案件会在当月宣判,任何一起判决,都可能成为报纸头条,记者的工作强度自然可想而知。此后,最高法院将进人为期3个月的夏季闭庭期,不再审理案件。记者们也开始分析、总结上一开庭期的审判情况,着手为攀登下一座“山峰”做准备。为什么这么多记者要围着联邦最高法院转呢?格林豪斯解释道,因为大法官们裁判的案件,多与宪法争议有关。宪法问题,既关乎政治,又涉及人权,牵扯到每个团体、每位公民的利益,自然会受到各方关注。更重要的是,不管这些争议有多重大,多棘手,多纠结,最终仍由大法官说了算。最高法院下判后,无论你是总统财阀,还是传媒大亨,内心再不乐意,也得乖乖执行判决。否则,就会被认为僭越了政治界限,触犯了宪政原则。
内容概要
您对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认识,是不是还停留在马伯里诉麦迪逊案、米兰达诉亚利桑那州案、纽约时报诉沙利文案发生的那些时期?您了解现任九位大法官的背景、经历、个性与司法立场吗?在这个Twitter、Facebook与Myspace盛行的年代,九位大法官如何思考、办案?他们使用维基百科吗?他们还阅读法学期刊吗?他们有自己的律政偶像吗?他们为何在审判中扮演历史学家角色?他们如何处理判决书中的“脏话”?他们退休之后,如何发挥余热?这本书尝试在回答上述问题的同时,告诉您一个最新、最In的联邦最高法院。 2007年至2010年,最高法院大法官们做出了一系列判决。他们加大了对在校学生言论自由的限制,但又宣布校方对学生的“光身搜查”违法;他们认为处决奸淫幼童者违宪,却又确认了注射死刑的合宪性;他们要求民选法官必须在一方当事人为本人捐助者的案件中回避,又放开了企业、工会对政治选举的资金介入:他们要求CSI专家必须出庭作证,还命令不雅词汇退出电视节目。有人说他们与时俱进,顺应时势;有人骂他们祸国殃民,开历史倒车。真相到底如何?这些判决背后,到底有什么样的力量博弈与法理智慧?这本书将为您揭开谜底。
作者简介
何帆,1978年生,中国人民大学刑法学博士,最高人民法院法官。著有《刑事没收研究:国际法与比较法的视角》(法律出版社,2007)、《刑民交叉案件审理的基本思路》(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译有《九人:美国最高法院风云》(上海三联书店,2009)、《自由的精神:勒尼德·汉德法官演说书信录》(即出);另著有小说《一个伪知识分子的警察生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书籍目录
序言 大法官说了算的国度壹 人总是在争议中成长 ◆别了,苏特大法官 ◆大法官如何产生? ◆选大法官,还是选政治家? ◆选法官,等于买法官? ◆民选法官应如何回避? ——卡珀顿诉马西煤炭公司,2009年 ◆律政偶像与法律文化传播贰 大理石神殿内的秘密生活 ◆你辩你的,我判我的? ◆法官助理,还是助理法官? ◆法官为什么疏离法学期刊? ◆大法官是合格的历史学家吗? ◆“发挥余热”的退休大法官 ◆说出你的秘密叁 网络时代的最高法院 ◆判决书脚注与“维基百科” ◆当摄像机与言论自由一起退出法庭 ◆大法官们,请看镜头肆 穿上法袍你就不自由了 ◆律师说得,法官说不得 ——布罗德曼诉司法惩戒委员会,1998年 ◆凭什么限制法官候选人的言论自由? ——明尼苏达州共和党诉怀特,2002年伍 请容我畅所欲言 ◆公共图书馆电脑须装过滤软件吗? ——美国诉美国图书馆协会,2003年 ◆法律保护不雅言论吗? ——联邦通讯委员会诉FOX等电视台,2009年 ◆当判决书遭遇不雅字眼 ◆国旗烧得,十字架烧不得 ——弗吉尼亚州诉布莱克,2003年 ◆常识冲突怎么影响民主走向 ——公民联盟诉联邦选举委员会,2010年陆 毒树怎能结出好果 ◆毒品藏进学生内衣怎么办? ——萨福德统一学区诉瑞汀,2009年 ◆“非法证据”一定得排除吗? ——赫林诉美国,2009年柒 律师不来,啥也不说 ◆换个时间,再问一次 ——马里兰州诉沙特泽,2010年 ◆嘘,请认真听我宣读你的权利 ——佛罗里达州诉鲍威尔,2010年 ◆假如你的律师欺骗了你 ——帕蒂利亚诉肯塔基州,2010年捌 没有对质,如何反驳 ◆“请看着我的眼睛指控我” ——克劳福德诉华盛顿州,2004年 ◆为何令法庭科学家疲于奔命? ——梅伦德斯一迪亚兹诉马萨诸塞州,2009年 ◆法庭科学家VS.对质条款 ——布里斯科诉弗吉尼亚州,2010年 ◆大胆办案,给你特权 ——范·德·坎普诉戈尔茨坦,2009年玖 生死岂能两由之 ◆死神的闸门再次打开了 ——格雷格诉佐治亚州,1976年 ◆智商决定命运? ——阿特金斯诉弗吉尼亚州,2002年 ◆弱智死囚的“双重危险” ——博比诉比斯,2009年 ◆“请温柔地杀死我” ——巴泽诉里斯,2008年 ◆死刑民意该如何判断? ——肯尼迪诉路易斯安那州,2008年 ◆法律怎能限制公民“洗冤”? ◆用DNA“洗冤”是宪法权利吗? ——地区检察署诉奥斯本,2009年 ◆谁有权剥夺孩子们的未来? ——格雷厄姆诉佛罗里达州,2010年拾 大法官是这样炼成的 ◆最高法院里的“年轻人” ——约翰·罗伯茨 ◆法庭上“伟大的一代” ——约翰·保罗·斯蒂文斯 ◆特立独行的“喜剧之王” ——安东宁·斯卡利亚 ◆最高法院的掌舵人 ——安东尼·肯尼迪 ◆格格不入的沉默者 ——克拉伦斯·托马斯 ◆女性权利的守护者 ——露丝·巴德·金斯伯格 ◆阳光心态的乐观派 ——斯蒂芬·布雷耶 ◆“我从过去到现在一直都是一名保守派” ——萨缪尔·阿利托 ◆是梦想家,更是开拓者 ——索尼娅·索托马约尔附录 美国联邦司法年度报告(2006—2009)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联邦司法系统之所以对直播问题持保守态度,主要基于两个原因:一是负责制定政策的联邦法官们大多没有主持庭审直播的经验,而一个人对陌生事物多少总会抱有抵触情绪。二是因为1994年的辛普森案直播曾引起很大争议。主持该案庭审的兰斯·伊藤成为全美最知名的法官,也因此遭受不少非议,其他法官实在不愿蹈此覆辙。其实,除了上述原因,反对庭审直播者,大多认为直播会影响被告公平受审。然而,越是受人瞩目的审判,通过直播,反而越能防止法官恣意专断,偏袒一方。也有人认为,案件一旦直播,被告人被判无罪后,容易被人认出,可能无法轻易融入社会。其实,辛普森的辩护律师罗伯特·夏皮罗当年的一段答辩,可以作为对上述理由的最好回应。当时,一架摄像机意外拍到陪审员的面孔,兰斯·伊藤法官气得要停止直播,将摄像机逐出法庭。夏皮罗辩称:“我们建议允许摄像机留在法庭内,因为我们相信,证据将显示辛普森先生并未犯罪。为了让辛普森先生与他的小孩在此案后能够一起生活,有必要让美国大众了解他的无罪判决是基于提交给法庭的证据所形成,而非建立在律师操纵证据或那些已经被法律排除的证据之上。在未听到任何证据的情况下,几乎所有人都会对这个案件产生某种意见,对此,我们希望当辛普森先生被判无罪而回到社会后,社会大众对本案中真实的证据情况能有正确的看法。”法官最终同意了继续直播的请求。
后记
2009年4月,译完《九人》,对联邦最高法院这个话题,仍觉得言犹未尽,很想再说点什么,却不知从何说起。朋友说:你这是用力过度,无法自拔,患了“译书综合症”,可以考虑换换脑子,读点古书中和一下。5月初,圣贤书还未翻开,戴维·苏特大法官突然宣布辞职。我的第一反应是:演出开始了。因为随之展开的,将是民主党总统15年来第一次大法官提名、驴象两党新一轮政治角力、最高法院两种意识形态的此消彼长……这些连锁效应,是《九人》故事的现实延伸,更是治愈“译书综合症”的灵丹妙药。一年来,观察、记叙、思考上述变化,成为智识上的一次愉悦体验。新任大法官索尼娅·索托马约尔上任后,我将陆续完成的部分文字交朋友、同事征求意见。没想到,大家普遍对宏大叙事、具体规则不感兴趣,反而建议我在写作时尽可能少摆学术腔,少讲大道理,少拾人牙慧,要像调查报道记者一样,选取有趣角度,多挖八卦掌故,用最新的材料说事。至于写作风格,有人说该学林达、薛涌,有人说该学刘瑜、吴澧,也有人说得向任东来先生看齐。最后讨论的结果是,既然是中国法官“观察”美国最高法院,还是保留法律人独有的风格比较好,在注重专业性的前提下,兼顾可读性与趣味性。
编辑推荐
《大法官说了算:美国司法观察笔记》编辑推荐:美国有民主,广大民众热热闹闹四年一度选总统;美国很自由,高擎火炬的自由女神算得上国家形象,但是,当民主陷入僵局(计票争议导致总统“难产”,企业资金介入政治选举被讥讽为花钱“买总统”),当自由发生冲突(有人在市政厅门口焚烧国旗,政府官员指控新闻媒体诽谤名誉),当民意难以衡量(处死强奸犯是否违宪,到底该不该判处未成年人终身监禁),怎么办?这个时候——大法官说了算。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