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天,思想能走多远

出版时间:2010-1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  作者:廖卫华,郑良中,张小红 著  页数:169  
Tag标签:无  

前言

  拿到书稿时,我有两个没想到:一是没想到财经班的同学们能够写出一本书,虽然他们此前脱离了繁忙的工作,来到朗润园中安静地学习,但毕竟也只有匆忙的三个月而已。而当晚我一口气读完书稿后,又是一个没想到——没想到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同学们对自己、对北大、对朗润园,以及对中国经济的变革与发展,能有这么广泛、这么深入的思考,我很感动。  从1999年开始,财经奖学金项目共培养了11期学员,总共110个人,数量并不多。学员们大都是中国优秀的财经记者的代表,他们能从熙熙攘攘的职场中抽身,投入时间和精力,到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踏踏实实地学习经济、金融以及管理的知识,实属不易。而我相信,他们在朗润园的学习过程,不仅对他们自身的成长有帮助,也将对中国的财经报道走向职业化、走向国际化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当今中国,正处于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中国的国家形象,包括中国的国企、民企,乃至中国人个体的命运,都被推上了国际舞台的前沿。无论是尽力扭转经济危机,还是在刚刚结束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高调回应,举足轻重的中国赢得了举世瞩目。中国及中国人正在逐渐展现实力,同时也逐渐认识着自己肩上的责任。

内容概要

作为国内新闻界最有影响的培训项目,10名优秀青年新闻工作者在北大的游学经历,包括从记者眼光看待林毅夫、周其仁、胡舒立等大师,及从财经记者的视角来看待今天的金融危机非常宝贵并视角独特。11年,至今尚无一本全面介绍该培训项目的书,本书的出版可以全面解密国内最好的新闻培训项目的选拔和学习过程,又能为广大读者呈现以一流新闻人的文采和视角展示的经济学大师形象、中国未来新闻发展版图和当下的经济大势,是一本绝对有价值的读物。

书籍目录

致谢    序言  Ⅰ  亲历《财经》研修班  壹 有感于朗润园(张小红)    贰 好好学习,明天向上(罗雪挥)    叁  那一片红墙宅院(刘炳路)    肆 一慢慢走,欣赏啊!”  (郑良中)    伍  喜鹊飞在树枝头(廖卫华)    陆 站着听课、洗澡及其他(杨向明)    柒 第80天的天空(张庆源)    捌  11年11人(孙菁)Ⅱ  师长印象  玖 胡大源老师印象记(罗雪挥)  拾 师者卢锋(张小红杨向明)    拾壹 法学家苏力,还是诗人苏力?  (杨向明)  拾贰 伐木丁丁,鸟鸣嘤嘤——汪丁丁教授印象 (张小红)    拾叁 杨壮的讲堂(孙菁)    拾肆 杨壮:Every one is NO.11  (廖卫华)    拾伍 姚洋的世界(张小红)  拾陆 周其仁的“真正感”:既可信又可爱(郑良中)  拾柒 其仁其事(张庆源)    拾捌 张力奋:财经新闻为谁而鸣,不一样的声音没坏处(郑良中)    拾玖  独立胡舒立(廖卫华)  Ⅲ 你的点拨我的感悟  贰拾 搞经济的为什么要懂点历史(张小红)    贰拾壹 克鲁格曼不是预言家(杨向明)    贰拾贰 社会事件的经济学解释——听卢锋与周其仁授课有感(王家耀)    贰拾叁 “冷新闻”,冷处理——关于历史报道的心得分享(罗雪挥)    贰拾肆 走向自由还是通往奴役——未来10年新闻版图畅想(郑良中)    贰拾伍 芝麻开门(任世武)  附录一 第十一届财经班学员介绍(附颁奖词) 附录二 前十届财经班学员名录 

章节摘录

  年纪小,艳羡不已。  而今,回忆往事,颇有物是人非之感,包括那个美妙的轮休制度。大学四年,培养的不过是一个对于记者行当的幻梦。这样的新闻情结,常常是要耽误终身的。而真实情况是,体制内外,记者的生存环境已越来越恶劣,特别是妄想做一个知识分子。刚刚经人推荐,看了一本书,是由复旦新闻学院张志安老师采写,名为《记者如何专业——深度报道精英的职业意识与报道策略》。在访问记者的处境时,他用了一个词,叫“悲悯”。他采访了一批还活跃在一线的行内比较有名气的记者,而在该书中,除了《财经》的何华峰、《凤凰周刊》的邓飞,前者与其出身非媒体单位有关,他尝试把稿件当成一个项目,绝不熬夜,甚至按时上下班,而后者则幸运地找至『J.了正常工作的感受,其他绝大部分人的焦虑都是相似的,没有明天,没有归属。这是一份雇用与被雇用的职业?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还是一份理想?人们挣扎其间,在一个很小的圈子里跳来跳去,如果不做官,成为“新闻游民”简直是必然之路。要么妥协,要么放弃,那种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状态,大约也只能够用“悲悯”来形容。书中到底是竖了两个标杆,譬如《南方周末》和《财经》,可是又有哪一个体制外的人,真正还可以在这两个地方退休呢?

媒体关注与评论

  我希望在可能的情况下,为中国媒体的整体成长多做些事。11年了,这个奖学金班每年只遴选10个青年记者,请最好的教授讲授最基础的经济学理论,可能不太经济,但我们追求的是专业品质。  ——北大《财经》奖学金项目创始人 财新传媒总编辑、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 胡舒立  新闻圈有个说法,北大“财经班”是中国传媒的“黄埔军校”;它伴随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开放度成长,它锤炼了中国第一代富有全球视野与中国国情体认的专业传媒人。它的存在,也是中国知识界的骄傲。  ——英国金融时报副主编 FT中文网总编辑 张力奋  在纸的时代,新闻人常有耶稣的错觉,向观众布道。现在教堂将倾,新的道场在哪儿?或者,群众不再需要“被启蒙被教化”,他们“自媒体”了。同学们,我们准备好面对大革命了吗?  ——《21世纪经济报道》创办人、主编 第一届北大财经奖学金获得者 刘洲伟  这本书背后凝聚着你们的执着与奉献,也是对十一年来教过财经班的众多老师和特邀专家们的认同与鼓励。出了这本书,人们不会忘记这样一个规模不大、但坚持十余年的财经媒体培训班。以时下浮躁的社会风气,一件事要做过十年是不容易的,要有一点对信仰的不懈追求。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北大国际(BiMBA)中方院长 胡大源

编辑推荐

  《财经》杂志奖学金是中国新闻界最受尊敬的职业培训项目之一,迄今举办了11届,已有包括21世纪经济报道主编刘洲伟、网易公司副总裁杨斌等110位中国优秀新闻从业者陆续毕业,日渐成为中国新闻报道领域尤其是财经新闻的中坚。  《财经》杂志奖学金项目由前《财经》杂志主编胡舒立和时任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CCER)主任、现世界银行副行长、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于1998年3月共同发起创立,由《财经》杂志和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主办,由该研究院的北大国际MBA项目直接组织教学。  每年3月1日至5月31日,在全国新闻界经过严格选拔产生的10名优秀青年新闻工作者以全脱产方式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进行系统的经济学和管理学理论学习,并接受有关财经新闻深度报道的培训。  奖学金项目评委会成员:周其仁: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胡大源: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卢锋: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教授、杨壮:北大国际(BiMBA)国际院长、教授、王波明:中国证券市场研究设计中心总干事、胡舒立:前《财经》杂志主编、杨浪:中国证券市场研究设计中心媒体事业部副总经理、息曙光:财讯媒体集团总编辑。  “未来10年,中国(世界)新闻版图将会怎样?这是一个追问,传统媒体有没有未来?这个回答需要想象力,但对舒立也许不需要。“将来,报纸肯定没戏了。杂志还能生存。网络是大势所趋。”这是舒立的判断与回答。一以贯之的独立,独到。”(关于舒立。P118、P151)  在我的眼中,杨壮是个神话,然而在跟我们财经班两个小时的单独交流中,杨壮老师却用了将近一个小时的时间讲述自己曾经的焦虑、不安和恐慌。他敞开心扉坦陈自己的得失,只是为了让我们知道:什么是你真正想要的,什么是舍得,什么是职业定位,什么是一生的追求……(关于杨壮,P69、P75)  胡舒立胡大源张力奋刘洲伟联袂推荐杨壮作序财经班?会走向哪里?90天,这是一段青春盛放的记忆,这是一场气味相投的聚会。这本书。给所有的财经媒体人。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90天,思想能走多远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喜欢这种原生态而且真实的风格,书店找不到这样的书,谢谢当当!
  •   严重文不对题,觉得很不好,一本自娱自乐的小册子也当畅销书来卖。
    还真别牛,中国有新闻业吗?答有者多半刚干上这一行当吧!
    自诩为新闻人,以后还打算号称有财经专业素养的新闻从业人员,这种经历恐怕有些太小儿科,对不起受众,话虽重,可事实不是明摆着嘛,某些频道或报刊总是在事后清楚知道每日NASDAQ和道琼斯的变动原因,真得比诸多专家或专门研究机构还专业得多,那还要他们做什么,媒体反教育、经济、政治、外交都管起来管好了,中国就真的强大了。
    于是乎,新闻人飘飘然了,国家兴衰凭诸位了。
    理由,用不着给了吧。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